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
戰(zhàn)云密布
曾經在16世紀時稱霸歐洲的西班牙王國在三十年戰(zhàn)爭后漸漸衰落,而歐洲新興的君主制列強,如英國、法國、荷蘭等均對西班牙的領土虎視眈眈。而戰(zhàn)爭的起端就在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在卡洛斯二世死后絕嗣,而卡洛斯二世死前,遭群臣挾制,于遺囑宣明傳位甥孫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同時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次孫。這引起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他們認為西班牙的王位應該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大公查理(即后來的皇帝查理六世)繼承,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其對法宣戰(zhàn),并奪回西班牙的王位。
互立陣營
這場戰(zhàn)爭敵對雙方各自與友好國家結成同盟,形成了兩派陣營。法國與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及數個德意志邦國、薩伏依、葡萄牙(就如一戰(zhàn)時的意大利,很快便投向敵方)組成同盟;而神圣羅馬帝國(當時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所控制)則與英國、荷蘭、勃蘭登堡、漢諾威以及數個德意志小邦國及大部分意大利城邦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3年薩伏依、葡萄牙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zhàn)。
戰(zhàn)爭進程
法軍失利
西班牙與法國艦隊在維哥灣海戰(zhàn)被英荷聯合艦隊擊敗的情景
早在1701年,法國軍隊與奧地利軍隊在未宣戰(zhàn)時已于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上部署。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zhàn)后,兩方部隊正式開戰(zhàn)。1702年 - 1704年,雙方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面上不斷發(fā)生戰(zhàn)事。當時在這場戰(zhàn)爭保持中立的歐洲人,都看好法國將獲得勝利,因為法國占得明顯的優(yōu)勢,法國的盟友較多、軍力較強,與西班牙聯合的領土與人口也超過敵方。
1702年夏季,法軍曾進逼萊茵河,但卻幾乎被約翰·丘吉爾所統(tǒng)率的英荷聯軍包抄,只得撤退。該年9月,法國與巴伐利亞盟軍再攻萊茵河,成功突破防線,進逼奧地利。但是在1702年10月23日,法國與西班牙艦隊在維哥灣海戰(zhàn)里被英荷聯合艦隊殲滅,這使得高度依賴海貿的薩伏依、葡萄牙兩國,在1703年倒戈加入反法同盟,從此戰(zhàn)局逐漸往對法國不利的方向發(fā)展。
在1704年,英國海軍更攻占了西班牙南面的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脅。該年8月13日,奧英盟軍在薩伏依的歐根親王與約翰·丘吉爾統(tǒng)率下,集中兵力,在豪什塔特附近攻破法巴聯軍(布倫海姆戰(zhàn)役),巴伐利亞的防線崩潰,巴伐利亞只得退出戰(zhàn)爭。布倫海姆戰(zhàn)役打破1643年以來法軍的“不敗神話”,根據溫斯頓·丘吉爾的描述:“路易十四不能理解,他的優(yōu)良軍隊不但戰(zhàn)敗,而且滅亡了,從此,他考慮的已經不是怎樣稱霸歐洲,而是如何體面地結束這場由他挑起的戰(zhàn)爭”。
1706年9月17日,薩伏依的歐根親王再度統(tǒng)領的奧軍于意大利的都靈近郊大敗法軍,法軍只得退回本國。該年,法軍在南尼德蘭的拉米利地區(qū)又被反法同盟所敗,弗蘭德地區(qū)被反法同盟所奪。戰(zhàn)事發(fā)展至此,形勢對法國極為不利。
戰(zhàn)事僵持
約翰·丘吉爾
1709年7月,維拉爾元帥所統(tǒng)帥的法軍在馬爾普拉凱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但勝利一方的約翰·丘吉爾和歐根親王也承受了相當大的傷亡,反法同盟內部開始出現議和的意見。
