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 頭條 歷史文化

                  珍貴的歷史書籍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有何區(qū)別?

                  2019-10-23
                  出處:族譜網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1626
                  轉發(fā):0
                  評論:0
                  珍貴的歷史書籍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有何區(qū)別?,《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珍貴的歷史書籍,同樣規(guī)模龐大,耗時耗財耗力且套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珍貴的歷史書籍,同樣規(guī)模龐大,耗時耗財耗力且套數稀少。

                    《永樂大典》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匯集古今典籍7000種以上,分為11095冊,總字數多達3.7億字!《四庫全書》編纂于清朝乾隆年間,匯集古今典籍3500多種,分為36000多冊,總字數不少于8億字!這么多字全是徒手抄出來的。《永樂大典》的編輯和抄寫工作動用2000多人,其中既有當朝重臣,也有普通的“抄書匠”。  

                    四庫全書

                    而《四庫全書》僅抄書匠就招了近4000人,參與古籍收集、整理、編輯的官員更是不計其數。

                    有趣的是,清朝的編修官必定深知抄書的辛苦,所以特別推出一套“激勵機制”。他們從落榜秀才中挑選字跡好看的,規(guī)定每人每天至少抄1000字,抄滿五年后按字數多少歸入不同等次,按等次授予官職。 

                    《四庫全書》分為經(儒家經典)、史(史書典籍)、子(諸子百家)、集(詩詞歌賦)四部分,所以叫“四庫”;內容包羅萬象,所以叫“全書”。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套“叢書”,而且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 ?/p>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不是用來賣的,不用考慮銷售問題,但里面包含的每一種古籍同樣是獨立的,內容是完整的?!敖浭纷蛹彼念悤鴥苑謩e使用綠紅藍灰四色封面,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四庫全書》的另一個珍貴之處是??辟|量高。據記載,乾隆皇帝曾親自參加校閱,總纂官紀曉嵐更是校對多達三次,非常罕見。

                    《永樂大典》就不一樣了,它不是叢書,而屬于我國古代一種極具特色的圖書形式:“類書”。類書是一種工具書。編者把許多書籍中主題相近的語句摘抄在一起,匯編成與各種主題有關的資料集。

                    《永樂大典》確實被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但類書與百科全書還是有區(qū)別的。百科全是中有關于一件事物的各種知識,且所有這些內容都經過編者的總結和潤色。而類書的編輯只負責摘抄原文,絕不刪減文字或者添油加醋。因此《永樂大典》保留了明朝以前大量文獻資料,而且是原文資料,所以非常珍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回復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解密: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有何優(yōu)勢和劣勢?
                  說《四庫全書》比《永樂大典》強,一般的理由是《四庫全書》的部頭比《永樂大典》大,而且大得多。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四庫全書》怎可和《永樂大典》相提并論!”,主要原因是乾隆編《四庫全書》時“寓禁于征”,并認為乾隆編《四庫全書》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變相的浩劫。相反,明朝永樂皇帝編《永樂大典》,對所收錄的書“一字不加刪改”。所以有人進一步認為“乾隆皇帝與永樂皇帝不同,沒有兼收并蓄的胸懷”。清朝統(tǒng)治者編《四庫全書》的確出于維護統(tǒng)治的目的毀、禁了不少書,不能不說清朝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確有他們狹隘的一面。但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編書目的。兩帝編書都有顯示自己對文化的重視、借以籠絡士人、炫耀文治的目的,區(qū)別在于:永樂皇帝編《永樂大典》是為了方便自己檢索,成書之后作為皇家藏書藏于深宮,一般是密不示人的,但不會因此達到對百姓的政治目的。乾隆皇帝編《四庫全書》后抄了7部,“北四閣”的4部藏在...
                  · 《永樂大典》的作者:永樂大典是由誰主編的
                  解縉(xièjìn,1369-1415),著名學者,明朝著名才子之一,永樂大典總纂修。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漢族,江西吉水人,解綸之弟。洪武十二年進士。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他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zhàn)亂中死于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jiān),五知貢舉,以父死節(jié)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yǎng)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其母畫地...
                  · 永樂大典
                  修書過程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類書,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為整理知識,令解縉等人修書。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過程召集147人,首次成書于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集成》;明成祖過目后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jiān)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組織設監(jiān)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為都總裁,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并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據《進永樂大典表》稱,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
                  ·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相比誰才是毀滅文獻的一個
                  還不知道: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說到《永樂大典》估計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因為它大部分都已經遺失在了戰(zhàn)火之中,現(xiàn)存的《永樂大典》副本只有不足十分之一。而與之相比較的《四庫全書》則知名度高多了,很多人都對此比較熟悉。作為中國古代最出名的兩本百科全書式的書籍,它們在中國古代書籍的保護流傳過程中又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永樂大典》明成祖朱棣下令編撰,內閣首輔縉及姚廣孝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百科全書式的文集。全書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保留了絕大部分明朝之前的文獻古籍,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全書自永樂二年開始編制,到永樂五年才定稿,永樂6年才正式抄錄完成,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
                  · 永樂大典的修書過程:永樂修書保存了失傳古籍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類書,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為整理知識,令解縉等人修書。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過程召集147人,首次成書于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集成》;明成祖過目后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jiān)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組織設監(jiān)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為都總裁[1],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并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據《進永樂大典表》稱,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