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群島
詞源及用法
“馬來群島”此常用名源于馬來人種(Malay race)概念 ,該種族涵蓋今日的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民族。歐洲殖民主義者從對馬來族帝國三佛齊影響的觀察,提出了這個種族概念 。
19世紀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Wallace)把“馬來群島”一詞用作其重要著作《馬來群島》的名稱。該書記載了他在該地區(qū)的研究。華萊士以“印度群島”和“印度-澳大利亞”群島指稱當?shù)?。他基于地形的相似性,把所羅門群島和馬來半島納入該地區(qū) 正。如華萊士所指 ,應否以文化和地理因素撇除巴布新幾內亞仍有爭論:巴布新幾內亞的文化與該地區(qū)其他國家相當不同,而新幾內亞島地理上不是亞洲大陸一部分;巽他陸架(Sunda Shelf)上的島嶼才是(另見澳大利亞大陸)。
馬來群島在歐洲殖民時代曾稱為“東印度” ,現(xiàn)在偶會這樣指稱 ,但歷史上,“東印度”的地域概念比較松散,既適用于現(xiàn)在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前荷屬東印度),也可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屬于本群島),廣義的“東印度”還包括中南半島(又稱印度)和印度次大陸,以至伸延至整個東南亞和印度。印尼人則以“努沙登加拉”(Nusantara)一詞表示“馬來群島” 。該地區(qū)也有“印度尼西亞群島”一稱 。
區(qū)劃
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島嶼,介于亞洲大陸(西北)和澳大利亞(東南)之間,沿赤道伸展六千一百里(3,800哩)以上的寬闊地帶。包括婆羅洲、西里伯斯、爪哇、新幾內亞及蘇門答臘幾座主要島嶼。政治上包括新加坡、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四國,有時也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菲律賓。
地理及地質
馬來群島的水陸面積逾200萬平方公里 ,將印度洋(南)和太平洋(北、東)分隔開,地形可分不同的兩部分︰涵蓋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和部分新幾內亞島的大陸棚;而西部的巴里與婆羅洲之間,東部的阿魯(Aru)與新幾內亞東部之間的島嶼則為新褶曲海底山脈。
本地區(qū)的核心是巽他臺地,臺地上面是淺海,臺地亦稱巽他陸棚(Sunda Shelf),巽他陸棚是東南亞大陸延伸的穩(wěn)定地塊。鄰近的莎湖陸棚,新幾內亞及其附屬島嶼是莎湖陸棚的一部分,同樣也是澳大利亞大陸的延伸。在這核心周圍,本地區(qū)的其馀部分則是陸棚外緣一系列連續(xù)褶皺運動逐步形成的,更強烈和廣泛的造山幕發(fā)生于中生代時期。位于許多板塊的會合處,故而地質運動頗為劇烈,火山活動相當?shù)幕钴S,整個地區(qū)各處散布著二百多座火山,其中約七十座在印度尼西亞、過去一百五十年間曾噴發(fā)過。在四個主要冰期,當時海平面比現(xiàn)在低過一百米(300呎),巽他與莎湖兩陸棚露出海面,陸棚地面大河奔流,當時的動物和古人類可藉陸橋穿越此處。當一萬七千年前冰蓋融解后,巽他陸棚一部分被淹沒,山脈和較高的地方成了淺海浸入的島嶼或半島。
馬來群島地處熱帶,赤道橫穿整個群島,群島大部為熱帶雨林所覆蓋。群島的25,000個島嶼包括了許多較小的群島 。其中最大的群島如下:
巽他群島
摩鹿加群島
菲律賓群島
六大島嶼包別是新幾內亞、蘇門達臘島、婆羅洲、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呂宋島。
馬來群島地理上是世界上最多活火山的地區(qū)之一。構造抬升產生了高山,最高者有巴布亞的查亞峰(海拔4,884米)和沙巴的京那巴魯山(海拔4,095.2米)。群島地處赤道之上,屬于熱帶氣候。
華萊士線分隔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的生物相。峇里島和龍目島之間的龍目海峽的深海形成了一道水障,這景象在低海平面連接現(xiàn)時分隔兩邊的島嶼和陸地時仍可看到。
生物地理
