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首個和親公主衡陽公主:衡陽公主是倒插門嗎
和親的兩個主角是衡陽公主和阿史那杜爾。
衡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四個女兒,也就是唐太宗的同父異母妹妹,于貞觀十年(636年)嫁給阿史那社爾(?一655年)。
阿史那社爾原為處羅可汗次子,十一歲時,便以智勇聞名于本部,與頡利可汗的兒子欲谷設(shè)分別統(tǒng)治鐵勒、回紇、同羅等部落。阿史那社爾寬松的政策休兵養(yǎng)民,為居官十年未征賦稅。諸首領(lǐng)卻以此鄙視他不會借機自富,阿史那社爾說:“部落既豐,于我便足?!?《舊唐書·阿史那社爾列傳》)諸首領(lǐng)聞此言,大為慚服,對其畏而愛之。后頡利可汗對唐四次用兵,阿史那社爾前去勸阻,但頡利可汗未采納。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quán)。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頡利可汗認為李世民剛即帝位,內(nèi)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tǒng)治秩序還未安定,遂與突利可汗合兵20萬,大舉攻唐。此時鐵勒、回紇、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虛,皆反叛,并在馬獵山擊敗了前去的欲谷設(shè)。阿史那社爾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敗。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爾率眾西走,依附可汗浮圖(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西北破城子),發(fā)展勢力,以圖自立。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發(fā)兵滅掉東。此時西內(nèi)部也是混戰(zhàn)不休,咄陸可汗兄弟相互爭位。阿史那社爾乘機前去詐降,然后引兵突然攻打西,攻占近一半國土,有十余萬人,自稱都布可汗。
為了擴展領(lǐng)土,阿史那社爾對部下說:“始為亂破我國者,延陀也,今我據(jù)西方,而不平延陀,是忘先可汗,非孝也。事脫(若)不勝,死無恨?!彼斐霰ρ油?。由于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太長,士兵無法忍受,逐漸逃跑,薛延陀剛一反擊,就頃刻潰敗,阿史那社爾帶著萬人逃到高昌。西見此趁火打劫,也進攻阿史那社爾,阿史那社爾在兩面受夾擊的情況下,只好在貞觀九年(635年)跑到長安,歸屬唐朝。
對于前來歸順的他,唐太宗還是以可汗看待。次年,唐太宗以和親之禮,把唐高祖的女兒自己的妹妹衡陽公主嫁給阿史那社爾,還授他駙馬都尉之職,在苑內(nèi)管理屯兵。
這是唐朝立國以后對外的第一次和親。
阿史那社爾自與衡陽公主結(jié)婚后,在唐朝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多次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貞觀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爾任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參加了平定高昌的戰(zhàn)役。時高昌王麴文泰依附西,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斷絕絲路,并發(fā)兵襲擾內(nèi)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決心除掉這個障礙。貞觀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爾被授行軍總管之職,隨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戰(zhàn)后,侯君集私自取走許多珍寶,唐軍隨即上行下效,唯阿史那社爾以未奉詔為由,絲毫不取,回京后,唐太宗盛贊其廉“慎賜”,獎予高昌寶刀及雜彩千段,并令檢校北門左屯營,封為畢國公。
貞觀十九年(645年),阿史那社爾又辭別衡陽公主,跟隨唐太宗出征高麗,身中流矢,拔出后再戰(zhàn),因功兼任鴻臚卿。
此時薛延陀多彌可汗卻乘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高麗之機,數(shù)次發(fā)兵入寇夏州(治巖綠,今陜西靖邊東北白城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見擊滅薛延陀時機已到,于六月十五日命阿史那社爾與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就是文成公主的父親)共為瀚海安撫大使,與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薛萬徹、張儉等各率本部兵馬,分兵幾路,齊頭并進,進攻薛延陀。薛延陀大敗,唐太宗派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安撫。李績識破伊特勿失的詐降之計,率軍大敗薛延陀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jié)、阿跌、契苾、跌結(jié)、渾、斛薛等鐵勒11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
唐滅掉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阿史那社爾與衡陽公主在長安團聚三年后,又于貞觀二十一年(648年)任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出兵龜茲。阿史那杜爾每次出征,衡陽公主都在為他默默祈禱他平安歸來。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為打通西域商路,決定發(fā)兵攻滅龜茲(今新疆庫車)。于二十六日詔使持節(jié)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領(lǐng)唐軍,并發(fā)鐵勒13州、、吐蕃、吐谷渾等10余萬(一說10萬)騎,向攻龜茲。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九月,阿史那社爾率軍首先擊敗西處月、處密二部,消除進軍龜茲的側(cè)后威脅。十月,阿史那社爾自焉耆以西,分兵5道,出其不意地向龜茲北境進兵。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王薛婆阿那支棄城奔龜茲,保其東境。阿史那社爾派兵追擊,將其捕獲斬首,另立其堂弟先那準為焉耆國王。龜茲大為震動,守將多棄城逃走。
十二月,阿史那社爾率軍進逼龜茲都城,訶黎布失畢輕騎西逃,遂克其城。隨后,阿史那社爾以郭孝恪、曹繼叔、韓威各部留守該城,自率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等精騎追擊訶黎布失畢,行軍600里,訶黎布失畢慌忙退保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阿史那社爾揮軍攻城40天,至閏十二月初一,攻克該城。訶黎布失畢、羯獵顛被俘,那利只身逃走,后為龜茲人抓獲,送至唐軍。
阿史那社爾指揮這次戰(zhàn)役,先后攻破龜茲大城5座,又派左衛(wèi)郎將權(quán)祗甫等到各城曉以禍福,使各城相繼請降,計得小城700余個,俘獲男女數(shù)萬人。
阿史那社爾向龜茲人宣示唐朝伐罪之意,另立龜茲王弟葉護為王,龜茲人大喜。唐軍攻滅龜茲,使西域大為震動,西、于闐、安國等爭送駝馬和軍糧。阿史那社爾刻石紀功而還。至此,唐朝勢力深入到西域的縱深地區(qū),控制了西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qū),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阿史那社爾出身貴族,原與唐敵對,歸降唐朝以后,忠心不二,臨陣奮勇,屢建功勛。他入朝為駙馬,出則為戰(zhàn)將,不避艱險,征戰(zhàn)四方,尤其為開通“絲綢之路”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他身上,既體現(xiàn)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勝利,又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功勛卓著,從不自傲。史臣曰:“歷代武臣,壯勇出眾者有諸,節(jié)行勵俗者鮮矣。社爾廉慎知足?!?《舊唐書·阿史那社爾列傳》)
永徽六年(655年),阿史那社爾去世,唐高宗贈其為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按蔥山形狀為他建了墳?zāi)埂?/p>
這雖然是一次“倒插門的和親”,但這次和親對唐朝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使加入在當時最先進、最能促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唐朝封建經(jīng)濟行列,對促進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的迅速發(fā)展,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明和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對整個中華民族也有利。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