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中原霸主魏惠王: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綜合說起來不算是昏君,嚴(yán)格的說,他早期是嚴(yán)明的強君,晚年開始走下坡路,成為一個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認定魏惠王是昏君。
《大秦帝國之縱橫》魏惠王劇照
魏惠王早期勵精圖治,勤于理政,再加上有公叔痤為相、龐涓為將,在奪位之戰(zhàn)后很快恢復(fù)了國內(nèi)的秩序,妥善解決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重創(chuàng)秦軍,打的秦軍節(jié)節(jié)敗退,迫使秦孝公遷都;在趙、秦、齊、楚四國合攻之下也能精妙安排,取得勝利;遷都大梁,發(fā)展生產(chǎn),修建防御工事,使得大梁成為當(dāng)時諸侯各國中都城最繁華的城市。他在列國之中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成為中原霸主,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局面。
到魏惠王統(tǒng)治晚期,由于錯誤安排,導(dǎo)致龐涓被俘,不忍受辱自殺而亡。之后在秦、齊的夾攻之下不斷慘敗,對外,魏惠王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太多,魏國國力日益衰弱。魏惠王剛愎自用,外寬內(nèi)窄,好。魏國因重視人才而興,也因錯失人才而敗。孫臏乃兵圣之后,本來是留在魏國做將軍的,卻只因魏惠王聽取龐涓一人之言落得殘疾,逃到齊國;商鞅是被公叔痤推薦過來的,他不重用也不忌憚,成就了后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國強兵;張儀足智多謀,攪得列國不得安寧,這樣的人才也被魏惠王拱手讓人。不禁讓人想起魏惠王于齊威王會田于郊說的那段話,豈不知,他也曾擁有世上無價之寶。
不管他是早期賢明的君主,還是晚期昏庸的魏王,既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也不能忽略他的錯誤。
魏惠王死后誰繼位
魏惠王,漢族,魏氏,名瑩。公元前369年繼位,適逢魏國最鼎盛時期。早起勤于政治,將魏國實力推向頂峰,諸侯國內(nèi)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后期由于自身性格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決策失誤導(dǎo)致魏國人才缺失,在后期的戰(zhàn)役中節(jié)節(jié)敗退,慢慢走向衰弱。
《大秦帝國》魏襄王劇照
魏惠王于公元前319年逝世,享年長達82歲,很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人。
歷史上魏惠王的太子有兩位,一位是太子申,另外一位便是后來的魏襄王了。在公元前341年,魏國以太子申為上將,攻打韓國,韓國求救齊國,齊國應(yīng)允救援,幫助韓國竭力攻打魏國,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率軍直攻魏國都城大梁,誘使魏國不得不班師回朝,以解韓國之困。最后魏國大敗,龐涓知道敗局以定,不甘被俘受辱,遂憤愧自殺。太子申被俘,殞命慘死,身首異處。
魏惠王死后,其子魏襄王繼位,姬姓,魏氏,名嗣。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秦國第四代國君。在魏、韓、趙、楚、燕五國聯(lián)合攻秦時,不克而返。魏襄王在位期間善用合縱連橫之術(shù),與秦國聯(lián)合攻打過韓國、也與秦、韓、齊三國聯(lián)合大敗楚軍,但不管他如何費心籌劃,也只能保全魏國在那個諸侯割據(jù)的時代中還殘留一席之地,曾經(jīng)那個在中原稱霸,各諸侯國望其項背的大梁國再也不復(fù)存在。公元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魏惠王為何會有慚色
公元前355年,齊威王與魏惠王約著一起山中打獵,魏惠王有心炫耀,便問齊威王有何寶物,齊王心里怎會不知惠王是何意圖,便回到:“沒有”。魏惠王心里得意極了,嘴里還繼續(xù)說到:“我的國家雖然小,可是我尚且還有能照亮十二輛車子,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你齊國那么大,難道連這樣的寶物都沒有?”
《大秦帝國》齊威王劇照
齊威王聽完魏惠王說完,頓了頓,不以為然的說到:“我的寶貝與魏王你的寶貝有所不同,您的寶貝是供人觀看的,我的寶貝是用來治國安邦的;你的寶貝是可以估價的,我的寶貝卻是無價之寶”。魏惠王一聽,不解的問:“是何寶物?”齊王繼續(xù)說到:“我有大臣檀子,鎮(zhèn)守下陲,楚國不敢來犯,泗上諸國皆來朝拜;我有能成盼子,鎮(zhèn)守高唐,趙人不敢打漁到黃河以東;我有賢臣黔夫,鎮(zhèn)守徐州,嚇得燕人在北門、趙西門祈禱神靈保佑,并且千余戶歸順了齊國;我有良臣鐘首,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四位忠臣良將就是我的寶物,豈止是能照亮十二輛車子的夜明珠所能比較的?”一席話說完,魏惠王面露慚色。
魏惠王身為一國之君,本想借機炫耀自己的國力,但是實在小氣,眼光只是局限于金銀飾物,皆是俗物。魏惠王與齊威王對寶物的定義不同,齊王認為,寶物就是可以利用國家的興旺發(fā)達,人才就是無價的寶物?;萃趼犕挲R王一席話,方知自己是多么淺薄,很沒有面子,便走開了。
魏惠王是怎樣一個人
魏惠王魏瑩(公元前400~公元前319年),魏國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即位之時正值魏國鼎盛時期,早年勵精圖治,使魏國一度成為中原霸主,晚年戰(zhàn)爭中,“東敗于齊,南辱于楚”,漸漸開始衰落。
《大秦帝國之縱橫》魏惠王劇照
魏瑩少時聰慧好學(xué),頗得其祖父魏文侯的喜歡,尋名師加以教導(dǎo)。魏武侯死后沒有立太子,得到貴族支持的魏瑩與得到平民大臣支持的公子仲緩展開了奪位之爭,在國內(nèi)混亂期間,韓、趙兩國趁虛而入,聯(lián)合進攻魏國,后以兩國意見不合撤軍告終。魏瑩成功奪得君位后,迅速解決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重整軍威,重用名將龐涓,重創(chuàng)秦軍,攻破秦國都城。隨后遷都大梁,對內(nèi)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獎勵耕種、開鑿運河;對外,團結(jié)趙、韓兩國,增強實力。廣筑宮殿、修筑長城、開鑿鴻溝,以此來加強防御能力。在趙、秦、齊、楚四國聯(lián)合圍攻的情況下,沉著應(yīng)對,取得勝利,把魏國霸業(yè)推向頂峰,逢澤會諸侯,正式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
魏瑩的短板在于他自身剛愎自用、外寬內(nèi)忌、好搞。他問政孟子,一副謙恭好學(xué)的樣子,回頭卻并不實踐;在用人方面,他重用龐涓,卻僅因龐涓一人之言殘害了孫臏,致使孫臏逃回齊國,他看孫臏,更多看到的只是兵圣后人這個標(biāo)簽,所以也不甚在意。公叔痤向他舉薦衛(wèi)鞅。他并沒有實際考察,僅憑衛(wèi)鞅年輕沒有作為就否決了。公叔痤又勸諫他,該人如果不用便要殺之,結(jié)果他依然主觀臆斷,沒有在意。衛(wèi)鞅后到秦國,改名商鞅,變法改革,把秦國推上富強之路。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