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烏教派
背景
圣經(jīng)及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并未有教導(dǎo)“三位一體”的教義。在阿里烏的爭論爆發(fā)之前,所有神學家都無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承認子的地位低于父。自第四世紀初期,基督教歷史卻產(chǎn)生對上帝的不同解釋和看法,并形成兩大互相敵對的神學派系“亞歷山大城”派系(亞歷山大派)和“安提阿城”派系(安提阿派)。
屬于安提阿派的阿利烏,曾擔任過亞歷山大城教會的長老和跟隨在安提阿著名學者路迦諾門下學習。阿里烏的看重基督的人性,認為圣子是受造物中的第一位,基督不是上帝也不是人,是上帝與人之間的媒介。而亞歷山大派則認為獨一的真神擁有三個位格(persons,圣父、圣子、圣靈)存在于同一的本體(substance)中。
教導(dǎo)內(nèi)容
在公元318年或320年,阿里烏公開發(fā)表主張開始傳播關(guān)于三位一體的激進言論。阿里烏認為只有圣父不是受造的,而圣子及道都是受造的。因受到希臘化思想的影響,阿里烏認為上帝本身不能去創(chuàng)造物質(zhì)的世界、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實在是遙遠到人無法與上帝有任何的互動及往來。阿里烏認為圣子耶穌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他認為耶穌擁有的只是一個人的“肉體”,但卻沒有人的“靈魂”在當中。而“道”,就是進入耶穌的里面來代替所欠缺的人的靈魂。
總的來說,阿里烏的教導(dǎo)強調(diào)基督是天父與人之間的半神(Semi-god),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不同于神,也不同于人,只是被尊稱為神,但不真是神。他闡揚基督是“There was when he was not”──“曾有一時不存在的”。阿里烏堅持基督在各方面都與天父的本體和特性不同,基督也與人不同,基督?jīng)]有人的靈魂,而耶穌是次于天父的受造物──與父并非一體,與父的關(guān)系也不親密;圣靈是一個地位不及父和子的個體;反對教會占有大量財產(chǎn)。阿里烏派主張的《圣經(jīng)》根據(jù)有《舊約·箴言》8:22:“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chuàng)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和耶穌曾在《新約·約翰福音》14:28說:“因為父是比我大的”。這些經(jīng)文都是此派別主張的基礎(chǔ),既無論是從本性或權(quán)利方面,耶穌都不具有不朽、至高權(quán)威、完全智慧、良善和純潔等的神性。
爭執(zhí)與解決
為了政治理由,在位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竭力維持國內(nèi)的宗教和諧,并迅速制止一切反對的聲音。君士坦丁可能并不了解神學家們所爭辯的問題,但他顯然認為爭辯應(yīng)該停息,教會的分裂應(yīng)該停止。教會的統(tǒng)一于是也成了政治問題,他特地寫了信去責備兩派,但這封信并沒有帶出任何解決之道。在跟北非的多納圖派信徒及東部的阿里烏信徒接觸后,君士坦丁便看出僅憑游說并不足以促成牢固合一的信仰。這成了后來在公元325年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的原因。
阿里烏的教導(dǎo)激發(fā)了對基督的爭論,其主張與亞歷山大派相對。當時反對阿里烏教派主張的有著名教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他主張基督是與父同本體、同永恒、同等,圣子是永在,完全不是被造。著名教父俄利根提出圣子“與父同永”,以“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的關(guān)系。由于兩派的神學上的嚴重分歧,此神學爭論便發(fā)展至無休止的論戰(zhàn)。
公元320年左右,亞歷山大派教會召開宗教會議,可惜會議無果。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以解決此神學爭論。會議中亞他納修和阿里烏各為自己所倡議派系站出來辯論,此外該撒利亞的優(yōu)西比烏提出關(guān)鍵性字詞──“圣子與圣父同質(zhì)”(homoousios)。結(jié)果會議大多數(shù)支持亞他納修,而拒絕簽署的兩位主教與阿里烏被驅(qū)逐,阿里烏教派被斥為異端(票數(shù)214:2至314:2)。會議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影響和監(jiān)督下,全體主教簽署通過有強制性的《尼西亞信經(jīng)》,出席的主教們承認:“耶穌基督,圣而神者,為父所生,并非被造,與父同質(zhì)。”
在會議結(jié)束后,東方教會的主教們多數(shù)因大公會議中采用了關(guān)鍵性字詞──“圣子與圣父同質(zhì)”而拒絕《尼西亞信經(jīng)》。大公會議沒有止息爭端,耶穌與天父的爭論仍持續(xù)。亞他那修在公元328年接任亞歷山大主教,繼續(xù)主張“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并與上帝聯(lián)合”、“基督是從圣父的本質(zhì)中而生出來的”和“基督與父同質(zhì)的”。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結(jié)束了阿里烏的流放,并恢復(fù)其職。其后,亞他那修更被流放高盧。君士坦丁晚年在優(yōu)西比烏的影響下,曾轉(zhuǎn)而支持阿里烏教派的緩和主張,將《尼西亞信經(jīng)》的捍衛(wèi)者馬爾塞魯以散布異端的罪名撤職。在君士坦丁大帝隨后在神學態(tài)度的變更,以及和其后繼位之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是傾向阿里烏教派的,因著他的偏向,使得阿里烏教派的勢力又趁機盛行,興起了三個支派:
⑴極端阿里烏教派──此派主張子在各方面皆與父不同,子可稱為神,但是父與子的質(zhì)不同,故亦稱“非同質(zhì)派”(Anomoeans),此意從希臘文anomoios(不同)而來。
⑵政治阿里烏教派──此派稱子與父的質(zhì)是“同類”而非“相同”,故亦稱“類同質(zhì)派”(Homoeans),此意從希臘文homoios(類同)而來。
⑶半阿里烏教派──此派稱子像父同質(zhì),其實不然,故亦稱“像同質(zhì)派”(Homoiousians),此意從希臘文homoiousios(像似)而來。
直到公元380年在康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大公會議的召開,對第一次會議所決定的基督位格,重予確定,圣靈被接納為三位一體的神格,阿里烏教派再次被斥為異端。此時,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基本上巳確立為正統(tǒng)教義。阿里烏教派從此大勢巳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后在公元7世紀,當時在伊比利亞半島最后一位信奉阿里烏派的君主改信天主教后,阿里烏派在歷史上完全淡出。
阿里烏教派另一影響為大公會議立下規(guī)范。會議的結(jié)果雖然是專斷的,一切的決定是由皇帝及皇帝顧問所操縱,然而,會議的文告卻被承認為基督教權(quán)威的宣言。
阿里烏派文獻
目前華人基督教界有以下幾篇關(guān)于阿里烏派文獻的翻譯:
《宴席(THALIA)》
<亞歷山大教會教諭 罷逐亞流(DEPOSITION OF ARIUS (DEPOSITIO ARII))>
《亞流致尼哥米迪亞主教優(yōu)西比烏的信(THE LETTER OF ARIUS TO EUSEBIUS, BISHOP OF NICOMEDIA)》
《尼西亞信經(jīng)護文(DEFENCE OF THE NICENE DEFINITION)》
《亞流派歷史(THE HISTORY OF ARIANS)》
參考文獻
來源
威利斯頓·沃爾克:《基督教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7-5004-0762-9
谷勒本 著,李少蘭 譯: 《教會歷史 》 道聲出版社
祁伯爾 著,李林靜芝 譯:《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 校園出版社
三位一體的概念及其來龍去脈(四)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二】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叁】
中國大百科:基督教異端派別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展開-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