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權臣,是他促成了玄武門之變,下場卻十分悲慘
凌煙閣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于唐朝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后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而聞名于世。在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乃是著名的趙國公長孫無忌。
然而使我不解的是在貞觀年間歷任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等要職的長孫無忌最后的下場卻極為凄慘,顯慶四年(659)四月,因為一場朋黨案長孫無忌被牽扯進來最后被逼自殺。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
傳統(tǒng)史學家一致認為,長孫無忌之死是千古奇冤,他的死是永徽年間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導致武皇后的報復。長孫無忌有沒有謀反呢?從史料記載分析是沒有的。因為就在長孫無忌去世十五年后,在上元年間唐高宗給長孫無忌平反, 并允許其孫長孫異世襲他的爵位,并且允許其陪葬昭陵。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長孫無忌好像確確實實被冤枉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岳飛袁崇煥一類的悲劇人物,事實歸真如此嗎?佛家講究因果報應,種下好因得好果,種下壞因自然結壞果。長孫無忌最后的結局自己一手造成。理由如下:
第一, 長孫無忌為人果斷殘忍決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長孫無忌第一次在歷史舞臺公開亮相還是唐太宗時期,那場著名的和殺戮并存的“玄武門政變”,長孫無忌和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再加上李世民娶了長孫無忌的妹妹,兩個人的關系自然非同一般。正是有這樣一個身份,在秦王和太子建成的儲位爭奪戰(zhàn)中,力挺秦王,讓李世民最終敲定通過政變奪取政權。所以太宗對左右如是說:“吾有天下蓋公之力也”。政變結束后,長孫無忌又堅持除惡務盡,把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子嗣十余人全部殺死。由此可見長孫無忌是何等的決絕干脆。
▲玄武門政變
第二, 長孫無忌私心過重,私情大于國家利益。
貞觀后期,圍繞皇位繼承人問題諸皇子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雙雙被廢,晉王李治這個從未參與到奪嫡大戰(zhàn)的皇九子,由于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持,最終雄飛高舉,成為太子。然而雖然李世民立了晉王李治,由于晉王性格仁懦,唐太宗不放心,唐太宗認為李恪性格能力各方面都很像自己,想立他為皇太子,結果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唐太宗無奈只好作罷。
其實長孫無忌反對名望如日中天的李恪是有私心的,這是因為長孫無忌有自己的小算盤,下一任太子必須在他的外甥中做選擇,只有這樣他才能永保富貴。另外太子最好比較聽話,這樣便于今后能夠控制朝堂。這也是長孫無忌反對立才高八斗的魏王泰轉而支持溫和仁懦的李治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李恪更不用說了。他由于生母為隋煬帝的女兒楊妃的兒子,帶有前朝皇室血統(tǒng),和長孫無忌素昧平生,自然也不會得到他的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
第三, 長孫無忌目空一切,,提拔親信,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后,高宗繼位。
因為有唐太宗臨終托孤、擁立之功和高宗的親舅舅的身份可以說高宗對這位國舅言聽計從。永徽年間,洛陽人李弘泰告發(fā)長孫無忌謀反,李治聽說后連調查都沒調查,下令直接將李弘泰斬首。由此可見皇帝對其信任。長孫無忌可以說此時是一言九鼎,位極人臣。也是這個時候長孫無忌把中書門下尚書省的三省長官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凡是和長孫無忌關系不合者都被貶黜外放,這個時候可以說是長孫大人一手遮天。
可是高宗畢竟是皇帝,忙著想和大臣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發(fā)現(xiàn)整個朝堂是萬馬齊喑,沒有人說話。高宗問長孫大人,長孫無忌給出的答復是,國家運轉良好,沒有什么問題需要上奏。這是多么可笑的回答,偌大的一個國家怎么能沒有問題呢,高宗開始郁悶了。怎么所有的大臣都唯國舅馬首是瞻,自己反而成了擺設。
