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魯
簡介
巴圖魯源自蒙古語的“英雄”(蒙古語:???????,西里爾字母:баатар,即“巴特爾”)一詞,在元、明時期有“拔都”、“拔都魯”、“把都兒”等不同漢語音譯。到了明朝末期,巴圖魯成為女真人的稱號,此后又逐漸發(fā)展為清朝時期賞賜武將的封號。一般而言,巴圖魯勇號有兩種:第一種只作巴圖魯,不再加上別的修飾詞語,是為普通勇號;第二種在巴圖魯之上還添加其他字樣,是為專稱勇號。
普通勇號僅見于清前和清初。起初直接加于獲封之人的原名之下,后來則改加于本人原名之上。專稱勇號可見于清朝各個時期。開始僅上加滿語詞冠于巴圖魯之前,清中后期開始使用漢字,僅限兩字,通常稱作“某勇巴圖魯”。所賜字號有時是可以更改的。起初獲封者得此稱號后,便只稱勇號,不再稱本名,擅自呼以原名者會被治罪,而且為避免重復(fù),專稱勇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一樣的情況,不同時期則可。到了清朝中后期則有所變化。至嘉慶初年,開始有人獲封同一滿語名稱但漢字音譯不同的勇號;到了同治年間則出現(xiàn)了獲封勇號一模一樣的例子。雖然與入關(guān)前制度相悖,但因當(dāng)時專稱勇號已經(jīng)不再替代獲封者本人的原名,因而有所重復(fù)也已非要緊之事。專稱巴圖魯?shù)淖痔栯m然有滿、漢文字之分,但所賜之人并不因文字之別而產(chǎn)生滿漢之限。有很多滿洲人獲漢字勇號、蒙古人獲漢字勇號、漢人獲滿字勇號的例子。滿字、漢字勇號本來無所謂高低差別,但到了同治、光緒年間,武將獲戰(zhàn)功后常常會將漢字勇號換為滿字,于是便有了由漢字改為滿字勇號為“晉號”的說法。
巴圖魯之稱在于表彰戰(zhàn)功,獲此稱號者遍布各個等級,因此常有小官可得,大官卻不可得的情況。文臣掌兵立有功勛之人也可獲賜巴圖魯勇號。清兵入關(guān)前,因戰(zhàn)事頻繁,得此榮譽之人較多。然而在康熙至乾隆初年,雖然也有諸多大規(guī)模戰(zhàn)事,但當(dāng)時之名將卻未有獲此殊榮者。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開始復(fù)授巴圖魯勇號,雖功勛卓著之人仍不易獲得。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巴圖魯勇號的賞賜逐漸變得非常頻繁,比起之前的風(fēng)氣已截然不同。
另見
巴特爾
黃馬褂
參考資料
安雙成.《滿漢大詞典》. 遼寧民族出版社. 1993. ISBN 9787805273785.
鄭天挺.《探微集》. 中華書局. 2009. ISBN 978710106985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滿文老檔(譯著)》. 中華書局. 1980. ISBN 9787101005875.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