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故事概要
哈克貝利·費恩,1884年原版插圖。
小說開始于虛構(gòu)的密蘇里州圣彼得堡(原型為密蘇里州漢尼拔鎮(zhèn)),瀕臨密西西比河,時間約為1835年到1845年(當?shù)谝凰艺羝麢C船下河時)。哈克貝利·費恩和他的好友湯姆·索亞在較早的冒險中獲得印地安喬藏在山洞里的一筆財物(記錄在《湯姆歷險記》中)。哈克解釋道生活在寡婦道格拉斯和嚴厲的華珊小姐教他過“文明”生活,但哈克受不了每天必須穿著整齊干凈的衣服、依照禮儀用餐以及上教堂聽冗長的布道,感到實在是不自在。湯姆則在一天晚上幫助哈克躲過華岑小姐的黑奴吉姆的視線,加入了湯姆的孩子幫。孩子幫自稱“大盜”。當幫派生活也讓哈克厭煩的時候,這時他那嗜酒成性的爸爸前來找他,威脅他交出那筆錢。知道爸爸只會將錢用在喝酒上,哈克成功地藏匿了自己的寶藏;然而,爸爸依然帶走了哈克,離開了鎮(zhèn)子。
哈克被爸爸強行擄去,在伊利諾伊州的河畔森林里的一間破爛木屋里一同生活。父親經(jīng)常在發(fā)酒瘋時毒打他,后來哈克終于受不了,使出詐死之計離開父親。他停留在密西西比河杰克遜島上,休閑度日。哈克遇見了華珊小姐的黑奴吉姆。吉姆偷聽了華珊小姐打算把他賣到“河的下游”去(可能是更加兇殘的奴隸主),就偷跑了出來。吉姆計劃到伊利諾伊州的開羅鎮(zhèn),該地區(qū)是反對蓄養(yǎng)黑奴的自由州,這樣他可以在日后花錢把他的家人贖出來。起初,哈克對此倍感糾結(jié),但倆人在迷信問題上有了共同語言,便產(chǎn)生了感情。哈克與吉姆成為了好友,后者則成為了他的監(jiān)護人。河水上漲泛濫,房子被水沖了起來,倆人登上了木筏。哈克和吉姆進入房子,希望找到什么東西,可是吉姆卻發(fā)現(xiàn)了一具赤裸的男性尸體,背后中槍。吉姆遂即遮住了哈克的眼睛。
為了獲得鎮(zhèn)上新聞,哈克喬裝成了小姑娘,進入了朱迪思·洛夫特斯的家中,后者則是新搬來的人。哈克得知人們認為自己被謀殺了,爸爸和吉姆成了嫌犯。人們因吉姆逃跑而貼出了懸賞告示,并派人出去追蹤。洛夫特斯夫人感到十分懷疑,認為哈克不是女孩,并在一系列測試后將其證明。雖然哈克的偽裝被揭穿,但是洛夫特斯夫人依然讓他安然離開,沒有意識到他就是那個“被謀殺”了的孩子。哈克回頭告訴吉姆這些新聞,以及搜尋隊會在當晚前往杰克遜島的事情,倆人急匆匆地登上木筏離開。
旅途中,哈克和吉姆遇見了一艘擱淺的蒸汽機船。搜索一番后,他們聽到了兩個賊人討論如何謀殺第三人,于是在他們發(fā)現(xiàn)之前逃離出去。之后,他們被大霧阻斷,導(dǎo)致吉姆十分焦急。當他們再次相遇時,哈克糊弄吉姆,使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在做夢而已。吉姆沒有被騙多久,但感到十分痛心。哈克對此感到羞愧,向吉姆道歉,但在內(nèi)心中又因自己向黑人低頭而倍感糾結(jié)。
哈克和吉姆的木筏撞上了蒸汽機船,斷成了兩半。哈克被肯塔基州的格蘭杰福德家人救起。格蘭杰福德是個貴族家庭。巴克·格蘭杰福德是個與哈克年齡相仿的男孩,倆人成為了朋友。哈克從中得知格蘭杰福德家與謝弗遜家有長達30年的世仇。奇怪的是,兩家都去同一所教堂,在其中和平禱告。雖然教堂天天布道,要彼此像兄弟般友愛,但兩家都帶著火器。當巴克的大姐姐蘇菲亞與謝弗遜家的一員私奔后,世仇被激化。結(jié)果是格蘭杰福德這邊的所有男性全部被槍殺。哈克目睹了巴克的慘死,但拒絕加以描述。當哈克與吉姆再次相會時,他倍感解脫,后者則修好了木筏。
