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安主義
詞源
“錫安主義”來自“錫安”( 希伯來語: ???? ? ,讀: Tzi-yon )一詞,也就是位于耶路撒冷附近的錫安山,有代指“耶路撒冷”之意。在舊約圣經里,章節(jié)《撒母耳記下5:7》提到:“錫安的堡壘,大衛(wèi)的城”( fortress of Zion, city of David )。在大衛(wèi)王的統(tǒng)治下,“錫安”一詞成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詞。在圣經的各種版本中,以色列人或猶太人多被通稱為“錫安之子(女)”或“錫安的人民”。
縱觀整個東歐,有許多 草根組織 ( 英語 :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 都在猶太人的“居民安置”議題上進行宣傳和提供協(xié)助,皆因他們認為“祖先的家園”是希伯來語得以孕育和振興的源泉。這些社會團體被史學家統(tǒng)稱為“ 圣山狂熱派 ( 英語 : Hovevei Zion ) ”(希伯來語: ????? ???? ?)。
“錫安主義”一詞首次出現(xiàn)在由奧地利猶太出版商 納坦·伯恩鮑姆 ( 英語 : Nathan Birnbaum ) 于1890年所出版的《自我解放》( Selbstemanzipation )期刊當中,而此人也是猶太人組織“ 卡迪瑪 ( 英語 : Kadimah (student association) ) ”的創(chuàng)始人 。
錫安主義者生活在歐洲受到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影響,主義涉及反猶的觀點,根據(jù)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認為猶太人并不屬于歐洲。
錫安主義的信念
建立錫安主義的政治目的是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以建立一個猶太人可以成為主要民族的國家,而不是像他們僑居各國家中作為少數(shù)民族一樣。近代錫安主義思想之父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認為反猶主義是所有社會的永恒特征,在這樣的社會中,猶太人作為少數(shù)民族而存在,只有離開這樣的社會才能使猶太人擺脫永遠的。“讓他們在地球表面上給我們一塊主權之地,足以滿足我們人民的需要,那么,我們會做接下來的東西!”他宣布要揭露他的計劃。
赫茨爾提出了可能的殖民目的地,即阿根廷和巴勒斯坦。他喜歡阿根廷,因為地域遼闊,人口稀少,氣候溫和,但他承認由于猶太人與巴勒斯坦的歷史關系,所以巴勒斯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他還評估Joseph Chamberlain關于英國東非殖民地作為猶太定居點的建議。
移民(Aliyah,阿利亞運動,意為移民,字面意思是“上升”)到以色列土地是猶太人祈禱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錫安主義的一個中心假設是拒絕流亡生活。 錫安主義的支持者認為,流亡的猶太人被剝奪了完整地發(fā)展猶太個性和民族生活的可能性。
錫安主義者普遍喜歡說希伯來語,這是猶太人在猶地亞的自由條件下發(fā)展起來的閃米特語族,錫安主義者為了日常使用而將希伯來語現(xiàn)代化。錫安主義者有時候拒絕說意第緒語,他們認為這是在歐洲的背景下發(fā)展出的一種語言。一旦他們搬到以色列,許多錫安主義者拒絕說他們(散居時)的母語,并采用新的希伯來文名字。他們喜歡希伯來語并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而且也是因為這讓新國家的公民有一種共同語言,從而促進錫安主義者之間的政治和文化紐帶。
錫安主義思想的主要方面在“以色列獨立宣言”中有所體現(xiàn):
錫安主義的歷史
在頭幾個世紀,大多數(shù)猶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土地(依瑞茲以色列,Eretz Israel,一般稱為巴勒斯坦)以外,盡管猶太人一直作為少數(shù)族群存在,但根據(jù)猶太教、基督教、教,依瑞茲以色列是上帝應許給猶太人的土地,希伯來和希臘圣經以及古蘭經都有記載。 猶太人的流散在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之囚期間開始。在1世紀的猶太戰(zhàn)爭和2世紀的巴爾科赫巴起義之后,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除出猶地亞,將該地方改名為 Syria Palaestina 。巴爾科赫巴起義引起了反猶主義和猶太的飆升。接下來的猶太流亡大大增加了猶太人流散在各個國家的百分比,讓他們無法生活在原來的家園中。