華萊士以“馬來群島”一詞作為其記錄當?shù)匮芯康闹匾鞯拿Q。他注意到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亞洲和澳洲的動植物分開。為紀念他的發(fā)現(xiàn),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qū)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冰河時期的分界線由婆羅洲和蘇拉威西島之間的深海海峽形成,并穿過峇里島和龍目島之間的龍目海峽。過渡區(qū)現(xiàn)稱為華萊士區(qū)(Wallacea Zone),擁有源于亞洲和澳洲的混合種,以及當?shù)氐奶赜蟹N。
物種
動物
馬來群島 的動物區(qū)系也頗豐富,但大型動物不多,象、虎、犀牛、野牛、貘及猿都屬于亞洲種。區(qū)系動物在巽他陸棚島嶼的分布不均勻,標志著這些島嶼在不同地質時期的聯(lián)接或分離。澳大利亞的區(qū)系動物,袋鼠在新幾內亞有發(fā)現(xiàn),其他有袋類分布越過莎湖陸棚遠達帝汶和西里伯斯島,兩島之間的某些島嶼則有風土種如矮水牛以及小巽他群島的科莫多島(Komodo Island,弗洛里斯島〔Flores〕附近)上的巨蜥。群島也許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昆蟲和鳥類,它們分布范圍更廣泛,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大螯甲蟲、巨蝶、羽色絢麗的極樂鳥、俊美的孔雀雉和斑斕的美冠鸚鵡。
植物
在大部分馬來群島上,大雨和高溫導致植物全年快速生長,種群豐富。雨水充沛地區(qū)覆被著熱帶長綠雨林,比較干爽的地區(qū)有半落葉季風林,包括柚木和桉樹,這類森林主要呈季節(jié)性生長。其他森林類型有海濱林(紅樹林、水椰子、露兜)、沼澤林及山地林。有一百五十多種棕櫚,包括椰子、糖棕、西谷棕、檳榔等。竹子分布于全區(qū)。大片自然林被人類農耕反復清除,現(xiàn)在主要孳生著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馬來群島的植物區(qū)系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喬木、灌木和草類多達三萬種以上,屬于二千五百多個已鑒定的科。種群豐富是雨水充沛、生長期長、地形差異與環(huán)境復雜的結果,也是馬來群島作為亞、澳兩大陸之間的陸橋位置等作用綜合形成的。兩大陸動植物在群島上發(fā)生混合。
地貌
本地區(qū)群島地形以崎嶇的山地為骨架,上覆著火山帶,許多火山錐高出三千米(一萬呎)。在穩(wěn)定的巽他陸棚各地,山坡長期遭受風化,輪廓平緩;而不穩(wěn)定地區(qū)山脈地形很不規(guī)則。有些島嶼有廣闊的河口灣,而許多淺海沿岸,如蘇門答臘東岸、婆羅洲西岸和南岸、新幾內亞西南岸,擁有大片沼澤帶,終年積水,不適人居;而爪哇中部和東部、蘇門答臘北部以及小巽他群島部分地方則因地處沖積平原且排水良好,故人口眾多。
水文
群島的多山地形,加上充沛的年降雨量,使短小、坡降陡的河流侵蝕力強。大陸棚島嶼的河流將其侵蝕物沉積于周圍淺海,迅速生成廣大的氾濫平原與三角洲,這類低地上的河流漫長,如蘇門答臘的穆西河(Musi)、婆羅洲的卡普阿斯河(Kapuas)與巴里托河(Barito),以及新幾內亞的塞皮克河(Sepik)與弗萊河(Fly)。介于兩個陸棚之間,從深海里陡峭升起的島嶼,沒有機會在深海周圍產生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平坦的低地很有限,河流一般也都短小,坡降陡峻。
土質
本地區(qū)土壤相當復雜?;鹕綆У耐寥兰捌溲苌臎_積層很肥,如中爪哇和東爪哇、蘇門答臘部分地區(qū)以及西里伯斯的零散地方。磚紅壤產生于馬來亞、婆羅洲及穩(wěn)定的巽他陸棚其他島嶼,對農業(yè)而言,土壤貧瘠,有時簡直無法利用。在巽他陸棚邊緣的印度尼西亞大島上,有廣闊的沿海沼澤,沼澤表面積聚著枯死的植物,使原本沒有利用價值的土地,具有潛在的肥力。
氣候
馬來群島全部位于熱帶,在赤道兩側各10個緯度之間,氣溫高,年平均27℃(80℉)。年溫差在赤道上只有幾度,離赤道越遠,溫差逐漸增大。溫度變化也受到附近海洋的影響和調節(jié)。
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是降水,年降雨量從蘇門答臘和爪哇山地迎風坡的八千一百三十毫米(320吋)以上,到蘇拉威西西部與小巽他群島的雨影帶不足五百毫米(20吋)。群島大部分年平均兩千毫米(80吋)以上,全年均勻分布,但從中爪哇往東到全部小巽他群島,年降雨量逐步減少而旱季拉長。另一個氣候變化因素是臺風,每年7~11月份,從西南太平洋上向西和向北吹來二十多起臺風。
人口
馬來群島的人口逾3億,人口最稠密的島嶼為爪哇島。另外,印尼約17,500個島嶼中,6,000個有人居住 。馬來群島人以南島語族 亞族居多,說相應的西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相比東南亞大陸民族,東南亞地區(qū)與其他太平洋的南島語族有較多社會和文化聯(lián)系。
