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布拉馬尼安·錢德拉塞卡
生平
錢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屬印度旁遮普地區(qū)拉合爾(現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行第3,父親為印度會計暨審計部門的高階官員 。
錢德拉塞卡的父親也是一位技術嫻熟的 卡納蒂克音樂 ( 英語 : Carnatic music ) (Carnatic music)演奏者與一些音樂學著作的作者。他的母親則是一位知識分子,并曾將亨利克·易卜生的劇作《玩偶之家》翻譯成泰米爾語。
錢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學習,后來則進入清奈的高中就讀(1922年至1925年間)。他在1925年至1930年進入了清奈的 清奈院長學院 ( 英語 : Presidency College, Chennai ) (Presidency College, Chennai),并獲得學士學位。錢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獲得印度政府的獎學金,于是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他后來進入劍橋三一學院就讀,并成為拉爾夫·福勒的學生。在保羅·狄拉克的建議下,錢德拉塞卡花費一年的時間在哥本哈根進行研究,并且認識了尼爾斯·玻爾。
錢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獲得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并且在當年十月成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1933年-1937年),他在這段時期認識了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與愛德華·亞瑟·米爾恩。
錢德拉塞卡在1936年與Lalitha Doraiswamy結婚。
為人處事
學術生涯
錢德拉塞卡在1937年1月返回芝加哥大學,成為天文學家奧托·斯特魯維(Otto Struve)博士與羅伯·胡欽斯的助理教授。他后來都沒有離開過芝加哥大學,并在1952年成為天體物理學教授,并且在1985年退休。
他曾經在威斯康辛州威斯康辛灣的葉凱士天文臺進行過一些研究,它隸屬于芝加哥大學。
在1929年-1939年,錢德拉塞卡將研究目標集中在恒星結構,其中也包括白矮星的理論。后來在1939年-1943年間,他則繼續(xù)研究恒星動力學(Stellar dynamics),錢德拉塞卡透過考慮銀河系內恒星的動態(tài)對引力場所造成的擾動影響而修正了過去由揚·奧爾特等人提出的恒星動力模型。針對這個復雜的力學問題,他提出了包含二十條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其中包含了一個新的物理量,錢德拉塞卡稱之為動態(tài)摩擦(Dynamical friction),其主要的兩種作用在于降低個別恒星的速度與使恒星系統趨于穩(wěn)定。錢德拉塞卡將此結果應用于星系中關于星際介質的研究,并發(fā)現星系中氣體與塵埃的分布其實是非常不平均的。1943年-1950年間,錢德拉塞卡集中研究輻射傳輸。他后來在1950年開始研究磁流體穩(wěn)定性與流體動力學,直到1961年才告一段落。從1971年開始,他對于黑洞的數學理論進行研究。在1980年代后期,他則以引力波碰撞為研究題材 。
錢德拉塞卡在1952年至1971年擔任天文物理期刊的總編輯。從1990年至1995年之間,他曾研讀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并在1995年出版了 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 。
錢德拉塞卡也是國際科學學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榮譽會員。錢德拉塞卡在1995年因心臟衰竭去世于芝加哥,他一生中寫了約四百篇論文。
成就
錢德拉塞卡最知名的成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他描述白矮星的質量限制是1.44倍的太陽質量,如果超過這個界線,恒星將坍縮成中子星、黑洞(在成為超新星之后)。錢德拉塞卡極限是由錢德拉塞卡于1930年所計算出來的,當時他正從印度前往英國的劍橋。
為紀念錢德拉塞卡,1999年發(fā)射的X射線天文衛(wèi)星在1998年時更名為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
參見
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
小行星錢德拉
印度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展開-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