錫安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小山(現(xiàn)在位于耶路撒冷市區(qū),老城城墻外),它大致象征著以色列土地。
在十六世紀中期,Joseph Nasi在奧斯曼帝國的支持下,試圖聚集葡萄牙猶太人,他們首先遷移到塞浦路斯,然后遷到威尼斯共和國,然后安置在提比利亞。最后,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四世強迫Nasi去拜訪他。令Nasi的追隨者驚訝的是,在穆罕默德四世面前,Nasi皈依了教。 在公元四至十九世紀之間,Nasi的嘗試是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某種猶太政治中心的唯一實際嘗試。 在17世紀,Sabbatai Zevi(1626-1676)宣布自己是彌賽亞,并得到許多猶太人的追隨,他在Salonika組建了一個基地。他首先試圖在加沙建立一個定居點,但后來搬到Smyrna。法國亞維農猶太社區(qū)在1666年春天放棄了老拉比Aaron Lapapa之后,準備移民到新的國度。當時猶太人輕易相信Sabbatai Zevi自稱是救世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歐猶太人在17世紀中期絕望的狀態(tài)導致的。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大消滅了三分之一的猶太人,并摧毀了許多猶太學習和社區(qū)生活中心。
在十九世紀,支持回歸錫安的猶太教潮流越來越受歡迎, 特別是在歐洲,那里的反猶主義和對猶太人的敵對態(tài)度在不斷增長。回到巴勒斯坦的想法被那個時代舉行的拉比會議所拒絕。很多個體仍在努力支持猶太群體(pre-Zionist Aliyah)遷移到巴勒斯坦,這甚至出現(xiàn)在1897年之前,這一年被認為是錫安主義實踐開始的一年。
改革派的猶太人拒絕了回歸錫安的想法。于1845年7月15日至28日在法蘭克福舉行的拉比會議上,他們在儀式上刪除了所有回歸錫安、恢復猶太國家的祈禱。 1869年的費城會議是追隨德國拉比的領導,它規(guī)定了以色列的彌賽亞希望是“上帝所有子孫在信仰上帝的統(tǒng)一中的 聯(lián)合起來 ”。 1885年匹茲堡會議重申了改革派猶太教的彌賽亞觀念,它表達了一項決議:“我們認為我們不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宗教團體;因此,我們既不期望回歸到巴勒斯坦,也不希望在亞倫的兒子下進行獻祭與敬拜,也不恢復任何關于猶太國的律法?!?/span>
1819年羅賓遜(W.D.Robinson)在密西西比州上游地區(qū)建立了猶太人定居點。1850年,美國領事Warder Cresson(他從基督教改信了猶太教)在耶路撒冷附近發(fā)展起其他定居點。Warder Cresson被妻子和兒子起訴,受到審判,被譴責為精神失常。他們斷言,只有瘋子才會從基督教轉信猶太教。在第二次審判中,基于美國信仰自由和反猶主義的中心地位,Warder Cresson贏得了這場激烈的訴訟。 他移民到奧斯曼巴勒斯坦,并在耶路撒冷的Valley of Rephaim中建立了一個農業(yè)殖民地。他希望“阻止任何企圖在我們可憐弟兄的生活必需品上占便宜的做法……(這樣做)……會 強迫 他們假裝改信”。
1835年,Abraham Benisch 和 Moritz Steinschneider組織了一次猶太移民,這是一次道德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的努力。1825年,美國的Mordecai Noah試圖在紐約布法羅對面的Grand Isle上建立一座猶太人避難所。Cresson,Benisch,Steinschneider和Noah在早期試圖建立猶太國的努力失敗了。
Moses Montefiore因在世界各地幫助猶太人而聞名,其中包括企圖拯救Edgardo Mortara。他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殖民地。1854年,他的朋友猶大Judah Touro遺贈錢財,資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住宅定居地。Montefiore被任命為遺囑執(zhí)行人,并將資金用于各種項目,其中包括1860年在耶路撒冷老城區(qū)之外建立第一個猶太人住宅定居點和貧民所,今天被稱為Mishkenot Sha"ananim。勞倫斯·奧利凡特(Laurence Oliphant)同樣試圖向巴勒斯坦人帶來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和土耳其帝國(1879年和1882年)的猶太無產階級,但失敗了。
