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羅斯科是誰?美國抽象派畫家馬克·羅斯科生平簡介
在諸多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乃至美國現(xiàn)代藝術史的著述中,馬克·羅斯科比起同時代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畫家波洛克、德.庫寧、紐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評價似乎僅僅是一個陪襯角色,而在中國藝術界的影響,也只有極少從事抽象藝術的畫家才把他奉為大師。這種現(xiàn)象如同命運,很難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過,據研究資料表明,美國著名批評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評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國本土風格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在羅斯科的話語中并不完全認同,而且始終懷疑這種命名的真實性,盡管他在生前也從中分享到名聲和利益。藝術運動的定義往往是預設的、模糊的,它無法確切展現(xiàn)該運動中思想最深刻的藝術家,即使它成功地闡釋了其他人。
嚴格說來,馬克·羅斯科的大師地位的確立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可以說兩個書寫事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一是杰姆斯.B·布魯斯林(Jemese.B.Breslin)《羅斯科傳》(1993),這部近600頁的傳記,以翔實的個人資料、調查訪問和評論性的敘述,呈現(xiàn)了羅斯科的藝術和生命;表現(xiàn)出他自由主義個性中復雜的緊張、矛盾和沖突;解釋了他的生活和作品形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力量;顯示生活如何影響作品,以及作品又如何影響生活;為藝術界提供了一種觀看和思考羅斯科作品的高度專業(yè)的全景式闡釋,有力超越了羅斯科以往那種反叛且自毀的天才象征。其二是羅斯科的理論著作《藝術哲學:藝術家的真實》于2004年在耶魯大學出版,他的兒子克里斯托弗.馬克·羅斯科在該書序言中強調,它不是馬克·羅斯科作品的指南。然而此書無疑可以充當開啟羅斯科藝術神秘之門的鑰匙,這是由于羅斯科在抽象轉向之前的1940年和1941年,完全停止了過去那種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繪畫創(chuàng)作,他潛心研讀神話、哲學和文學,并持續(xù)自己的理論寫作,盡管本書不是他自身創(chuàng)作理念和作品意義的具體解釋,但它深刻預表了其藝術理想,書中所批判的流行主義、物質主義也正是導致先鋒藝術潰敗的致命根源。正如分析哲學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在《藝術的終結》所論斷的那樣,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后歷史的藝術時期,對藝術不斷自我革命的需求已經消失。后歷史的藝術氛圍會讓藝術轉向人性的目的。當代藝術進入一個更穩(wěn)定、更幸福的藝術努力時期,在這個時期。藝術永遠對之回應的那些基本需要或許會再次相聚??梢哉f,馬克·羅斯科的藝術哲學思想“回應”的“基本需要”,也正是藝術永恒而充滿悲劇性的精神所在。
藝術市場從來不是一個正面參照系,但卻從外在性的慣例印證了它因為新奇事物的錯覺而興旺發(fā)達,印證了資本主義本質上的虛無和貪婪,它需要不斷把先鋒藝術的象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目標不是別的,而是循環(huán)地延續(xù)資本的神話。
作品拍賣
