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誰才是蒙古騎兵的真正對手?
在平原上用步兵擊敗騎兵的只有一個人,明武宗,他在應州與裝備精良驍勇善戰(zhàn)的達延汗大戰(zhàn),以基本的步兵對抗數(shù)萬蒙古騎兵。明武宗這個從來沒打過仗的家伙卻是個戰(zhàn)術大師,他知道騎兵快馬風刀往來如飛,不能拉開戰(zhàn)線打,更不能笨到平推。
他先命令王勛所部前出,利誘達延汗進攻,達延汗中計,集中兵力圍攻王勛所部,王勛死守,騎兵在面對步兵陣列的時候沒什么太好的辦法,步兵的長弓射程遠,又有盾牌保護,設立拒馬可以讓騎兵望而怯步,達延汗只能圍但是無法短時間內吃掉王勛所部。明武宗命令游擊時春、遼東左參將蕭滓馳援王勛,游擊周政、副總兵朱鑾、大同右衛(wèi)參將麻循、平虜城參將高時尾追,調宣府總兵朱振、參將左欽、都勲、龐陰,游擊靳英勒兵與諸軍在陽和匯合。參將江桓、張晨為后應。
張輗、孫鎮(zhèn)、陳鈺、王勛在應州城南五里寨與蒙古大戰(zhàn),傍晚,蒙古騎兵沿居住山撤退,部分兵力圍王勛部。次日清晨大霧,韃靼撤兵。王勛、朱鑾、守備左衛(wèi)城都指揮徐輔入應州城。十月初五,王勛等出城與韃靼戰(zhàn)于澗子村,蕭滓、時春、周政、麻循等部與蒙古騎兵交戰(zhàn)。武宗率太監(jiān)張永、魏彬、張忠,都督朱(江)彬及振杰、王欽、勲英、隆雄,參將鄭驃等帶兵從陽和來援。武宗親自上陣,韃靼撤兵,明軍匯合。日暮扎營。次日韃靼進攻,武宗指揮諸將抵抗,自辰時戰(zhàn)至酉時,韃靼退兵,十月初七,明軍向西,武宗與諸將且戰(zhàn)且退,至平虜堡和朔州附近。此時大風,天昏軍疲,武宗命王勛及巡撫金都、御史胡瓚向北京報捷。
其實明武宗就是不斷地示弱,而且讓敵人知道他就在陣中,達延汗受到,感覺面對數(shù)量不占絕對優(yōu)勢的明軍而且又有皇帝在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像當年土木堡一樣大敗明軍就無法繼續(xù)維持自己的權威,更無法壓服其他附屬的部落。所以達延汗不得不和明軍打最不能打的消耗戰(zhàn)。
明軍數(shù)量雖多但是每次出動都不是太多,輪次作戰(zhàn),不斷消耗達延汗的兵力,達延汗的部隊是游騎,給養(yǎng)不是太多,不能支持長時間作戰(zhàn),而且達延汗的部隊損失很大,先是強攻王勛所部不克,而后多次與明軍作戰(zhàn)又沒有明顯的戰(zhàn)果,反觀明軍,一方面沒有太大損失,另一方面士兵處于皇帝御駕親征的狂熱中,每戰(zhàn)沖鋒在前,達延汗最后占不到便宜,又不斷地損兵折將,不得不最后撤走。其實這也是達延汗唯一的選擇,明軍戰(zhàn)線已經(jīng)建立,無隙可乘,達延汗如果這個時候再不撤走就有被切割包圍的危險,這個時候如果達延汗再進攻,就無異于以卵擊石,根本沒有勝算。
盡管明武宗并沒有殲滅達延汗主力,但是這一仗卻是讓達延汗所部損失慘重,而且這一次的勞師遠征但卻勞而無功也讓其名譽掃地,讓其喪失了在蒙古各部中的威信,達延汗敗戰(zhàn)而回之后,很多原本依附于他的部落都趁機反叛,達延汗不得不在之后的很多年都再次去征服其他蒙古部落,本來岌岌可危的明朝邊境形勢轉危為安,戰(zhàn)略上還是明軍勝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