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勝戰(zhàn)的孫權為何反向劉備求和 真正原因是?
孫權、劉備二人,畢竟是非凡的人物。孫權能在戰(zhàn)勝以后,反而向被他打敗的劉備求和;劉備于報仇報不成功以后,慨然面對現(xiàn)實,接受孫權的言歸于好的建議。這兩位均可以稱為“知過能改”,值得我們贊嘆。
雙方互相派遣的使者,孫權所派的鄭泉與劉備所派的宗瑋、費偉,也都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外交人才,非清朝以來的若干只會向洋人脅肩諂笑,滿口“也是”的“西崽官僚”可比(西崽是上海人用來稱呼洋人所雇用的中國仆役的名詞)。
劉備去世,阿斗劉禪嗣位,諸葛亮主待成都的漢朝朝廷,決心把蜀、吳之間的和平,進一步發(fā)展為攻守同盟,于是派遣了鄧芝作“大使”前往建業(yè)。孫權派一位官居輔義中郎將的張溫來答聘。諸葛亮于是又派鄧芝再度去建業(yè),算是“答聘的答聘”。
網(wǎng)絡配圖
在鄧芝前往建業(yè)以前,劉備或諸葛亮曾經派了兩位不甚稱職的人去過:丁宏、陰化。孫權在寫給諸葛亮的信里說:“丁宏掞【yan】張,陰化不盡”。孫權對鄧芝卻十分欣賞;他告訴請葛亮:“和合二國,惟有鄧芝?!?/p>
鄧芝是南陽郡新野縣人,光武帝好友兼功臣鄧禹的苗裔,眼見天下大亂,選擇了益州作為安身立命之地。作了劉璋的部下的部下的部下,在蜀郡郫縣當一名所謂“邸閣督”一一山路棧道的管理員。劉備奪了益州以后,到郫縣去視察,遇到他,聽到他的報告,看出他是人才,就叫他由區(qū)區(qū)管理員而“平地一聲雷”升為郫縣的縣令;不久又因行政成績優(yōu)良再升為“廣漢太守”;其后又“內調”為“尚書”。諸葛亮派他去建業(yè),又加給他一個“中郎將”的官銜。
中郎將的軍階,雖則是不算太小,但在孫權的跟里究竟算不了什么,引不起這位大王的興趣。因此,鄧芝在建業(yè)的族邸等候了若干天,而孫權并未予以召見。
他寫了一封信給孫權(這封信是下屬寫給長官的,在當時稱為“表”)。鄧芝在表里說:“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部下這一次來,也是想幫幫吳國的忙,不僅是替蜀國辦事)?!?/p>
孫權接到了這一道表,念了一遍,覺得語氣不亢不卑,頗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召見,見面之時,孫權說:“我未嘗不想與你們蜀國‘和親’,但是你們的國君年紀太輕,領土又小,抵不住魏國的壓逼,難以自保,因此我才很為遲疑?!?/p>
網(wǎng)絡配圖
鄧芝回答說:“魏國雖大,吳、蜀兩國合起來也有荊、揚、交、益四十州。況且,大王是‘命世之英’(蓋世的英雄),諸葛亮也可以說是一時的豪杰。蜀國有一重一重的高山,吳國也有三江可資防守。所以,吳、蜀兩國聯(lián)合起來,像嘴唇與牙齒一樣,進可以統(tǒng)一中國,退也能夠與魏鼎足而立。大王倘若向魏輸誠納款,魏國就要大王自己去上朝,或是送兒子去當人質。倘若您不肯照辦,魏國就會派大軍來征討,稱大王為叛逆。蜀國在那個時候必定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江南的一大片土地就不再是大王所有了?!?/p>
孫權聽了鄧芝的這一番大道理,有很久沒有說一句話。孫權是在沉思默想。想定了以后,他就向鄧芝說出四個簡單的字:“你的話,對。”
于是,孫權就不僅與蜀繼續(xù)保持和平,而且進一步對魏國斷絕來往。再進一步,他就和蜀締結攻守同盟了。
攻守同盟的締結,是天大的事,不能立刻便與鄧芝立約簽字。
孫權派一位輔義中郎將、吳郡吳縣人張溫,作答聘的特使,到成都來見阿斗與諸葛亮。諸葛亮和張溫談了一些時候,談出眉目,就命令鄧芝再去建業(yè)一次。
網(wǎng)絡配圖
吳、蜀雙方信使往還,前后有七年之久,才終于締結成了同盟條約(條約里面,稱劉禪的國家為漢,不稱為蜀。它的正式名稱,本是漢,而不是蜀。陳壽及后代的歷史家,為了方便起見,才稱它為蜀,或蜀漢,以別于前漢與后漢。吳國的君臣,喜歡稱它為“西”;魏國的君臣,只肯稱它為“賊”。蜀漢的君臣,也稱魏為“賊”)。
鄧芝去了東吳兩次以后,費祎又在建興三年或四年去了一次(建興是劉禪的第一個年號)。到了建興七年,諸葛亮又派了陳震前往,慶賀孫權稱帝,乘著孫權高興,便把同盟的條約簽訂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