隨后,哈克和吉姆遇到了兩名自稱是法國儲君路易十六(自稱國王)和畢爾治華特公爵的老騙子,硬是強迫哈克服侍他們,并在一路上所經(jīng)的村鎮(zhèn)中行騙,最后哈克良心過意不去,打算和吉姆一起逃離他們,但吉姆卻早已被“國王”出賣了。一路打聽吉姆下落的哈克來到名為莎莉的婦人家,得知這位莎莉便是湯姆的波莉阿姨的親姊妹,同時得知吉姆被村民們囚禁起來了,這時碰巧湯姆來到莎莉阿姨家作客,哈克和湯姆因為某種誤會,索性將錯就錯,各自喬裝成湯姆和湯姆的弟弟席德以哄騙莎莉阿姨。另一方面在湯姆的精心策劃下,開始了一連串“拯救”吉姆的行動,兩人想出許多花招,刻意將簡單的救援行動復(fù)雜化,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湯姆與生俱來的冒險天性。最后吉姆被成功“救”出來,并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而吉姆也告訴哈克,之前二人遇到漂在水中的小木屋中男性尸體,其實是哈克的爸爸,哈克也不必擔心寶藏會被搶走了。
角色
依出場次序:
哈克貝利·芬是位13到14歲的男孩。他由父親養(yǎng)大,但父親是個酒鬼,無法融入社會。湯姆·索亞是他的朋友,別人有時會叫他“哈克·芬”。
寡婦道格拉斯是位慈祥的老婦人,當孩子們帶著財寶回來后,收養(yǎng)了哈克。她盡了最大努力去教化哈克,認為這是一名基督徒的責任。
華生小姐是寡婦的姐姐,是個嚴厲的老處女。她對哈克要求嚴格,導(dǎo)致后者對她的反感。馬克·吐溫可能從他自己生活中找到類似的創(chuàng)作原型。
吉姆是華生小姐的黑奴,高大、溫和,與哈克成為好友。當吉姆逃跑時,成為哈克的朋友;倆人一道在密西西比河上同行。
湯姆·索亞是哈克的朋友、同齡人,是馬克·吐溫另一部小說的主角,鎮(zhèn)上孩子們的冒險王,是“鎮(zhèn)上最強的斗士、最機靈的孩子”。
“爸爸”芬,哈克的爸爸,鎮(zhèn)上的酒鬼。他常常對哈克發(fā)怒,不愿意他接受任何教育。只要酒癮一上,他就找哈克要錢。
茱蒂絲·洛夫特在故事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 — 當哈克在尋找吉姆的時候,會去和她交談。她是位善良、知心的人 — 許多評論家認為她是小說中最好的女性角色。
主題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探究了種族和身份問題。就吉姆而言,這個角色明顯復(fù)雜。有的學(xué)者指出,吉姆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不太聰明,另一些學(xué)者則批評小說持種族主義立場,使用了大量“黑鬼”,并富有成見地調(diào)侃了吉姆的迷信和無知。
哈克不但在旅途中面對諸多挑戰(zhàn),而且必須與十九世紀的社會氛圍打交道,后者迫使他帶著有色眼鏡看吉姆。在整個故事中,哈克都在與自己所習(xí)得的社會價值觀做道義上的掙扎,以至于他無法在意識上批駁這些觀點;哈克根據(jù)自己與吉姆的友誼和人道做出道德判斷,而這些與他所習(xí)得的觀點截然相反。馬克·吐溫在自己的演講中提出“比起訓(xùn)練不良的意識來說,一個健全的心智是更優(yōu)秀的向?qū)А保⒎Q小說是“...我的作品,健全的心智和扭曲的意識上相互碰撞,意識被打敗了”。
將社會虛偽放在聚光燈下,需要在道貌岸然的倫理系統(tǒng)中駁斥奴隸制。吐溫筆下的父親將兒子當奴隸用,把兒子關(guān)起來,毆打他。當哈克逃跑時——誰都會認為這么做是正確的——他立即遇見了吉姆,后者用“非法”的方式作出了同樣的事情。
小說出版對文學(xué)界的影響
馬克·吐溫
吐溫的最初意圖是將故事當做《湯姆歷險記》的續(xù)集,并打算把哈克一直寫到成年為止。寫了沒幾頁后,吐溫將作品的題目改為《哈克貝利·費恩的自傳》。繼續(xù)寫了幾年,吐溫放棄了這個打算。隨著故事深入變得困難,吐溫似乎也失去了寫作的興趣,干脆把手稿擱置在了一邊。馬克·吐溫在哈德遜河旅行后,重新提筆,繼續(xù)寫作。作品終于完成,并擁有了一個與上部相并列的題目《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的同志)》。
對小說的需求擴張到了美國以外的地方?!豆素惱べM恩歷險記》在1884年10月10日在加拿大和英國出版,并于1885年2月18日在美國出版。1885年,布法羅公共圖書館長詹姆斯·格魯克(James Fraser Gluck)向吐溫索要原稿,希望對方可以贈給圖書館。吐溫同意捐獻,但事后發(fā)現(xiàn)印刷工將其中一半的稿件裝錯了。
