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將盧象升是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嗎?盧象升是個怎樣的人?
說到明末大將,怎么也不能少了這一位在當時總督天下兵馬之人。盧象升,字建斗,號九臺,明末抗清大臣,生于公元1600年,卒于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興人。象升雖然不是出自世代書香門第之家,也不是名門望族,但他的家庭也還是可以算作文人之家的。他的祖父是知縣,父親也是秀才,都是讀書人,這對盧象升的教育很有幫助。象昇小的時候就潛心研讀經(jīng)史,又喜好騎射,因此兩者都用心學習,盧象升可以說文武雙全。
公元1622年,22歲的盧象升中天啟二年進士,后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遷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禎二年募兵保衛(wèi)京師,農(nóng)民起義。因為軍功,累遷右參政兼副使,崇禎四年又升按察使。七年憑借軍功遷任僉都御史,撫治鄖陽。在鄖陽任職時,盧象升備兵設屯,扼要設防,治軍嚴刻,撫循有方,用兵以凌厲兇狠見長,在農(nóng)民起義軍上屢獲戰(zhàn)績。次年升任巡撫,總理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五省軍務。崇禎九年,清軍攻入喜峰口,盧象升帶領軍隊進駐京畿,旋改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到達任職處后,巡閱邊關要地,修臺筑墩,嚴明軍紀,操練兵馬;又興軍屯,復鼓鑄,整頓吏治,增強抗擊清軍的作戰(zhàn)能力,使清軍數(shù)年不敢進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銜,為各鎮(zhèn)援兵總督。此后,無論是起義軍還是抗擊清軍,盧象升的功績都不容忽視。
后來,崇禎主張與滿清議和,而他主張抵抗?jié)M清,在陳明抗清大義時得罪了宦官高起潛、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主和派。權利,雖名為督天下兵,實轄兵員尚不及兩萬。楊嗣昌等人,多方牽制,以致地方竟不給盧象升增派軍餉,各地軍隊首領,也紛紛找借口脫離他的麾下。這個時候的盧象升,實際手中已經(jīng)沒有什么權利了,只有兩員大將可聽其調(diào)遣。崇禎帝不久又聽信讒言將其去職,以侍郎視事,手下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應。后在河北巨鹿身陷數(shù)萬清兵之圍,臨危不懼,激戰(zhàn)三日,壯烈戰(zhàn)死。深陷困圍時,高起潛的軍隊距離他不足五十公里,盧象升派手下將領楊廷麟前去求救,但是高起潛對此卻置之不理,盧象升知事不免,軍中大哭,誓與清軍決一死戰(zhàn)。可以說,盧象升的死是三方造成的,崇禎帝的偏聽偏信,任由楊嗣昌等人架空大將手下權利。楊嗣昌主張議和,就處處針對構陷盧象升,最后使得盧象升空擔了總督軍的名頭,卻沒有相應的權利,以致深陷困境之中,竟調(diào)不動其他人手下的兵力,落得戰(zhàn)死的下場。閹黨高起潛更為可惡,為了手中權利,與人禍害誣陷盧象升不說,還見死不救,致使一代大將以及手下英勇男兒皆一一戰(zhàn)死沙場。
盧象升死后,萬軍齊哀,三郡百姓批孝送行,痛哭不止。一代英豪就如此死于官場政治斗爭中,死時方才38歲,實在可惜可嘆。
盧象升英年早逝,死時才38歲。縱觀史實,只有他妻子和他弟弟的記載,而沒有他兒子的記載。如此,應該是盧象升常年在外打仗,不常歸家,加之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以至于沒有留下血脈后代。
不管是治世還是領軍,盧象升都很有才華,是真正的文武雙全。他盡忠君主,心系天下,誓死抗擊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體恤下屬,關懷百姓,沒有將自己擺在高處,而是親軍親民。據(jù)說他領兵打仗,與士兵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對待。領軍所過之處,也盡量不打擾百姓。這一點,從他死后座下兵士皆在盔甲下披麻戴孝,三郡百姓痛哭不止都可以看出?!睹魇贰贩Q贊他:“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盧象升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義激發(fā),危不顧身,若劉之綸、邱民仰之徒,又相與俱盡,則天意可知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