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金縷玉衣長生不老之謎:穿上競能起死回生?
“金縷玉衣”盛行于漢代,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為止,共流行了400年。那么“金縷玉衣”是不是真像人們傳說的那樣,可以讓人起死回生呢?歷史上希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這種求生的欲望也寄托在死后的裹尸衣上,這就出現(xiàn)了漢代特有的玉衣。
金縷玉衣什么樣?它是如何制成的?是否真的可以使寒尸不腐?這一切的謎團在考古工作者的潛心研究下都解開了。
金縷玉衣的真面目顯露
金縷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guī)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xiàn)在西漢文景時期。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一套完整的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網(wǎng)絡配圖
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fā)現(xiàn)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古代皇帝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這種求生的欲望也寄托在死后的裹尸衣上,這就出現(xiàn)了漢代特有的玉衣。玉衣什么樣?它是如何制成的?是否真的可以使寒尸不腐?這一切的謎團在考古工作者的潛心研究下都解開了。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等貴族死后特有的一種鹼服,史書中稱“玉匣”、“玉押”,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么樣的,叢漢代以后就無人知曉了。
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上,發(fā)現(xiàn)了西漢中山靖王和他的妻子竇給的墓在劉勝和竇給棺內的尸體位置上,分散著許多小玉片。
經(jīng)過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終于復原出兩套完整的玉衣,使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史書中記載的玉衣的真面目,從面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這兩套玉衣的外觀和人體的形狀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玉片組成,玉片上有許多小的鉆孔,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所以又稱為“金縷玉衣”。
玉衣是怎樣制作的?
如此精美的玉衣,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是如何制作出來的?確實讓我們現(xiàn)代人琢磨不透。玉衣的制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所用的玉料要經(jīng)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鉆孔等。
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必須經(jīng)過精心的設汁和細致的加工。據(jù)測定,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鉆孔直徑僅1毫米,工藝繁難與精密程度之高令人驚訝。整個玉衣制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當驚人的,據(jù)推算,漢代制作一件玉衣。約需一名玉工費十余年的功夫。
漢代皇帝用玉衣作為殮服,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于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更多的盜墓賊,以致漢代帝陵都被盔掘一空。盜掘者取出金縷玉衣加以焚燒,尸骨也一并化為灰燼。
金縷玉衣玉片
有鑒于此,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有幸躲過故盜命運的那些諸侯墓葬,尸骨早已化為一捧泥土,卻為我們留下子這梢美絕倫的玉衣。讓我們面對玉衣,去贊嘆2000多年以前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劉勝穿的玉衣形體肥大,頭部的臉蓋上刻劃出眼、鼻和嘴的形狀,腹部和臀部突鼓,褲筒制成腿部的樣子頗似人體。竇涫的玉衣比較短小,沒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狀,可能是出于對女性形體造型的避諱。劉勝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用于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
網(wǎng)絡配圖
能夠長生不老?
完整的玉衣是西漢武帝時才出現(xiàn)的,那么再早的玉衣是什么樣子的呢?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漢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時期的“綴玉面飾”演變而來的。所謂“綴玉面飾”,就是將做成眉、眼、鼻、口形狀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狀排列,輾附在織物上,再覆蓋在死者面部。這種綴玉面飾就是漢代玉衣的雛形。
最早的綴玉面飾出現(xiàn)在河南三門峽市西周晚期的虢國墓地中。戰(zhàn)國時期,輾玉面飾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喪葬禮俗。漢武帝以前的諸侯王墓中尚未發(fā)現(xiàn)完整的金縷玉衣,但出土有金縷五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這是綴玉面飾向玉衣的過渡形式。
穿上真的能夠長生不老?
目前發(fā)現(xiàn)的漢代玉衣有20多套,除金縷玉衣外,還有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編綴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著身份的不同。
據(jù)漢代文獻記載,漢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公主等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但中山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庶兄,按規(guī)定他只能以諸侯王的身份著銀縷玉衣,為什么卻越級穿金縷玉衣呢?
漢代皇帝的玉衣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有專家認為,玉衣等級的嚴格規(guī)定,是在東漢時期才形成的,因為在東漢時期的諸侯墓中就再沒出土過金縷玉衣。還有專家認為,死后能穿金縷玉衣的諸侯王都深受皇帝的器重,他們能著金縷玉衣下葬,也是皇帝對他們的一種恩賜。 身為諸侯王的劉勝都能穿如此華貴的金縷玉衣,那貴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么樣子的呢?史書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著蚊龍、鸞風、龜麟等紋飾,被稱為“蚊龍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紋,想必除了加強裝飾效果,有華貴之感外,還要體現(xiàn)皇帝的高貴身份。因為沒有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作為證據(jù),漢代皇帝的玉衣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網(wǎng)絡配圖
東漢時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縷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強違法使用玉衣也被視為僭越行為,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漢桓帝時,冀州官吏趙忠在埋葬他的父親時,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后,以僭越的罪名,將其父的墓掘開,陳尸于棺外。趙忠一家也被監(jiān)禁起來。
金縷玉衣發(fā)掘地
為什么漢代人喜歡用玉衣做殮服呢? 這與當時人的迷信思想有關,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尸體不朽,玉塞九竅,可以便人氣長存。
所謂九竅就是指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門。出土的玉衣經(jīng)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
其中最講究的是要用玉蟬作口含,因為古人認為蟬只飲露水而不吃東西,是一種清高狷潔的昆蟲。人死后,其靈魂離開尸體,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所以古人以蟬為含的寓意可能在此。
還有的學者認為,漢人用玉蟬作口含,是受這種昆蟲循環(huán)生活的啟發(fā),從蟬蛻轉生而領悟再生,因此就給死者含蟬寓暫死之意,希望死者能夠復活和再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