就1885年小說出版對文學(xué)氛圍的影響而言,亨利·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寫道馬克·吐溫已經(jīng)出版了許多其它作品,是個出了名的“專業(yè)幽默家”。史密斯認為對小說而言,“脫掉十九世紀頹廢的浪漫主義是必要的行動”,《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不但展示出“之前難以達到的想象力,而且使用了當?shù)厮渍Z,為二十世紀美國散文和詩歌提供了新的愉悅和能量源泉?!?/span>
反響
吉姆把哈克當成鬼魂。
很顯然,小說一出版就頗具爭議。1984年,諾曼·梅勒在《》上寫道吐溫的小說在一開始“并非臭名昭著?!彼Q:“評論界沒有想到50年后T·S·艾略特和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會對其大加贊美,”后者的觀點成為美國經(jīng)久不衰的意識。
阿爾貝提(Alberti)稱學(xué)術(shù)界對此要么不屑一顧,要么摸不清頭腦。在吐溫的時代、甚至到今天,小說的支持者“涵蓋了所有非學(xué)術(shù)評論家、極端主義者、‘檢察官’;這等同于對小說‘粗俗’的批評者,包括十九世紀80年代協(xié)和公共圖書館上流資產(chǎn)階級董事會的抱怨和最近依據(jù)種族和民權(quán)的?!?/span>
1885年小說的美國版上市后,一些圖書館將其列為禁書。早期的批評認為小說粗俗?!恫ㄊ款D書摘》稱:
吐溫之后給他的一位編輯寫道:“很明顯,協(xié)和圖書館對哈克的評價,認為它‘垃圾、只適合貧民窟?!@又可以讓我們再賣上25,000份,沒問題啦!”
1905年,紐約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也將小說列為禁書,理由是通篇字詞不雅,哈克“癢來撓去”,十分。當回復(fù)圖書館員時,吐溫寫道:
許多后續(xù)的評論家,包括海明威在內(nèi),都對最后一章評價甚低,稱小說在吉姆被拘禁后“不過是做了游吟詩人般的諷刺和通俗喜劇”的努力。海明威稱:“所有美國現(xiàn)代文學(xué)都衍生自《哈克·費恩》”,贊其為“我們的最佳作品”。他警告:“如果你一定要讀書的話,必須在黑鬼吉姆被男孩西德那里偷走處停止閱讀。那才是真正的結(jié)尾。剩下的就是哄人了。”普利策獎得主羅恩·鮑爾(Ron Powers)稱在他自己的吐溫傳記(Mark Twain: A Life)中,“哈克貝利·費恩是一部公認的杰作,最后的章節(jié)除外”。其中,湯姆·索亞領(lǐng)著哈克用一連串的詭計營救了吉姆。
用詞爭議
2011年再版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引起了軒然大波。出版編輯更改了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會冒犯非洲裔讀者的一個有爭議的字眼。馬克·吐溫使用了當時通用的俚語來稱呼小吉姆,包括“黑鬼nigger”一詞。在哈克貝利·費恩那個蓄奴時代,美國南方普遍用“黑鬼”來稱呼地位低下的非洲裔美國人。但是幾十年后,到了1950年代中期以及民權(quán)運動中,這個詞就變成了帶有強烈種族侮辱的稱謂。美國已故詩人蘭斯頓·休斯說,這個稱謂凝聚了有色人種在美國被羞辱和奮起抗爭的苦難歲月。而這個字眼在小說現(xiàn)了219次,使這本書引起一些讀者的反感。為了使這部名著讓現(xiàn)代讀者們更容易接受,研究馬克·吐溫的學(xué)者、奧本大學(xué)教授亞蘭·格里本在他修正過的版本中,把“黑鬼”一詞全部改成了“奴隸”。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