北府軍
歷史
肇建之初
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統(tǒng)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zhèn)御北方。當時的權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jiān)江北諸軍事,鎮(zhèn)廣陵。 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zhàn)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后,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如劉牢之等,建立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zhèn)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
淝水大勝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軍在淝水之戰(zhàn)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乘勢追擊,劉牢之更一度追到河北的鄴城,北府軍從此一戰(zhàn),史上留名。
王恭起兵
太元十二年(387年),晉孝武帝與丞相司馬道子著手加強皇權,以河北戰(zhàn)事不利(滕恬之敗于翟斌、張愿叛降慕容垂)為由解除了謝玄對北府軍的領導權,宗室司馬恬、外戚王恭先后代之。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因不滿朝政而率北府軍起兵反晉,次年劉牢之倒戈背叛王恭,代之為北府軍領袖。
反亂
此后,北府軍致力于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軍。又于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征討在荊州反叛的桓玄,但劉牢之隨即投降桓玄,桓玄稱帝后削減劉牢之兵權,劉牢之意圖起兵對抗桓玄,然由于其一再背叛主君而早已喪失人心。劉牢之在眾叛親離下絕望自殺,北府軍陷于癱瘓。
再次建軍
元興三年(404年),原北府軍參軍劉裕在京口重建北府軍,聯(lián)合劉毅、何無忌、諸葛長民等不屬于北府系統(tǒng)的軍事人物起兵反抗桓玄,擊滅桓氏家族。此后,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原北府軍則重組為新皇朝的軍隊主力。
研究
田余慶在其著作《東晉門閥政治》中將北府兵的發(fā)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
郗鑒首創(chuàng)并受郗鑒的心腹繼任者控制和影響的階段,從咸和三年到太和四年(328—369年)。這個階段的北府兵是一支門閥士族兵,從戰(zhàn)略上說來,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建康朝廷的門閥政治,維持幾家當權士族力量的平衡;
謝玄組建并由謝氏家族人物指揮,由謝氏豫州舊人劉牢之實際統(tǒng)領的階段,從太元二年至十二年(377—387年)。這個階段的北府兵仍然是一支門閥士族兵,領兵者有的是前一階段的北府舊將,有的是新應募而來的流民帥。它的主要作用是與北方異族作戰(zhàn),并保持與荊州桓氏勢力的平衡;
劉牢之為統(tǒng)帥的階段,自隆安二年至元興元年(398—402年)。這個階段的北府兵,正經(jīng)歷著由門閥士族軍隊向次等士族軍隊的轉變。它雖在軍事上取得了獨立性,但政治方向不明確,行動無準則,朝秦暮楚。它想在門閥政治的斗爭中取得近利,但擺脫不了對門閥士族的政治依賴,終于在幾經(jīng)挫折以后歸于失敗;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在京口重組的北府勢力,完全是次等士族的武裝。它摧毀了以桓玄篡晉形式出現(xiàn)的門閥士族統(tǒng)治,也就是門閥政治的回光反照;它壓平了由另一些次等士族(盧循、徐道覆)領導的農(nóng)民起事;它又取得了北伐南燕和后秦的勝利。然后,成為劉裕代晉自立、建立劉宋皇權的力量支柱,恢復了中國古代皇朝的權力結構形式和統(tǒng)治秩序。中國歷史上的門閥政治時期因此而基本上宣告結束。
相關條目
謝安
謝玄
淝水之戰(zhàn)
苻堅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