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君李世民無奈選擇軟弱唐高宗李治繼位?
貞觀五年六月,太子少師李綱病逝,唐太宗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之于左右庶子于志寧、李百藥的肩上。李百藥針對承乾頗為留心典籍及愛好嬉戲的特點,寫了一篇《贊道賦》,以古來儲君成敗之事來諷諫承乾。唐太宗對此十分賞識,然而李承乾依然故我,于志寧、李百藥只好灰心離職。
唐太宗考慮到李承乾雖有過失,然而仍有可塑的希望,認為只要有名師的指點,總可匡正果實。于是又無色了中書侍郎杜正倫為太子右庶子。杜正倫曾為秦府文學館學士,貞觀初以不畏觸犯逆鱗而聞名朝野,唐太宗起用杜正倫的用意在于“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諫?!痹O身處地為承乾著想的用心可謂良苦。這時,承乾腳上患病,不能朝謁,失去了太宗對他教誡、監(jiān)督的直接機會。于是群小之輩乘虛而入,引誘這個“好聲色”的太子走上了“奢縱日甚”的浪蕩歪道。對于杜正倫的規(guī)諫,他全不理睬。杜正倫因而采取了從正面誘導的方針,著力彌補承乾“不聞愛賢好善”的缺陷。
但是屢次開到都沒有奏效,最后只得彈出底牌,想用乃父的私囑來威懾他,冀其震懼,改過自新。但承乾作表奏聞,太宗難堪,只得遷怒與杜正倫,貶為州官,以示懲罰。經此一波三折之后,唐太宗還未完全失去對承乾的希望,又選定當代宿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失??追f達堅守諫職,“每犯顏進諫”,面折承乾。承乾的乳母認為措辭過重,孔穎達不為所脅,反而“諫諍愈切”,并借撰《孝經義疏》之機,“因文見義,愈廣規(guī)諫之道。”太宗聞訊后,深為嘉納,賜孔穎達帛百匹、黃金十斤??墒浅星€是無動于衷,唐太宗只得另尋名師。貞觀十二年,遷孔穎達為國子祭酒,遂命著名諫臣張玄素為太子右庶子。
李泰是長孫皇后的次子,是承乾的胞弟,貞觀十年,徙封魏王。李泰幼時聰敏絕倫,稍長善作詩文,成人后愛好經籍、輿地之學,深得太宗歡心,由此得寵。李泰的得寵與承乾的失寵大體上是同時發(fā)生、交互消長的。而唐太宗對麗臺也是有意心許,并對之偏袒。貞觀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學,禮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別置文學館,聽自引召學士。”李泰手下文人心領神會太宗的默示,便由司馬蘇帽出面,“勸泰延賓客著書,如古賢王?!庇谑?,李泰奏請撰著《括地志》,物色著作郎曉得眼等四人撰寫。由于唐太宗的大力支持,經費充裕、待遇優(yōu)厚?!笆坑治膶W者多與,而貴游子弟更相因籍,門若市然,”這位李泰奪嫡打響了第一炮。
唐太宗對魏王的寵愛是很明顯的,但他無法在嫡子繼承制與自己的心意之間作出割舍。然而,自貞觀十年至貞觀十六年以來,從唐太宗對魏王泰有意偏袒并著力扶持他的實際行動上來看,唐太宗是有意讓魏王泰再合適的機會到來時成為儲君的。
自武德六年以來,在李建成的主持下,秦王李世民開始被逐次削奪統(tǒng)兵權。此時,東宮周圍也漸漸聚集了一批謀臣猛將,東宮借太子之位開始對秦王府形成彈壓之勢。當時年輕氣盛而性格剛烈的秦王自然不愿看到這種情況,因此常懷戒備之心并伺機反抗。在楊文干事變后,李世民開始認識到,父王始終是堅決挺立建成的,因此他把怨恨之心有太子建成擴大到了父王,這也大概是權力使然吧!后來的玄武門事變是一次十足的政治大冒險,但李世民僥幸成功了。的李淵無奈地退位,轉由李世民執(zhí)政。然而,李世民的怨恨之心并沒有因此而消除,他依然把流血沖突歸咎于父王的有意偏袒,并頗為自負地認為大哥李建成不具備儲君應有的德行卻枉居其位。誠然,勝利者是沒有錯誤的,只是唐太宗心里始終找不到平衡。即位以后的唐太宗就很少去看望退位的父王,這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孝”??墒?,極為自尊的唐太宗又怎么肯向父王認錯,他又缺乏“掘地見母”的兩全條件,因此父子二人的心結久久無法釋懷。
十多年后,唐太宗開始面臨當初與父王近似的抉擇,立長還是立賢?他似乎開始理解父王當年的心情:依制——只能立長!可是他又不愿意看到才華橫溢的魏王受到東宮的壓制,因為魏王有他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那么,怎么理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呢?或許這是一個未解之謎。糟糕的事情還在玄武門事變上,自己的這種流血政治會不會成為兒子們效仿的對象?這樣,他就更有理由寵愛并呵護魏王,以防止因為怨恨再次發(fā)生流血沖突……
其實,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這不是百姓的家庭,諾大的帝國都要圍繞這個家庭來運轉。因此,李世民還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宗族上下一致,團結一心。原因很簡單,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封建帝國怎么能允許宗族內部的分裂?分裂的宗族又怎么能承擔起李淵父子開創(chuàng)的大唐基業(yè)?僅此還遠遠不夠,如何保證百年之后的李唐皇族依舊不受這段歷史的負面影響?史載:“貞觀十六年夏六月初七,唐太宗下詔書回復隱王李建成為隱太子,改封海陵刺王李元吉為巢刺王。”既然恢復了李建成的太子名號,那么李世民的等級還有什么禮制上的依據(jù)。唐太宗此舉意欲何為?
貞觀十年正月,唐太宗重新調整了分封子弟十七人為王;二月,除五人因年幼暫不赴任外,其余十二人均下詔遷往諸州都督,但只有相州都督魏王李泰“不之官,”由張亮代行都督相州職權。太宗把李泰留在身邊,就含有廢太子的用意在內。貞觀十一年,唐太宗任命禮部尚書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師傅?! ∝懹^十二年,唐太宗聲稱“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暗示魏王泰可以取代承乾。魏征當即表示反對:“殷人尚質,有兄終弟及之義。自周以降,立嫡以長,所以絕庶孽之窺愈,塞禍亂之源體。為國家者,所宜深慎。”并強調,“立嫡以長”是皇位繼承的原則。這令唐太宗很不樂意,但他看到重臣海濱不贊同李泰。于是,次年他特地命宰相房玄齡兼任太子少師,向群臣表示自己對太子地位的重視。
面對重臣的反對,唐太宗最終放棄了立魏王為嗣的打算。他開始限制諸王的權力,弱化諸王的僚佐了,為的是東宮地位的穩(wěn)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