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臣趙汝愚生平簡介 趙汝愚是怎么死的
趙汝愚(1140年—1196年2月20日),字子直,饒州余干人。南宋宗室名臣、學(xué)者,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漢恭憲王趙元佐七世孫。
趙汝愚早有大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及第,授簽書寧國事節(jié)度判官。召試職館,除秘書省正字。歷遷集英殿修撰,帥福建。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孝宗崩,適光宗寢疾,不能執(zhí)喪,乃遣韓侂胄以內(nèi)禪意請于憲圣太后,奉嘉王趙擴即皇帝位,是為宋寧宗。后任右相,與留正同心輔政,不久遭韓侂胄構(gòu)陷而罷官。貶為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
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行至衡州,得病,為守臣錢鍪所窘,暴卒。開禧三年,韓侂胄被殺,盡復(fù)趙汝愚原官,賜謚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宋理宗時,配享寧宗廟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南宋名臣趙汝愚生平簡介
早年經(jīng)歷
趙汝愚少年勤學(xué)有大志,曾說:“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紙,始不負(fù)此生,”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中進士第一(狀元),授秘書省正字,遷著作郎,知信州、臺州.改任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后入朝為吏部郎兼太子侍講,遷秘書少監(jiān)兼代給事中。
淳熙八年(1181年),代理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次年,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軍帥。后進直學(xué)士,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時羌族四處騷擾,汝愚以計分散其勢力,始相安多年。孝宗贊揚他有文武全才。光宗接位,進為敷文閣學(xué)士,知福州。
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紹熙四年,升知樞密院事。
策劃內(nèi)禪
紹熙五年,太上皇孝宗病死,子光宗向與父不和,稱病不執(zhí)喪禮。于是兩宮隔絕,大臣累奏不復(fù),遷延多日,朝野憂慮,左丞相留正稱病他去,官僚幾欲解散,人心益浮動。汝愚以國事為重,臨危不懼,屋進兩宮疏通,又與工部尚書趙彥邊等密議,派知閣門事韓侂胄進宮稟請憲圣太后垂簾,主持喪事:并逼使光宗退位,擁皇子嘉王趙擴即皇帝位。嘉王恐負(fù)不手之名堅辭。汝愚勸道:“天子當(dāng)以安社稷、定國家為孝,今中外憂亂,萬一生變,將置太上皇于何地?”于是嘉王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命汝愚兼代參知政事,特進右丞相樞密使。推辭不就,并請召還留正,使續(xù)居相位,又薦朱熹待制經(jīng)箍;召回外出之官員,以安定朝政。留正還朝,汝愚自請免兼職,改任為光祿大夫,右丞相。力辭再三,寧宗不允,遂與留正同心輔政。
趙汝愚是怎么死的
時外戚韓侂胄以擁戴定策有功,出入皇宮,漸見親幸,居中用事,乘問爭權(quán)。待制朱熹、吏部侍郎彭龜年,以韓侂胄竊弄威福,不去必為后患,提出彈劾,未果。朱熹主張以厚賞酬勞,勿使干預(yù)朝政,而汝愚為人疏坦,不以為慮。侂胄遍植黨羽,壟斷言路。排斥賢良,汝愚勢孤。天子更無所倚信。侂胄誣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必不利于社稷,因而罷右丞相,以觀文殿學(xué)士出知福州。
國子祭酒李詳、博士楊簡,太府丞呂祖儉等,以汝愚勛勞卓著,精忠貫于天地.先后上疏挽留,太學(xué)生客人伏閘上書,皆遭貶斥。有人以汝愚“倡引偽徒,圖為不軌”,詔謫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貶放永州(今湖南零陵)。汝愚怡然就道,對送行者說:“看侂胄用意,必欲殺我。我死,君等方可無事?!?/p>
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行至衡州,得病,為守臣錢鍪所窘,壬午日(2月20日)暴卒(《慶元黨案》作服藥而卒)。
平反昭雪
開禧三年(1207年),侂胄被誅,漸解,盡復(fù)汝愚原官,賜謚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詔配享寧宗廟廷.追封福王,又進封周王。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