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吳健雄:以中國人的身份參與“曼哈頓計劃”
吳健雄到達美國加州舊金山,原本計劃一周后就繼續(xù)東行,到密執(zhí)安大學去入學,不料這一停留,竟使她改變計劃安排,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了下來。
伯克利分校當時聚集了一批年輕而又具頂尖水準的物理學家,如發(fā)明和建造回旋加速器的勞倫斯,還有后來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吳健雄在伯克利的表現(xiàn)是出類拔萃的,她的勤奮與聰慧讓人刮目相看。1940年吳健雄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先后任教于美國史密斯學院、普林斯頓大學。
1942年6月,一個被稱為“曼哈頓”的原子彈制造計劃正式開始。這個在美國開始并改變人類歷史的科學計劃,集合了當時同盟國許多第一流的科學家。在這些投身計劃的科學精英中,也有一位杰出的中國物理學家,那就是吳健雄。1944年3月開始,吳健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任資深科學家,并且獲特殊的保密許可,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參加當時美國最高機密的、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一個初到美國不過幾年,不具備美國國籍的中國人,憑什么得到特殊的保密許可,參加如此機密的一個國防科學計劃的核心工作?
原來,吳健雄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上,一開始便有極其重要的成就。
吳健雄曾經獨立地在鈾原子核分裂產物碘中,觀察并且確定出兩種放射性惰性氣體氙的半衰期、放射數(shù)量和同位素數(shù)量。吳健雄的工作使得由東岸回來的西格里大為激賞,認為她已經是可以獨立做出一流工作的實驗物理學家。
奧本海默對于吳健雄在核分裂方面的深刻認識,也十分清楚,每次開會討論核分裂及原子彈相關問題時,他總是會說:“去叫吳小姐來參加,她知道所有關于中子吸收截面的知識?!?
吳健雄的加入,她關于鈾原子核分裂后產生的氙氣對中子吸收橫截面的研究成果,對于“曼哈頓計劃”的順利進展,產生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個沙漠中,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它驚人的威力,使人目盲的閃光和巨大的蘑菇狀云層,象征一個新時代的降臨。三個星期后,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終于促成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
有人認為,吳健雄對“曼哈頓計劃”的貢獻,對中國有著難以估量的重大貢獻。因為,日本的提早投降,使得中國戰(zhàn)場上少犧牲了不計其數(shù)的中國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