有一個小故事很能反映此時長孫無忌的志得意滿。有一次長孫無忌請一幫大臣吃飯,在酒席高潮之時,長孫大人對著滿朝同僚發(fā)話了,吾自比越國公楊素何如,當然下面有的溜須拍馬的小人開始戴高帽了,越國公楊素怎么能比得過太尉大人你呢,也有人認為不如。最后長孫無忌發(fā)話了,“我也覺得不如楊素,楊素當三公時已經很老了,而我長孫無極卻很年輕”。要知道楊素當時跟隨楊堅楊廣父子南征北戰(zhàn)平定天下,而后協(xié)助晉王楊廣登上帝位。而長孫無忌從未帶兵打仗,從他的言辭中言語中透漏出嚴重的狂傲和目空一切。
▲高陽公主和辯機
第四、 長孫無忌在永徽年間一手炮制了“高陽公主謀反案”,這個案件是把長孫無忌定到亂臣之列的重要證據。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地下有知,我想他也會把長孫無忌打入十八層地獄。這個案件把李唐皇族十幾個貴胄都牽扯進來。這是長孫無忌制造的一大冤案。事情詳情是什么呢,“高陽公主謀反”事件指房遺愛(房玄齡次子)和妻子高陽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陰謀發(fā)動的宮廷政變。
高陽公主驕傲專橫,曾與著名僧人辯機(玄奘高徒)私通,事發(fā)后,辯機被腰斬而死,高陽公主也受到太宗的責罵,并不許再進宮,高陽公主一直心中不平。高宗即位以后,高陽公主、房遺愛便聯(lián)絡與高宗不和的薛萬徹(娶高祖第十五女丹陽公主)、柴令武(柴紹子,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廢掉高宗,擁立荊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為帝,但是事不機密,計劃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借此機會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
高陽公主或許死有余辜,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在此時屢興冤獄,殘害忠良。尤其是吳王李恪,因為唐太宗的欣賞,差點把他立為太子,再加上李恪名望甚高無忌“深忌之”,李恪臨死之前曾破口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滅族不久”,果然不久之后這個咒語應驗了。除了吳王李恪還有江夏王李道宗,因為和長孫關系不睦也受到了牽連,流放自殺的人數多達百人。高宗看到這么多親戚都要被處死,高宗流淚了,他想向長孫大人求情,結果兵部尚書也是長孫無忌的親信給出的答復是不可。可以說此事無論后世的歷史學家如何翻案,長孫無忌的所做作為可以說和司馬懿曹孟德絲毫不差。
▲武則天
第五、在“廢王立武”事件中,一直堅持反對皇帝。
“廢王立武”可以說是高宗朝的大事,長孫無忌屢次表示反對換皇后。有一次高宗和武則天去長孫無忌家去送禮,送了禮物十車,并且當場給長孫無忌小妾生的兒子封為五品“朝散大夫”的官職??墒窃诰蒲缯龤g之時,每當高宗提到換皇后這個話題,無忌都不應,搞的皇帝相當狼狽。后來高宗又派楊夫人上門當面請求,無忌仍然拒絕,再后來高宗派出自己的親信許敬宗,無忌直接破口大罵。此時的長孫無忌何曾眼里有君臣之禮,皇帝要換一個皇后卻要向大臣行賄,這樣的歷史事件恐怕在歷史上也很少見。最可怕的是長孫太尉接受了皇上的禮物卻不替皇上辦事,這對高宗皇帝的自尊心恐怕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想這也是埋下長孫無忌一生悲劇命運的種子。最終高宗在老臣李勣的支持下終于如愿一場的換掉了皇后,實現(xiàn)了君主專權。
廢王立武之后,長孫無忌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親信一個個被移除核心部門,我想他一定很不好受。此時的長孫無忌開始著書立說,他以為他能躲過一劫,結果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顯慶年間因為一個結黨營私案,長孫無忌還是被牽扯進去了,高宗當時的處理意見是比照高陽公主謀反案。雖然給了長孫無忌一品大員的待遇卻被流放到黔州,不久被逼自殺。
▲長孫無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議》,奠定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根本
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長孫無忌是被冤枉的,因為他確實沒有謀反,如果他有謀反之心恐怕高宗皇帝沒有那么輕松就把這顆釘子給拔出。但是縱觀長孫無忌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此人有很大的弱點,得志便猖狂,十足的小人做派,貞觀年間由于有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強勢英主,他還表新出謙卑的樣子,當矢去了太宗的制約,他就開始目無君臣僭越皇權,不知進退,特別接一個高陽公主的案件大肆羅織和自己不同政見之人。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是他自己一手種下了悲劇的種子,他的所作所為導致他最終不得善終,恐怕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咎由自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