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早年生活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出生在意大利北方艾米利亞-羅馬涅的歷史名城費(fèi)拉拉。1935年,在波隆那大學(xué)取得經(jīng)濟(jì)學(xué)學(xué)位之后,他開始為費(fèi)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寫作,成為電影記者。
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為雜志《電影》(Cinema)工作。安東尼奧尼在數(shù)月之后就被開除。之后他進(jìn)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The Centro Sperimentale di Cinematografia)去學(xué)習(xí)電影技術(shù)。
第一部影片
1942年,他與羅伯托·羅塞里尼合作寫出《飛行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的劇本,也在Enrico Fulchignoni的電影《I due Foscari》之中擔(dān)任助理導(dǎo)演。1943年,安東尼奧尼去法國協(xié)助馬賽爾·卡爾內(nèi)拍攝《夜來惡魔》(Les Visiteurs du soir,又譯為《夜間訪客》或《夜間來客》)。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這些短片是新寫實主義的風(fēng)格,有著對當(dāng)?shù)鼐用竦纳钭靼爰o(jì)錄片的研究。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1950年)借由描寫中產(chǎn)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影片:《失敗者》(I Vinti,1953年),是敘說在不同國家(法國、意大利與英國)所發(fā)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敘述都靈的中產(chǎn)階級婦女?!豆分酢罚↖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1957年 )重新回到工人階級的故事,敘述一個工廠的工人和他的女兒。每一個故事都與社會異化相關(guān) 。
國際聞名
在電影《女朋友》(Le Amiche)之中,安東尼奧尼實驗了原創(chuàng)的新風(fēng)格:他放棄了傳統(tǒng)的敘事手法,而以一系列表面上無關(guān)連的事件來表現(xiàn),并大量運(yùn)用長鏡頭。
這樣慢步調(diào)的風(fēng)格很可能讓人感到沮喪并失去往前的動力。然而安東尼奧尼在作品《情事》(又譯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之中回歸到這樣的風(fēng)格,也使他第一次在國際上聞名。雖然這部影片在戛納影展毀譽(yù)參半 ,但是這部影片在全世界的藝術(shù)電影院受到相當(dāng)大的歡迎。1962年,英國的《視與聽》(Sight & Sound)雜志將《情事》列為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二名。
安東尼奧尼接著拍了《夜》(La Notte,1961年 )與《蝕》(L"Eclisse,又譯為《欲海含羞花》,1962年)。由于這三部影片風(fēng)格類似,而且都是討論關(guān)于人類在現(xiàn)代世界的異化,所以通常被合稱為是“疏離(愛情)三部曲”。刻畫現(xiàn)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苦悶、孤獨(dú),轉(zhuǎn)而尋求愛情以寄托心靈。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無形的隔閡之墻而愛情挫敗,陷入絕望與更深沉的孤獨(dú)中。
他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處理了類似的議題,所以有時候這部影片也會被當(dāng)作是第四部曲。
英語電影
安東尼奧尼接著與制作人卡羅·龐蒂(Carlo Ponti)簽約,使未來三部電影可以以英語發(fā)音而被米高梅公司發(fā)行。首先,以英國為背景的電影《春光乍現(xiàn)》(又譯作《放大》,1966年),造成了空前的成功。
在第二部英語電影《無限春光在險峰》(Zabriskie Point,又譯作《沙丘》、《扎布里斯基角》或《死亡點》,1970年)中,安東尼奧尼第一次將背景設(shè)在美國。這部電影雖然電影配樂包括了當(dāng)時流行的藝人如Pink Floyd樂團(tuán)(他們?yōu)榱诉@部電影特別寫了新歌)、死之華合唱團(tuán)與滾石樂隊,但是卻沒有前作來的受歡迎。影片描述反傳統(tǒng)文化運(yùn)動,但卻因新手演員單調(diào)的表演而飽受嚴(yán)厲批評。
由杰克·尼科爾森主演的第三部英語電影《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又譯作《職業(yè):記者》、《旅客》,1975年 )受到評論家的贊揚(yáng),但在票房的表現(xiàn)依然無力。這部影片許多年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是在2005年10月在部分的戲院檔期重新放映并且接著發(fā)行DVD。
晚年作品
1980年,安東尼奧尼拍了《奧伯瓦爾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這是一部在色彩電子處理上的實驗:先用電視攝影機(jī)拍攝(使用625線、50圖場的格式),再轉(zhuǎn)成膠卷,跟一般直接用膠卷底片拍攝的手法不同。這也是首度用電視攝影機(jī)(video)拍攝一部長片,可說是數(shù)位電影的先鋒。該片由時常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主演,改編自尚·科克托的故事《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尚·科克托于1948年拍過同名電影《雙頭鷹之死》)。