戰(zhàn)事進行至1706年,法軍幾乎陷入絕境,但此時卻出現了柳暗花明之局。反法同盟在西班牙發(fā)動進攻,成功迫使腓力五世退出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并讓查理大公在1706年7月2日登上馬德里的王位。正當反法同盟以為勝券在握之時,法軍于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擊敗加爾韋伯爵馬絮的所部,并乘勝進占西班牙王國的大部分地區(qū),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的地位得到鞏固。1707年7月,法軍于土倫大敗歐根親王。但在1708年7月,由約翰·丘吉爾與歐根親王指揮的聯軍于 奧德納爾德戰(zhàn)役 ( 英語 : Battle of Oudenarde ) 再度擊潰法軍,使戰(zhàn)事開始僵持。1709年7月11日雙方部隊在荷蘭的馬爾普拉凱之戰(zhàn)近郊決戰(zhàn),維拉爾元帥領導的法軍戰(zhàn)敗撤退,但反法同盟亦受到重創(chuàng),維拉爾元帥可說是獲得重要的戰(zhàn)略勝利。戰(zhàn)事自此進入完全膠著狀態(tài),在隨后五年里(1710年 - 1714年),雙方都只打消耗戰(zhàn)而避免再度決戰(zhàn)。
戰(zhàn)事結束
奧地利主帥兼歐根親王
戰(zhàn)事進行至1710年,反法盟軍雖然有著兵力上的優(yōu)勢(盟軍共有16萬人,法軍只有7.5萬人),但卻不再主動進攻法國。這是因為反法同盟的主力英國鑒于俄國于同期的大北方戰(zhàn)爭(1700年 - 1721年)中獲勝,為防俄國從此稱霸北歐,必須趕快對法停戰(zhàn),以抽身制衡俄國。因此英國開始獨自與法國進行和談,停止對法的戰(zhàn)事。而由于英國態(tài)度的轉變,反法同盟各國都停止了主動進攻,逐漸與法國停戰(zhàn);對西班牙有利的是,1710年在旺多姆元帥領導下,法西聯軍逼退西班牙本土的英奧聯軍,奪回首都馬德里。
之后在1711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大公即位,是為查理六世,這使得查理對西班牙王位要求的合理性降低;同時德意志聯軍在1712年的德南戰(zhàn)役失利,維拉爾元帥再度領軍,擊潰歐根親王重要的分支部隊。因此,在1713年4月11日,法國與除奧地利外的反法同盟各國,即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而在1714年,法國再與奧地利簽訂《拉什塔特和約》。而西班牙方面,則于1713年7月,與英國簽訂《英西條約》及《西班牙-薩伏依條約》;1714年6月,與荷蘭簽訂《西荷條約》;1715年2月,與葡萄牙簽訂《西葡條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至此正式結束。
影響
西班牙
衰落中的西班牙帝國,喪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歐洲領土。同時因為戰(zhàn)場發(fā)生在西班牙本土,造成人民的劫難,幾乎每個城市都經歷過你來我往的戰(zhàn)斗。但是,本土雖然在戰(zhàn)爭中遭受極大的破壞,外敵的侵犯卻團結了國民;原本折磨了西班牙上百年的地方分離勢力被破壞殆盡,加泰隆尼亞和巴倫西亞這些亞拉岡王國的離心省分,其自治特權被極大地削弱,中央集權的政策因此能順利推行。另外,波旁的腓力五世國王也從法國帶來了更為先進的集權理念與技術,西班牙波旁王朝更加專制極權。
神圣羅馬帝國
神圣羅馬帝國在三十年戰(zhàn)爭后,本已變得四分五裂,趨向滅亡,但這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卻挽救了神圣羅馬帝國,使得帝國內各邦國獨立的氣焰稍為減少。而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國勃蘭登堡邦國的腓特烈三世則借由支持神圣羅馬帝國的軍事行動,由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那兒取得了普魯士王國的地位,從此踏上強國之路。
奧地利的帝國皇帝,是歐陸的第二贏家。借由這場大戰(zhàn),奧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飛地,在南尼德蘭與意大利獲取之領土,可以重新對法國之兩側形成遏制;而且不論是在帝國內部還是歐洲舞臺上,皇帝的威望都大大的增長。
法國
