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郡
沿革
先秦潁川郡
秦朝始置,原韓國舊地,范圍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
西漢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韓王信到此,故改稱韓國。次年,韓王信轉(zhuǎn)封太原郡,恢復潁川郡之名,仍治陽翟,統(tǒng)縣20,漢武帝后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沿置,轄區(qū)大體相仿,領17縣。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曹操遷漢獻帝到郡內(nèi)許縣,這里成為東漢名義上的首都,也稱許都 。曹丕代漢后,改許為許昌,成為潁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陽翟及西北部地區(qū)被劃歸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陽)。西晉時,潁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頂山市),轄區(qū)略為縮小并東移,仍治許昌,統(tǒng)縣9。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郡置更迭較多,北魏曾分置潁川郡、南潁川郡,東魏曾在此置潁州。
隋代潁川郡
隋朝設潁川郡,治潁川縣(今許昌市市區(qū))。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 ,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之后基本稱許州。
地理
潁川郡地處洛陽東南,黃河淮河流域之間,又有潁水、汝水、淯水等數(shù)條河流經(jīng)過,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沖之一。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僅封韓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為此地過于緊要,恐怕將來發(fā)生變故。到曹操遷漢獻帝到許都后,這里也成為三國前期軍事沖突的目標之一,多次有各路諸侯商議策劃攻擊。
人物
漢晉三國時期,潁川也是士族豪門、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因此涌現(xiàn)出大量知名人物。以至于曹操勢力早期所謂的“五大謀士”中,居然有三個是潁川人。短短數(shù)百年間,潁川人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項對于之后中國政治、經(jīng)濟影響極大的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張良,西漢留侯。
灌孟,西漢名將。
灌夫,西漢名將。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的焦點人物之一。
褚少孫,西漢博士,史學者。
杜密,東漢名臣,黨錮之爭中被處死。
劉德升,東漢書法家,創(chuàng)立了行書。
胡昭,劉德升之徒,書法家。
戲志才,曹操早期謀臣。
郭嘉,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荀氏
鍾氏
司馬徽,東漢末年名士。
徐庶,謀士,先隨劉備,后被迫投靠曹操。
陳群,曹魏大臣,曹丕托孤重臣之一,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棗祗,曹操謀臣之一,屯田制的提議者。
郡望
潁川陳氏
潁川荀氏
注釋
^ 《咬文嚼字》雜志社指出,這是一個較為常見的語言文字錯誤?!?潁 ”和“穎”讀音相同, 字義迥別 且兩者不可混淆使用 。
^ 204年后的實際軍政決策地以及主要官員軍隊駐地都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
^ 并不是秦漢時期的長社縣。
參考文獻
書目
《中國歷史地圖集》
《漢書》
《后漢書·郡國》、《 荀韓鍾陳列傳 》
《晉書》
《新唐書》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