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并非昏庸帝王 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劉備要出兵攻打孫吳時,精神狀態(tài)很差。孫權聽說他要來攻打自己,就遣書請和。劉備大怒,堅決不同意。正當他要出師時,傳來他另一個好哥們兒張飛被部下殺死的消息,他傷心得死去活來。這更加堅定了他討伐孫吳的決心。在精神狀態(tài)已經無法自控的情況下,劉備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但是,讓他走上這條路的并非是關羽的死。有人曾說,一個能做出那么大事業(yè)的人,一定是個冷血動物,他如果有真情,也不過是他真心的百分之一而已。關羽之死不過是讓他找到了一個討伐孫吳的口實而已。
真正讓他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是當時的形勢。自赤壁之戰(zhàn)后,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已經形成。而在這三國力量中,魏最強,其次是吳,西蜀最弱。但此時蜀漢劉備剛剛稱帝,上下一心,士氣旺盛,正是一個出征略地的有利時機,作為梟雄的劉備,對此是不會沒有舉動的。但選擇誰作為首先進攻的對象,劉備可真是考慮了很久。先伐魏國,一點都不現(xiàn)實。以弱攻強是蠢人才會做的舉動,另外,曹操剛死,他兒子曹丕當政,此人并非是安邦定國之才,劉備總算松了一口氣,可以暫時放松一下了。
于是他把心思轉到了孫權身上來。孫權此人也是當世無二的英主,占據(jù)江東,民心歸附,并且又襲占了荊州,力量日益強大,這不能不讓劉備更加憂慮與擔心。如果真能滅掉孫吳,就能占有中國南方大部分,再加上西蜀力量,然后北伐取魏。劉備在稱帝后雄心驟然膨脹,于是,他不顧一切地傾全國之兵親自帶兵東征孫吳。
網(wǎng)絡配圖
如果我們記性不差,就會記得諸葛亮當年為劉備策劃的《隆中對》,諸葛亮讓他聯(lián)孫抗曹。當然,劉備的野心是主因,而關羽的死對他來講,的確是個大打擊,可并不能成為他這樣“憤怒出征”的最主要原因。劉備如果真的是一個性情中人,那么他就不會有三足鼎立之一的雄主所為,也更不會一直等他做了蜀漢皇帝,關羽被殺兩年后才去討伐孫吳。
我們更應該記得他摔阿斗得趙云人心的故事,這樣一個人,怎么可能做出意氣用事的事情來呢。
不過,他太高估蜀漢的實力了,更高估了自己。劉備在三國時期就是一個飯桶的代名詞,如果說,曹操是一個老財主,孫權是一個開商店的,那么,劉備就是一要飯的。用可憐的淚水爭取到了最大利益,最終能與老財主和開商店的平分秋色,不知道老天幫了他多少忙。
但他的確是個成大事的人,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對他有所稱贊,如果一個人當不成像樣的男子漢,那就去做一個像樣的太監(jiān),劉備的成功之道就如后者所走的路。
劉備的皇帝之路無疑是成功的,靠著臉皮厚,肯下工夫在別人臉色下行事,最終獲得了一個皇帝的職位。但討伐東吳,他卻敗得一塌糊涂。不但帶去的將士死傷慘重,連他自己也只剩下半條命了。當他帶領殘兵敗將退到白帝城時,大限已到。這一年是223年(蜀漢章武三年)。
他把諸葛亮找來,對他說出了下面這段話,這段話足足爭議了將近兩千年。
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币馑际钦f,你比魏國的曹丕厲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志愿。如果劉禪可輔,你就幫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當皇帝吧。
劉備說出這樣的話來,不但在場的所有大臣吃驚,就連諸葛亮也險些嚇得趴下。主動讓外人接受自己的皇帝之位,這可是明擺著的愚蠢之舉,或者是主動把自己的江山拱手相送。劉備沒有那么良好的節(jié)操,他不可能把江山送給諸葛亮。所以,諸葛亮聽到此話眼淚立即就流下來了,馬上跪在地上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旦!”劉備點了點頭,又對身邊的劉禪說:“你今后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p>
許多人都對這段話有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太信任了,所以才敢于說出這樣的話。第二種觀點認為,劉備對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所以說出這樣的話,讓諸葛亮背上沉重的包袱,動彈不得,只能是為劉氏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第三種觀點認為,劉備是想試探一下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當時面有喜色,就立即命人把他推出去砍腦袋。但這種觀點顯然不靠譜,像諸葛亮那樣聰明的人怎么可能在這個時候面有喜色呢?如果他真有奪劉備江山之心,何必要急在一時?第四種觀點認為,劉備的話原本是想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兩個兒子中再選一個當皇帝,而并非是讓諸葛亮自己當皇帝。
網(wǎng)絡配圖
無論是哪種觀點,似乎都認為劉備絕沒有想把江山讓給諸葛亮的意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劉備即使是被東吳打傻了,也不可能說出有違君臣大禮的話來。他曾口口聲聲說要復興劉邦的漢室江山,而劉邦當年曾與大臣們相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備不會不知道此誓言。即使是稱王,也要被擊,更何況是皇帝呢!
另外,在當時帝制時代,劉備不可能有這樣的見識和氣度,把劉氏江山交由他人。中國帝制時代幾千年,從來沒有一個皇帝主動把皇位讓給外人的。
那么,這些觀點里,恐怕也只有第四種觀點讓人有些信服。而劉備為什么要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兩個兒子里再選一個當皇帝呢?許多年來持此觀點的人都認為,因為劉備認為劉禪沒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
劉禪真是這樣的嗎?
劉禪并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后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道了。就是他老子——劉備身邊也有小人,那個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戰(zhàn)而降。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被后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么徹底滅亡,要么茍且求活,他選擇了后一種。但這也并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zhàn)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現(xiàn)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劉禪像第三,忘恩負義。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后語上了。當初,趙云從亂軍中把劉禪救了出來,但后來在追謚前朝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時,偏偏忘了追謚趙云。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干二凈。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謚趙云,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云的待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而趙云并未在其中,但后來,姜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后,劉禪欣然接受,追謚了趙云。
第四,沒心沒肺。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后,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后,司馬昭設宴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的音樂是蜀國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么好,有點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談笑自若。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說,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由此看來,劉禪并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zhí)政環(huán)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么憂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說,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他們說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
網(wǎng)絡配圖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能執(zhí)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shù)牟胖鞘菬o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蛟S有人會說,他當這么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么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
魏國大將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投無路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敝皇禽p描淡寫的寥寥數(shù)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
諸葛亮死后,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毀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
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后,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祎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jiān)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于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們現(xiàn)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該就是劉禪所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既然劉禪不是庸劣之主,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什么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難道是劉備的遺囑中另有玄機?還是諸葛亮另有苦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