電影《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在意大利拍攝,主題又再次處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議題。
1985年,安東尼奧尼中風(fēng),讓他半身癱瘓,無法言語。然而,他繼續(xù)拍片,包括與文·溫德斯合拍的《云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譯為《在云端上的情與欲》,1995年),將他的四個短篇故事改編搬上銀幕。文·溫德斯擔(dān)任候補(bǔ)導(dǎo)演,并負(fù)責(zé)拍攝四段影片中的橋段。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與《三輪車夫》(Cyclo)同時獲得影評人費(fèi)比西獎。
同年,他獲得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獎給他的是杰克·尼科爾森。數(shù)月之后,小金人被夜賊偷走,后來又被償還。在這之前,他曾因《春光乍現(xiàn)》入圍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與最佳劇本獎。
安東尼奧尼最后一部電影,是在他90多歲時拍的,是一部電影集《愛神》(Eros,2004年)的其中一段〈欲〉(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本片制作的原始動機(jī)是向安東尼奧尼致敬,最終由三部短片構(gòu)成;公開表明深受安東尼奧尼影響的導(dǎo)演王家衛(wèi)和史蒂文·索德伯格各拍了一段,加上安東尼奧尼自己的注腳。這個短片集是由許多朦朧的構(gòu)圖與卡耶塔諾·維羅索(卡耶塔諾·費(fèi)洛索)所作曲并演唱的歌曲〈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所架構(gòu)而成。
這部影片的美國DVD發(fā)行時包含了安東尼奧尼另一部在2004年拍的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安東尼奧尼于2007年7月30日逝世于羅馬,享年94歲,另一個偉大的電影導(dǎo)演英格瑪·伯格曼也在同一天過世。安東尼奧尼的遺體目前放置在羅馬市政府,直到2007年8月2日的喪禮。市政府也在靈堂設(shè)了大屏幕呈現(xiàn)安東尼奧尼黑白的連續(xù)畫面,包括了影片的背景與后臺。
形式與風(fēng)格
電影歷史學(xué)家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敘述安東尼奧尼對于世界的觀點,是一種“后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知識分子”的方式。 安東尼奧尼在戛納的一段致詞說到關(guān)于《情事》(1960年)。他說在這個理性與科學(xué)的現(xiàn)代世代,人類始終借由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認(rèn)為且承擔(dān)了懦弱與全然的怠惰”存活。他說電影能夠洞悉矛盾-我們非常仔細(xì)的去審視那些道德看法,我們細(xì)心研究且分析他們直到筋疲力盡。我們有能力作,但我們沒有能力去發(fā)現(xiàn)新的方式。 九年后他在一個訪談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說,他憎恨道德這個字:當(dāng)人變得安于自然,當(dāng)精神空間變成他真正的背景,這些字和看法(指道德)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而且我們也不再需要使用它們。
因此,安東尼奧尼電影當(dāng)中循環(huán)的主題之一,就是忍受倦怠的主角們的生活除了聲色之娛的滿足或物質(zhì)財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虛且毫無目標(biāo)。電影史家大衛(wèi)·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寫說,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假期、派對、以及藝術(shù)的消遣追求,都無法掩飾主角目標(biāo)與情感的缺乏。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傾向于省略情節(jié)與對話,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fèi)在徘徊特定的境景,例如在《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1975年) 中十分鐘的長鏡頭,或者在《欲海含羞花》(L"Eclisse,1962年)中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好奇地瞪著電子看板,搭配著環(huán)境音與電路當(dāng)啷聲。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是如此解釋他的風(fēng)格的:
安東尼奧尼也被受矚目,因其在他的電影風(fēng)格中開發(fā)了色彩為重要的表現(xiàn)元素,特別在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片中。
重要性
大衛(wèi)·鮑得威爾認(rèn)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在藝術(shù)電影有巨大的影響力:“比起其他導(dǎo)演,他更能鼓勵電影工作者去探索簡約風(fēng)格且開放結(jié)局的敘事方式”。
安東尼奧尼的簡約風(fēng)格與無目的的角色并不被所有的評論者所欣賞。英格瑪·伯格曼曾說他欣賞一部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包括《春光乍現(xiàn)》與《夜》,因為影片中不帶感情且有時帶有朦朧的特質(zhì),然而他覺得安東尼奧尼的其他電影很無聊,并說他不了解為什么安東尼奧尼這么受尊敬。