例如,2007年9月,蘇富比拍賣行當?shù)貢r間15日晚于紐約舉行的名畫拍賣會上,拍賣45幅價值連城的印象派、現(xiàn)代派和當代名家畫作。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一幅畫作《白色中心——玫瑰紅上的黃色、粉紅及淡紫》受到熱捧。行內人士先前已經估計,羅斯科于1950年創(chuàng)作的這幅作品,能夠取得4000萬美元的成交價;但它在各方競相出價競逐之下,最終以 728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據數(shù)據統(tǒng)計,1998年至2007年,馬克·羅斯科作品流拍率僅為9%,其穩(wěn)定的市場狀況同時也見證了戰(zhàn)后和當代藝術板塊的快速發(fā)展。1966年,馬克·羅斯科作品《紅色22號》售價為1.55萬美元,20年后其相似作品便已經開始突破百萬美元大關。如此快速的價格飆升,在1999年后表現(xiàn)更加明顯,以高價作品為例:1999年其作品《北方15度:黃色和紅色》首次突破千萬美元大關,9年之后類似的作品《No.15》便已經達到了5044.1萬美元。2007年5月15日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上,馬克·羅斯科的作品《白色中心》更是創(chuàng)下了其作品目前最高價格——7284萬美元。這一成績也創(chuàng)造了2007年戰(zhàn)后和當代藝術家作品價格的最高紀錄。
“我年輕時藝術是一條孤獨的路,沒有藝廊,沒有收藏家,沒有評論家,也沒有錢。但那卻是一個黃金時期,因為我們都一無所有,反而能更肆無忌憚地追求理想。今天情況不同了,這是個累贅、蠢動、消費的年代,至于哪種情況對世界更好,我恐怕沒資格評論。但我知道許多人身不由己地過著這種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靜的空間,讓我們扎根、成長。我們得抱著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這是1955年羅斯科在工作室對拜訪者不無憤慨的傾訴,“我可以在一百個地方展出我的畫??墒俏乙稽c錢也賺不到。我可以演講??墒撬麄儾桓堆葜v費用。有人寫我,我的作品在各地展出,一年連1300元都賺不到。”可見,馬克·羅斯科死后贏得的巨大的聲譽和財富,與生前的困苦、焦慮和掙扎構成強烈反差,如同梵高,他們生前的奮斗時期實際上只有“餓死的自由”,堅守藝術良知的自由,這種悲劇精神選擇了那些具備圣徒素質的藝術家,它根本沒有偶然性和錯位,因此而彰顯的不是宿命,而是上帝的公義和恩典,無知不會是天才的條件,天才神授,發(fā)明概念,確立范式,為未來殉道,為天地立心。這可能與唯物主義和實在論的真實觀相去甚遠,卻因此而成為羅斯科藝術哲學的一個復雜而深邃的思想命題:藝術家如何選擇并追求自己的真理?藝術的真實性是什么?藝術家的良知和責任植根在何處?馬克·羅斯科在本書中這樣寫道:“與過去藝術家的命運不同之處,恰恰就在于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這是因為選擇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良知是否負責,對于藝術家的良知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藝術的真實性。”這段話可以視為他不無晦澀的藝術哲學的一個簡明索引。
不過,要真正理解馬克·羅斯科的藝術哲學思想,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生平,進而去讀解他的作品,尤其是在1950年代抽象轉型后的作品。當然,還有一把現(xiàn)成的鑰匙,就是羅斯科之子克里斯托弗為本書寫的序言,他不僅詳盡敘述了自已和家人用了34年時間來尋找本書完整的手稿及編輯過程,還以藝術博物館的專家身份,對本書的內容做出可信的讀解和分析,這種雙重的忠實在傳記和理論寫作中顯得十分必要和可貴。下面就讓我們從馬克·羅斯科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進入他的藝術哲學思想堂。
早期創(chuàng)作
1903年9月25日,馬克·羅斯科生于俄國維特布斯克省德文斯克市一個猶太家庭,他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在濃厚的猶太文化和宗教環(huán)境中度過童年。1913年全家移居美國俄勒岡州。不久,先到美國創(chuàng)業(yè)的父親去世,馬克不得不賣報賺錢以補貼學費。21歲時獲獎學金就讀耶魯大學。因排猶情緒影響,他的獎學金6個月后被取消。為此他只好一邊學習,一邊在表兄開的餐館打工。大學三年級時,他突然輟學,去紐約一家服裝廠當裁剪工。次年進入紐約美術大學學生協(xié)會學美術,同時在百老匯的劇院做配角演員、畫舞臺背景和當燈光師。
1929年在紐約布魯克林中央美術學院任兼職教師,開始了長達30年的教書生涯。同年在“機會”畫廊第一次展出繪畫作品。1930年代初結婚,妻子愛迪絲設計手飾,商業(yè)上相當成功,但她鄙視他那些畫家朋友,粗暴批評他們的作品。因此也埋下了羅斯科輕蔑流行文化和實用美術的種子。
1933年舉辦幾次個展,獲美國政府聯(lián)邦藝術計劃資助,并以每周23.5美元工資受雇于政府。這時期結識了后來成為著名抽象表現(xiàn)派畫家的阿西爾·高爾基、德·庫寧和杰克遜·波洛克。1935年成為“十人”表現(xiàn)主義畫家團體創(chuàng)建者之一。馬克·羅斯科1930年代的作品,如《風景》、《坐著的人》、《街景》、《交腿而坐的女子》等,色彩微妙,構圖簡潔,造型帶有刻意變形和夸張,城市景象如夢如幻,帶有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特征。