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依舒夫通常是在1882年比魯群體到來后才開始的,他們開始了第一次阿利亞運動。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移民更加熱切。大多數(shù)移民來自俄羅斯帝國,逃離了現(xiàn)在被稱為烏克蘭和波蘭地區(qū)的頻繁大和國家發(fā)起的。他們在西歐猶太慈善家的財政支持下成立了一些農業(yè)定居點。另外的阿利亞運動在俄羅斯革命及其暴力大后開始,同時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納粹后進行。在十九世紀末,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是少數(shù)族群。
近代錫安復國主義運動領袖,以色列國父赫茨爾
在19世紀90年代,西奧多·赫茨爾給錫安主義帶來了新的意識形態(tài)和實踐的緊迫性,促進了1897年在巴塞爾舉行的第一次錫安主義大會(First Zionist Congress),創(chuàng)建了世界錫安主義組織(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簡寫WZO)。 赫茨爾的目標是為猶太國家的發(fā)展作出必要的準備步驟。赫茨爾試圖與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者達成政治協(xié)議失敗后,他試圖尋求其他政府的支持。世界錫安主義組織支持在巴勒斯坦的小規(guī)模定居點;它著重于加強猶太人的感受和意識,努力建立一個世界性的聯(lián)邦。
沙皇俄國有著長期的國家種族滅絕和種族的記錄(“大”),它被廣泛認為是猶太人的歷史性敵人。錫安主義運動的總部設在柏林,因為許多領導人是德國猶太人,能夠說德語。鑒于沙俄的反猶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時,大多數(shù)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支持德國與沙俄的戰(zhàn)爭。
領土的考慮
在錫安主義運動的頭十年中,錫安主義的主要人物有幾次支持將猶太國家定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如烏干達和阿根廷。 即使是錫安主義政治創(chuàng)始人西奧多·赫茨爾在開始時也滿足于任何地方的猶太自治國。 然而,其他錫安主義者強調了以色列在記憶、情感和神話上與猶太人的緊密關系。 盡管他們使用錫安作為運動的名稱(這根據(jù)耶路撒冷的Jebusite fortress而命名,它成為耶路撒冷的同義詞),赫茨爾在1896年出版了錫安主義宣言“Judenstaat”后,巴勒斯坦才成為赫茨爾的主要關注點,但即使在那時,他仍然猶豫不決。
1903年,英國殖民秘書約瑟夫·張伯倫在烏干達保護國(Uganda Protectorate)給赫茨爾提供了5000平方英里土地作為猶太定居點。 這稱為英屬烏干達計劃,它同年在世界錫安主義大會第六次會議上呈上,隨后在那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有些團體認為,接受這項計劃會使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變得更加困難,非洲的土地被描述為“圣地的前廳”。他們以295對177票贊成,132票棄權而作出決定,派一個委員會調查這個方案提到的土地。第二年,大會派代表團考察了這個高原。由于其位于高海拔,當?shù)氐臏貛夂虮徽J為適合作為歐洲定居點。不過,這個地區(qū)住著人口眾多的馬賽人,他們似乎不喜歡大量歐洲人的涌入。此外,代表團認為,這個地方充滿了獅子和其他動物。
赫茨爾在1904年去世后,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在1905年7月第七次會議的第四天作出決定,拒絕英國的提議。亞當·羅夫納(Adam Rovner)表示:“將所有今后的定居努力直接指向巴勒斯坦”。 Israel Zangwill的Jewish Territorialist Organization是1903為了應對英屬烏干達計劃而建立的,旨在世界某個地方建立猶太國家,它得到了很多大會代表的支持。在實施了Max Nordau提出的投票表決之后,Zangwill指控了Max Nordau,認為他“將在歷史的審判之前被指控”,他的支持者把投票結果歸咎于Menachem Ussishkin的俄國投票集團。
隨后,Jewish Territorialist Organization離開了錫安主義組織,但帶來的影響并不大。 錫安主義社會主義工人黨(Zionist Socialist Workers Party)贊成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領土實行自治。
蘇聯(lián)當局在1934年建立了一個猶太自治州作為錫安主義的替代物,它仍然是俄羅斯唯一的獨立州。
參見
基督教錫安主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