電影作品
《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1943年
《Roma-Montevideo》,1948年
《Oltre l"oblio》,1948年
《Nettezza urbana》,1948年
《Superstizione》,1949年
《Sette canne, un vestito》,1949年
《Ragazze in bianco》,1949年
《Bomarzo》,1949年
《L"Amorosa menzogna》,1949年
《La Villa dei mostri》,1950年
《La Funivia del faloria》,1950年
《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譯為《愛情紀(jì)錄》、《愛情故事》、《愛的故事》、《愛情紀(jì)事錄》或《某種愛的記錄》),1950年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
《失敗者》(I Vinti),1953年
《城市里的愛情》(L"Amore in città,又譯為《小巷之愛》)的其中一段〈自殺的真相〉(Tentato suicido),1953年
《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
《公路之王》(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1957年
《Nel segno di Roma》,1959年
《情事》(又譯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
《夜》(La Notte),1961年
《蝕》(L"Eclisse),1962年
《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
《I Tre volti》的其中一段〈Il provino〉,1965年
《春光乍現(xiàn)》(又譯作《放大》),1966年
《無限春光在險峰》(Zabriskie Point,又譯作《沙丘》、《扎布里斯基角》或《死亡點》),1970年
《中國》(Chung Kuo - Cina),1972年
《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又譯作《職業(yè):記者》、《旅客》),1975年
《奧伯瓦爾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1980年
《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Kumbha Mela》,1989年
《12 registi per 12 città 》的其中一段〈Roma〉,1989年
《Noto, Mandorli, Vulcano, Stromboli, Carnevale》,1993年
《云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譯為《在云端上的情與欲》),1995年
《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2004年
《愛神》(Eros)的其中一段〈欲〉(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2004年
獎項
入圍
1961年,《情事》入圍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最佳影片
1962年,《蝕》入圍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1967年,《春光乍現(xiàn)》入圍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獎與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
1968年,《春光乍現(xiàn)》入圍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最佳英國影片
1975年,《過客》入圍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1982年,《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入圍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獲獎
1955年,《女朋友》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1960年,《情事》獲得戛納影展評審團(tuán)大獎
1961年,《夜》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與影評人費(fèi)比西獎
1962年,《蝕》獲得戛納影展評審團(tuán)大獎
1964年,《紅色沙漠》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67年,《春光乍現(xiàn)》獲得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1976年,《過客》獲得丹麥波迪電影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1982年,《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獲得戛納影展35年度獎
1983年,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1993年,獲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1995年,《云上的日子》獲得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fèi)比西獎
1995年,獲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