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形成不易:初期持續(xù)遭碰撞達1億年之久
據(jù)國外媒體報道,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遭受了持續(xù)1億年的隕星碰撞。依據(jù)最新一項研究報告,持續(xù)1億年的隕星碰撞導致地球化學成分永久地改變?! ?/p>
地球形成初期
這項研究將解釋為什么當前地球比初期地球具有較高的鎂含量和較低硅含量,當前地球形成理論顯示,這是由于吸積過程所導致的,一些物質被地球引力牽引。然而,該模型無法解釋地核熱量來自何處,以及地球磁場如何形成的。
地殼和地幔具有較高的稀土含量,例如:釤和釹,該含量高于多數(shù)隕石,這暗示著地球形成初期稀土含量要高于之前預期。一種叫做“球粒狀隕石”的隕石類型被認為形成于形成太陽系行星的氣體云。
一種叫做頑輝石的球粒狀隕石與地球形成之初的原始成分相同,頑輝石化學同位素與地球成分十分接近,然而地球成分具有較高的鎂含量和較低的硅含量。
為了解釋這種差異性,法國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因為地球形成初期遭受隕石碰撞,并因此永久地改變了地球成分。雖然當?shù)厍蛟馐茈E星碰撞時失去了一些質量,但總體來講在這一暴力時期地球質量處于凈增益?! ?/p>
地球形成初期
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隕星碰撞時期,逐漸使地球的化學成分發(fā)生了變化。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的阿斯瑪-博吉巴爾(Asmaa Boujibar)和同事通過實驗和模型測試了這一理論,他們通過在不同壓力下融化球粒狀隕石,重現(xiàn)了地球原始地殼逐漸累積狀態(tài)。
這項研究結果將解釋熔巖的成分,它們最終冷卻形成地殼。研究人員推斷稱,地球反復遭受隕星碰撞和地殼長期被侵蝕,將移除大量硅,殘留鎂元素,最終形成當前地球的成分特征。
地殼是地球的最外層,是地幔外側最薄的一層,如果科學家從地殼深層提取樣本,或許能夠更好地解釋原始地球的構成成分。目前科學家分析地球成分的最好方法就是分析隕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