馬來西亞半島包括在Maritime Southeast Asia ,大洋洲南島語族以外的所有民族劃分在此文化區(qū)域 。
該地區(qū)的主要宗教有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以及傳統(tǒng)的自然宗教。
居民
馬來群島的主要居民似乎是從東南亞及南亞大陸移來的。在本地區(qū)的原始居民中有矮黑人(Negroid),亦稱尼格利陀人(Negritos)。他們被約在四千年前開始從亞洲大陸入境的 原古馬來人 ( 英語 : Proto-Malay ) 所取代或吸收,原古馬來人帶來水稻種植與家畜飼養(yǎng)技能。約在公元前3世紀從東南亞來的馬來人接踵而至,散布到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各地,他們然后又被繼來的民族如孟-高棉、泰、緬人擠出亞洲大陸(馬來半島除外)或吸收掉。馬來群島的馬來族系后來又同阿拉伯人、印度人及中國人有小規(guī)模的混合。
馬來群島居民講多種語言,屬于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亦稱澳斯特羅尼西亞諸語言(Austronesian languages)?,F(xiàn)代居民的多元文化主要是印度教、教與佛教文化作用的結果。
經濟
農業(yè)
農業(yè)為本地區(qū)的首要經濟活動。大部分居民是農民,直接或間接以農為生,農業(yè)經濟多種多樣,大多數(shù)農民是自給性的稻農,種植水稻,有時也以玉米、芋類或木薯作主糧。本區(qū)域的集約稻作區(qū)出現(xiàn)在河流谷地、三角洲及沿海沼澤帶的肥沃沖積土上,而甘蔗、椰干、香料、橡膠、煙草及植物纖維等經濟作物也有小農種植。種植園生產價值高的出口品橡膠、棕油、劍麻、金雞納霜(奎寧)和茶葉,還有咖啡、煙草和椰干。山區(qū)游耕農在高坡上種植山稻和玉米。畜牧業(yè)規(guī)模小,除印度尼西亞東部群島外,很少大群飼養(yǎng)。一般經常飼養(yǎng)的大牲畜是水牛和黃牛,用動物拉犁是本地區(qū)農業(yè)的基礎。
天然資源
森林提供有價值的資源,如木材、樹脂、藤條及其他林產品。木材出口對于婆羅洲及蘇門答臘欠發(fā)達的經濟特別重要。
礦業(yè)
本地區(qū)大部分所在的巽他陸棚是世界上高度成礦帶之一,富含錫、金、銅、鋅、銀、鉛、鐵、錳、鉻、鈷、釩、鉬和鎢,還有廣泛分布的石灰?guī)r、螢石、高嶺土、石膏、泥灰?guī)r、硅砂和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各國相繼獨立,不僅加強傳統(tǒng)采礦業(yè),并開發(fā)過去未曾普遍開采的各種礦產,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鋁土、鎳和銅。石油礦區(qū)分布在汶萊、婆羅洲東部等處,鋁土和鎳則產于印度尼西亞。礦產開發(fā)影響當?shù)鼐坝^,也促進都市和交通發(fā)展。
工業(yè)
雖然本地區(qū)不是世界大貿易集團之一;但這里占世界天然橡膠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和錫的出口量1/3左右。印尼只有1/7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制造業(yè),其馀國家則占到10~25%。鄉(xiāng)村工業(yè)有橡膠和棕油的初加工、小規(guī)模碾米、磚瓦業(yè)。城市工業(yè)有大規(guī)模碾米、橡膠二次加工、煉錫和紡織,還有玻璃、肥皂、香煙及其他消費品的制造業(yè)。
歷史
公元1至15世紀,蘇門答臘、爪哇和婆羅洲出現(xiàn)一些印度文化影響的王國,相續(xù)興起和衰亡。
14至15世紀,從中東和印度傳入,馬來亞的麻六甲既是本地區(qū)轉口貿易中心,也是的傳播中心。
16世紀,歐洲人開始殖民統(tǒng)治,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麻六甲,然后被荷蘭人驅逐。雖然英國人企圖介入東印度群島紛爭,但終于落入荷蘭人控制,葡萄牙人最后只剩下帝汶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人取代了歐洲殖民者,這個時期激發(fā)了民族主義的成長、以及戰(zhàn)后新國家的誕生──印度尼西亞(1949)、馬來西亞(1963)、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和汶萊(1984)。
參見
馬來半島
馬來西亞
華萊士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