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太窩囊!為了保命 竟連皇帝都不做了
對一位活了八十多歲的封建帝王來說,五十來歲恰好是盛年,也是執(zhí)政的黃金時期。再者,大凡封建帝王,沒有一個不貪戀權勢的,只要不受外力逼迫,只要健康狀況尚可,只要還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在龍椅上,沒人情愿將皇權拱手讓人,哪怕繼任者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在這一規(guī)則下,宋高宗盛年主動把皇位讓給養(yǎng)子趙眘的壯舉,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網(wǎng)絡配圖
宋高宗一向身體強健,禪讓時不過才五十六歲,而且當時身體并沒有不適,后來又當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直到八十一歲才壽終正寢,所以自稱“老且病”顯然是飾詞。再者,宋高宗禪位前,南宋軍隊剛剛在采石之戰(zhàn)中大敗金人,迫使金帝完顏亮為部將所殺,造成金國一度政局動蕩不安;而南宋卻邊境寢寧,國內(nèi)安穩(wěn),人心振奮,民呼萬歲,并不存在迫使宋高宗禪位的外界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宋高宗主動禪位,既讓人納悶,也催人深思。
有人認為,宋高宗固然貪戀權勢,卻又苦于國事憂勤,所以愿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繼續(xù)享受皇帝的尊榮,卻又可以免于國事的困擾。然而,事實上,宋高宗禪位后,并沒有就此躲在深宮,頤養(yǎng)天年,不問朝政,而是一到關鍵時刻,大至對金和戰(zhàn),小至官吏任命,他都會出面干涉,多方牽制,寸步不讓,說明他還是愿意為國事憂勤,還是對權力狠抓不放,并非他所講的“久欲閑退”。其實,宋高宗盛年禪位,有著不可告人的深層次原因。
網(wǎng)絡配圖
眾所周知,歷代皇帝傳位,都會選擇一個對自己感恩戴德之人作為接班人。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趙旉(音同夫)。建炎三年(1129年),三歲的趙旉受到驚嚇而死。此后數(shù)年,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張確立“根本”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不得已,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孫趙眘(初名趙伯琮)為養(yǎng)子,并當作內(nèi)定的儲君來培養(yǎng)。到了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眘已經(jīng)在皇宮生活了三十年,年屆不惑。趙眘嘴上不說,但心里未必不著急。歲月催人老,宋光宗就曾因等到胡子白了而怨恨趙眘不及早傳位于他。親生兒子尚且如此,養(yǎng)子可想而知。如果等到宋高宗臨終時再傳位,趙眘很可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這樣不僅不會對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會產(chǎn)生怨恨,宋高宗盛年禪位有施恩之意。
宋高宗傳位趙眘,除了順應多數(shù)士大夫的愿望,贏取歸還太祖裔孫帝位的美名,還有難以啟齒的目的。宋高宗選擇盛年禪位,然后作為太上皇帝在幕后繼續(xù)維護對金妥協(xié)投降路線,不僅可以維護自己死后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網(wǎng)絡配圖
談到宋高宗盛年主動禪位,還有一個因素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南宋建立后,面對金人多次寇掠,談金色變的宋高宗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特別是完顏亮南侵,差點又讓他浮海遠遁。一次次的逃生經(jīng)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