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條約
西歐聯(lián)盟
作為戰(zhàn)后歐洲安全合作上的一項努力,在歐洲共同防御的考量上,布魯塞爾協(xié)定也堪稱促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先驅(qū)。不過兩者在抵御的對象上考量不同:本條約純粹主在抵御德國,然而隔年的北大西洋公約則因東西分裂情勢無可避免、蘇聯(lián)取代重生的德國成為最大安全威脅來源,西歐的共同安全勢需外延至整個大西洋(即包含北美)。
本條約是由以下各國全權(quán)代表所簽訂的:
比利時攝政王儲查爾斯
法國總統(tǒng)樊尚·奧里奧爾
盧森堡女大公夏洛特
荷蘭女王威廉明娜
英國國王喬治六世
比利時首相保羅-亨利·斯巴克
Georges Bidault,法國外交部
Joseph Bech, 盧森堡外交部
Gaston Eyskens, Belgian Minister of Finance
Carel Godfried Willem Hendrik baron van Boetzelaer van Oosterhout, Dutch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歐內(nèi)斯特·貝文,英國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Imperial Affairs
Jean de Hautecloque,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of the French Republic in Brussels
Robert Als, Envoy Extraordinary and Minister Plenipotentiary of Luxembourg in Brussels
Baron Binnert Philip van Harinxma thoe Slooten,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of the Netherlands in Brussels
George William Rendel,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of His Britannic Majesty in Brussels
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歐洲無可避免分裂為兩陣營的情況下,來自蘇聯(lián)及華沙公約組織的威脅就顯得更重于德國重新武裝。西歐國家因此開始尋求訂定一個能包含軍事力量強大的美國也能參與的共同防御協(xié)定。由于認知到蘇聯(lián)日漸增強的威脅,美國也支持這項構(gòu)想。由此共同防御協(xié)定的構(gòu)想加速進行,3月底美國、加拿大以及英國的官方代表就開始密會協(xié)商,最終促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于1949年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
外部鏈接
布魯塞爾條約 | The Brussels Treaty (17 March 1948)CVCE
History until the creation of the WEU
布魯塞爾條約中文版(Jetic Gu翻譯)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