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革-馬士登實驗
歷史
阿爾法粒子散射的實驗完成于1909年。在那時代,原子被認為類比于梅子布丁(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孫提出的),負電荷(梅子)分散于正電荷的圓球(布?。<偃暨@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確的,由于正電荷完全散開,而不是集中于一個原子核,庫侖位勢的變化不會很大,通過這位勢的阿爾法粒子,其移動方向應該只會有小角度偏差。
在盧瑟福的指導下,蓋革和馬士登發(fā)射阿爾法粒子射束來轟擊非常薄、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金箔紙。然而,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非常詭異,大約每8000個阿爾法粒子,就有一個粒子的移動方向會有很大角度的偏差(甚至超過 90°);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通過金箔紙,偏差幾乎在2°到3°以內(nèi),甚至幾乎沒有偏差。從這結果,盧瑟福斷定,大多數(shù)的質(zhì)量和正電荷,都集中于一個很小的區(qū)域(這個區(qū)域后來被稱作“原子核”);電子則包圍在區(qū)域的外面。當一個(正價)阿爾法粒子移動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會被很強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彈。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釋了為什么只有極少數(shù)的阿爾法粒子被這樣排斥。
盧瑟福對這奇異的結果感到非常驚異。正如同他后來常說的:“這就好像一張衛(wèi)生紙射出一枚15吋的炮彈,炮彈卻彈回來打中你一樣。”
盧瑟福計算出原子核的尺寸應該小于 10? ? -->14m{\displaystyle 10^{-14}m\,\!} 。至于其具體的數(shù)值,盧瑟福無法從這實驗決定出來。關于這一部分,請參閱后面的“原子核最大尺寸”一節(jié)。
微分截面
一個粒子的排斥散射。所有通過左邊圓環(huán) dσ σ -->{\displaystyle d\sigma \,\!} 的粒子,感受到位勢的作用,必定會通過右邊圓環(huán) dΩ Ω -->{\displaystyle d\Omega \,\!} 。
盧瑟福計算出來的微分截面是
其中,σ σ -->{\displaystyle \sigma \,\!截面是截面,Ω Ω -->{\displaystyle \Omega \立體角} 是立體角,q{\displaystyle q\,\!} 是阿爾法粒子的電荷量,Q{\displaystyle Q\,\!} 是散射體的電荷量,? ? -->0{\displaystyle \epsilon _{0}\,\!} 是真空電容率,E{\displaystyle E\,\!} 是能量,θ θ -->{\displaystyle \theta \,\!} 是散射角度。
原子核最大尺寸
假設阿爾法粒子正面碰撞于原子核。阿爾法粒子所有的動能(mv02/2{\displaystyle mv_{0}^{2}/2\,\!}),在碰撞點,都被轉(zhuǎn)換為勢能。在那一剎那,阿爾法粒子暫時是停止的。從阿爾法粒子到原子核中心的距離 b{\displaystyle b\,\!} 是原子核最大尺寸。應用庫侖定律,
其中,m{\displaystyle m\,\!} 是質(zhì)量,v0{\displaystyle v_{0}\,\!} 是初始速度。
重新編排,
阿爾法粒子的質(zhì)量是 m=6.7× × -->10? ? -->27 kg{\displaystyle m=6.7\times 10^{-27}\ kg\,\!} ,電荷量是 q=2× × -->(1.6× × -->10? ? -->19) C{\displaystyle q=2\times (1.6\times 10^{-19})\ C\,\!} ,初始速度是 v0=2× × -->107 m/s{\displaystyle v_{0}=2\times 10^{7}\ m/s\,\!} ,金的電荷量是 Q=79× × -->(1.6× × -->10? ? -->19) C{\displaystyle Q=79\times (1.6\times 10^{-19})\ C\,\!} 。將這些數(shù)值代入方程,可以得到撞擊參數(shù)b=2.7× × -->10? ? -->14 m{\displaystyle b=2.7\times 10^{-14}\ m\,\!} (真實半徑是 7.3× × -->10? ? -->15 m{\displaystyle 7.3\times 10^{-15}\ m\,\!} )。這些實驗無法得到真實半徑,因為阿爾法粒子沒有足夠的能量撞入 27 fm{\displaystyle 27\ fm\,\!} 半徑內(nèi)。盧瑟福知道這問題。他也知道,假若阿爾法粒子真能撞至 7.3 fm{\displaystyle 7.3\ fm\,\!} 半徑,直接地擊中金原子核,那么,在高撞擊角度(最小撞擊參數(shù) b{\displayst雙曲線 b\,\!} ),由于位勢不再是庫侖位勢,實驗得到的散射曲線的樣子會從雙曲線改變?yōu)閯e種曲線。盧瑟福沒有觀察到別種曲線,顯示出金原子核并沒有被擊中。所以,盧瑟福只能確定金原子核的半徑小于 27 fm{\displaystyle 27\ fm\,\!} 。
1919 年,在盧瑟福實驗室進行的另一個非常類似的實驗,物理學家發(fā)射阿爾法粒子于氫原子核,觀察到散射曲線顯著地偏離雙曲線,意示位勢不再是庫侖位勢。從實驗數(shù)據(jù),物理學家得到撞擊參數(shù)或最近離距(closest approach)大約為 3.5 fm{\displaystyle 3.5\ fm\,\!} 。更進一步的研究,在盧瑟福實驗室,發(fā)射阿爾法粒子于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得到的結果,使得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工作同仁確信,原子核內(nèi)的作用力不同于庫侖斥力。
應用
現(xiàn)今,應用這些年累積的散射原理與技術,盧瑟福背散射譜學能夠偵側(cè)半導體內(nèi)的重金屬雜質(zhì)。實際上,這技術也是第一個在月球使用的實地分析技術。在勘察者任務(surveyor mission)降落于月球表面后,盧瑟福背散射譜學實驗被用來收集地質(zhì)資料。
參閱
湯姆孫散射
散射理論
參考文獻
Rutherford E.The Scattering of α and β Particles by Matt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 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 6. 1911, 21: 669–688.
參閱
盧瑟福散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