1938年加入美國國籍。這段時期,其作品風格開始變化,《地下狂想曲》(1940)中人物造型已近符號化,是邁向抽象主義的預演。此后,表達“人生的悲哀”成為主要畫題,認為必須用支離破碎的扭曲形狀方能表現(xiàn),呈現(xiàn)一種“有機”圖形的抽象主義面貌。如1940年的《無題》,以及《水中戲》、《源頭》等。
二戰(zhàn)期間,羅斯科與愛迪絲離異,不久與23歲的兒童書籍插圖畫家瑪麗·艾麗斯(梅爾)結婚。1945年在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舉辦第一次重要個人畫展,獲得評論界好評。羅斯科的繪畫風格一直在不斷變化中,到1947年,成熟的純抽象風格開始出現(xiàn)。1949年起,他放棄自己既有的造型習慣,畫一些大幅矩形作品,畫面單純,色彩重疊,邊緣模糊。
盡管羅馬克·羅斯科名聲增長很快,但仍然十分貧窮。為了養(yǎng)家,1950年他去布魯克林學院任全職美術教師。因與同事關系不和,1954年辭職。他生性固執(zhí),處世態(tài)度偏執(zhí)僵硬。1952年惠特尼博物館要購買他兩幅畫,他不僅拒絕出售,還把這個重要的藝術博物館稱為“廢品店”。同年,應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之邀,參加“美國畫家15人”展,臨展時,送去的畫與事先約定作品完全不同,使該館藝術總監(jiān)大為光火。
同時,他與波洛克、紐曼的關系十分緊張,他曾聲稱是他教會了紐曼“怎樣去畫畫”,從而損傷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后期成就
1950年代,馬克·羅斯科的聲望穩(wěn)定上升,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1958年被選為威尼斯國際博覽會美國代表,并在馬薩諸塞州藝術家聚居地普羅溫斯鎮(zhèn)擁有一間工作室。這時,他的抑郁癥迸發(fā),變得越來越神經過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貫注全方能畫出那些顯得平穩(wěn)安靜的巨幅作品。對他來說,作畫過程類似宗教祭典。他對作畫過程嚴守秘密,作品完成前決不示人。他常常徹夜不眠,從下午5時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時。他在劇院舞臺那樣強烈的燈光下作畫,展覽時,卻把燈光安排得較暗,從而使他那些強烈的塊從環(huán)境中凸現(xiàn)出來,仿佛懸浮在空中,給人造成強烈震撼。1961年,馬克·羅斯科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達到藝術事業(yè)頂峰。收藏家、經紀人、批評家蜂擁而至,甚至肯尼迪總統(tǒng)也來捧場,對其敬重三分。
此后波普藝術崛起,對抽象表現(xiàn)主義構成挑戰(zhàn),加上逐漸緊張的婚姻關系,馬克·羅斯科情緒惡化,開始酗酒,嚴重損害了神經和健康。1969年元旦,馬克·羅斯科離家搬到畫室居住,用整整一年時間畫出最后一批作品。為人憤世嫉俗、狂狷不馴的羅斯科本來就沒有幾個親友,他身邊就是與他共同經歷二十年藝術生涯的朋友們和太太梅爾,而朋友們一個個死去了。1948年,與他共同經歷二十年藝術生涯的朋友高爾基自殺;1953年5月,54歲的湯姆林去長島波洛克的家里參加聚會,回家后第二天就進了醫(yī)院,心臟病突發(fā)而逝世;1956年8月,42歲的波洛克駕駛著一輛奧茲莫比爾敞篷車發(fā)生事故去世;1962年,34歲的克萊因心臟病死于巴黎;1963年,51歲的巴齊奧特斯去世;1965年,大衛(wèi)·史密斯死于車禍;1970年2月25日,他用剃刀割斷手腕的血管和神經,以自殺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當病痛和絕望時的這位藝術家于曼哈頓的工作室自殺之后,卻也引發(fā)了20世紀最轟動的藝術丑聞案。他的經紀人勞埃德在三個月的時間,以遠低于市場價獲得了馬克·羅斯科遺產中的800多幅畫。后來經紀人成了被告,開始了藝術史上時間最長,耗資最大的法律斗爭,經歷了4年的訴訟和8個月的刑事審判。被告最終賠償了920萬美金的罰款,外加200小時社會服務處罰。遺產被重新分配,其中約一半給了馬克·羅斯科的兩個孩子。這事件充分暴露了優(yōu)雅而體面的藝術交易領域中的黑幕。這就是克里斯托弗在序言中提到的他最厭惡、最痛心的一樁官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