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進行曲
創(chuàng)作
《教宗進行曲》由法國作曲家夏爾·古諾于1869年4月11日,為慶祝時任教皇庇護九世的晉鐸銀禧而創(chuàng)作。該曲的純樂器演奏版由三部分 組成,最初被稱為Marche pontificale(法語, "宗座進行曲")。自1869年首次演奏以來,該曲成為了梵蒂岡一首非常知名的進行曲。
國歌地位
1949年10月16日,教宗庇護十二世正式認可此曲為新的宗座和梵蒂岡頌曲,取代了自1929年梵蒂岡城國建立以來,由奧地利作曲家維克托林·霍爾邁耶(Viktorin Hallmayer)創(chuàng)作并一直沿用的《凱旋進行曲》(Marcia trionfale)作為宗座和梵蒂岡頌曲的地位。夏爾·古諾創(chuàng)作的教宗進行曲首次以“國歌”身份進行演奏是在1949年圣誕平安夜,即公元1950年“圣年”前一天。作為對舊國歌的尊重,邁耶廳的凱旋進行曲也在當天進行了最后一次演奏。
當時圣彼得大教堂其中一位風琴手,安東尼·阿萊格拉(意大利語:Antonio Allegra,1905–1969),為夏爾·古諾創(chuàng)作的樂曲填寫了意大利語歌詞 。其他語言的歌詞其后亦為多名填詞人相繼填寫 。和意大利版本不同的是,部分語言的歌詞和教宗并無直接關(guān)系,例如:由魯?shù)稀ぞS拉紐瓦(Rudy Villanueva)撰寫的宿霧語歌詞“Yutang Tabonon”(摯愛的土地),表達的含義是“捍衛(wèi)菲律賓祖國”。
1991年,薩沃納作詞人拉斐爾拉瓦尼亞(Raffaello Lavagna)為此曲撰寫了供四聲部合唱(由Alberico Vitalini套譜)所用的拉丁文歌詞
雖然教宗進行曲一直被視為梵蒂岡的正式國歌,但梵蒂岡當局卻強調(diào),該曲“不應(yīng)被理解為國歌“,而是"一份由文字和音樂結(jié)合,觸及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在羅馬瞻仰圣座的人內(nèi)心的作品"(a composition whose words and music speak to the heart of many throughout the world who see in Rome the See of Peter) 。
教宗進行曲歌詞 (1991)
注:以上名詞根據(jù)天主教用法翻譯
教宗進行曲歌詞 (現(xiàn)今)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