烏得勒支和約簽訂后的1714年歐洲地圖:暗黃色的奧地利獲得意大利的米蘭、那不勒斯、薩丁尼亞島與南尼德蘭;暗粉紅色薩伏依獲得意大利南方的西西里島;英國獲得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羅陀與米諾卡島;法國歸還洛林公國。
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繼承,法國成了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第一贏家,但《烏得勒支和約》規(guī)定了法國與西班牙名義上不可合并。法國在這場戰(zhàn)爭里損兵折將,法王路易十四統(tǒng)一西南歐的計劃被摧毀。在此同時,寒冷的天災與飆升的戰(zhàn)費拖垮了法國的經濟,饑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會瀕臨崩潰,法國人口可能從2100萬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萬;當苛刻的《烏得勒支和約》公布后,法國人對結果嚴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偉大形象與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人民不再把國王比作太陽,“路易大帝”的稱號更從此消失法國人的言論與記憶中。
軍事上,法國海軍幾乎全滅,海洋上已經被英國所壓倒,陸軍同樣殘破,不能再像30年前那樣傲視歐陸;雖然法國大致上仍維持歐洲第一強國的地位(因為其他強國也傷疲不堪),但至少在十年之內,都只是“殘破的”第一強國,也就是說路易十四的霸權并沒瓦解。等到1726-1743年,法國因為國力攀升,終于在波蘭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33-1738年)打敗奧地利,重建了路易十四盛世時的霸權。(參見路易十五)
英國
英國成為了這場戰(zhàn)爭的第三贏家。 利用戰(zhàn)爭,英國人打擊了法國與西班牙,也間接削弱了另一個潛在的敵人荷蘭,它在海洋與貿易上已經占據主導,從而走上海上殖民帝國之路,關鍵性的戰(zhàn)果是獲取西班牙王國三十年的黑奴貿易特權,以及直布羅陀和米諾卡島的占領,讓英國的海軍可以伸入加勒比海與西地中海,獲取制海權與貿易主導權??梢哉f,在海上英國人取得了優(yōu)勢。
法國還必須驅逐被英國通緝的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三世,并承認漢諾威王朝喬治一世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法國也放棄對英國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遜灣殖民地的主權要求,割讓加拿大東部的阿卡迪與紐芬蘭島(著名漁場)給英國。
荷蘭
荷蘭共和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中,消耗大量國力,從簽署《烏得勒支和約》后,得不償失;盡管達到了聯盟發(fā)動戰(zhàn)爭的主要目的----阻止西屬尼德蘭落入法國人手中,擺脫法國的入侵,但戰(zhàn)爭中荷蘭的運輸業(yè)及貿易遭到巨大損失,其強大的海軍也在戰(zhàn)后不斷裁撤而衰落。這個海洋大國在三次英荷戰(zhàn)爭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以后,財政與經濟負擔過重(全歐稅收最重的國家),國力明顯衰退,逐漸在強國間的競爭中退下陣來。更重要的是愛國心嚴重衰退(1702年廢除半中央集權的聯省執(zhí)政之位),寧愿讓“海上馬車夫”的榮耀流失,也不愿艱苦地去和英、法競逐商貿海權,因此很快就不再被列入歐洲一流強權之列(1719年荷蘭拒絕參加大國的和平會議)。
戰(zhàn)術改變
這場戰(zhàn)爭淘汰了三十年戰(zhàn)爭后所沿用的火槍及長矛方陣戰(zhàn)術,以攻擊力更強大的燧發(fā)滑膛槍的步兵橫隊戰(zhàn)術取代。交戰(zhàn)雙方開始使用爆炸彈和霰彈,使得火炮攻擊的殺傷力更為巨大。后勤補給的效率因為新科技的發(fā)明亦大為改善,使得持久戰(zhàn)變得更為可能。而交戰(zhàn)雙方亦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城塞戰(zhàn),這種戰(zhàn)爭的模式直至拿破侖戰(zhàn)爭時才有較大的突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