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城之戰(zhàn)的詳細經過是怎樣?最后結果如何
雙方的初始部署情況
蜀漢:【亮圍祁山,…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顾爝M?!?/p>
曹魏:【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tǒng)車騎將軍張郃、后將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后鎮(zhèn),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顾爝M軍隃麋?!?/p>
諸葛亮圍住魏將賈嗣和魏平于祁山。魏明帝詔司馬懿督張郃,費曜,戴凌和郭淮救祁山。蜀方記載了司馬懿的初始部署,顯然魏軍在隴右的后方基地上邽商討了作戰(zhàn)方案,張郃提出分兵的策略,就是用一部分兵力救祁山,再用一部分兵力駐關隴。張郃提出這樣的分兵策略用意何在呢?司馬懿回復的大意是分兵后若能獨當諸葛亮,當然就這么做,若不能獨當,把兵力分為前后,會被諸葛亮各個擊破。由此可見,張郃的用意就是用前軍到祁山迎戰(zhàn)諸葛亮,再用后軍截斷諸葛亮的退路,力圖把蜀軍全殲滅于隴右。但是司馬懿認為若前軍無法戰(zhàn)勝諸葛亮,那么前后兩軍就會被諸葛亮各個擊破,于是沒有聽張郃的分兵策略,留下后將曜和征蜀護軍戴凌四千精兵協(xié)助郭淮鎮(zhèn)守上邽(從后面交戰(zhàn)可以看出雍州刺史郭淮留鎮(zhèn)上邽),其余兵力救祁山迎戰(zhàn)諸葛亮。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是從上邽出發(fā),然后進軍到隃麋,其目的是要到祁山去,而這個時候諸葛亮在祁山。
上邽迂回戰(zhàn)及漢陽相遇
蜀漢:【(司馬懿)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
曹魏:【(司馬懿)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后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惯M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p>
司馬懿不敢分兵,而諸葛亮卻兵分,顯然是諸葛亮收到魏軍主力救祁山的情報或者事前已經料到魏軍主力朝祁山而來,于是留下一部分兵力繼續(xù)圍攻祁山吸引司馬懿,另一部分兵力由自己親率從祁山到上邽,上邽駐有郭淮雍州偏軍及費曜四千精兵。諸葛亮是怎樣從祁山到達上邽的呢?
蜀方記載“自逆宣王于上邽”,顯然諸葛亮從祁山行軍抵達上邽與司馬懿的行軍方向相反。魏方記載“亮聞大軍且至”,說明諸葛亮得到魏軍即將到達的情報,這里的到達是指什么地方呢?
自然是指祁山而不是上邽或隴右的其它任何地方,因為魏軍本來就是朝著諸葛亮所圍的祁山方向來解圍的,進一步證明雙方行軍方向是相反的,即諸葛亮率一部分兵從祁山奔赴上邽,司馬懿則集中兵力從隃麋奔赴祁山。諸葛亮面對魏國大軍的來臨不是集中力量做好應敵準備,反而是分走祁山的一部分兵力,這樣留下來圍祁山的蜀軍豈不是變成弱勢?變成弱勢的蜀軍又怎能敵得過即將來臨的魏國大軍呢?
接下來的上邽交戰(zhàn)就說明了諸葛亮分兵的意圖。蜀方記載了諸葛亮到了上邽后擊破了與郭淮和費曜,然后割上邽麥。魏方省略這個過程而只記載了諸葛亮割了上邽的小麥。司馬懿增加兵力守上邽,可以說上邽就是隴右魏軍的后勤基地,所謂基地必然要比起進攻方臨時的糧食儲備之地要勞固,要打一場長久的仗,顯然先毀其糧草能占利和取得主動性,減少了主客之勢的差距。那么諸葛亮突然出現在上邽并割了麥,對郭淮和費曜來說,諸葛亮是正兵,屬于正面迎戰(zhàn),顯然諸葛亮有兵力優(yōu)勢,于是諸葛亮破走郭淮和費曜。但對司馬懿主力軍來說,諸葛亮顯然是奇兵,因為魏軍本來以為諸葛亮身在祁山,正準備去解圍的,然而諸葛亮出乎他們的意料的出現在魏軍剛部署完畢的后方上邽。司馬懿率主力去祁山迎戰(zhàn)諸葛亮,我們可以把他叫做前軍,那么諸葛亮沒有正面迎戰(zhàn)即將來臨的前軍,而是去攻擊前軍的后勤部隊,當前軍得知諸葛亮在上邽割麥后的反應是“諸將皆懼”,所以諸葛亮“自逆宣王于上邽”屬于出其不意的迂回戰(zhàn)術。
諸葛亮先發(fā)制人的這個迂回戰(zhàn)術取得一定的成果,就是破上邽守兵和毀了魏軍的后勤基地。然而戰(zhàn)役中的戰(zhàn)術具有時效性,在魏國前軍知道蜀軍在上邽的實情后,這時作為統(tǒng)帥的司馬懿有兩個應敵方案,一是繼續(xù)解救祁山,二是迎戰(zhàn)上邽的諸葛亮,很顯然司馬懿選擇第二個方案,因為司馬懿的任務本來就是要迎戰(zhàn)和擊退諸葛亮,而且只要擊敗諸葛亮,祁山不救自解,當然這個原因可以不必深究,反正司馬懿選擇了等二個方案。對諸葛亮來說,顯然迂回戰(zhàn)術不僅擊敗魏軍的后勤取得軍事上的主動權,同時也解了圍祁山那邊的蜀軍的危境。司馬懿面對當時“諸將皆懼”的狀況時又是怎樣安定軍心的呢?司馬懿說,諸葛亮要考慮的事情太多,所以難以做出決斷,現在肯定是安營自守,然后割麥,并表示魏軍二日晝夜不停的行軍必能到達。當司馬懿日夜奔來時,諸葛亮“望塵而遁”,“望塵”可以說明什么問題呢?
按照兵法來說,這是敵人的戰(zhàn)車和精銳之兵正在趕來的現象,所以諸葛亮沒有按照司馬懿所說安營自守于上邽,而是避其鋒芒,當魏軍來到的時候諸葛亮已經率軍走了。其實諸葛亮分了兩路兵,而司馬懿是集中兵力,顯然魏軍比蜀軍具有兵力上的優(yōu)勢,出于兵勢差距的考量,諸葛亮當然不會以弱擊強,即便是勢均力敵也不能交戰(zhàn),因為這樣蜀軍的傷亡還是很大的,再者上邽是個平原區(qū),利于具有戰(zhàn)車等作戰(zhàn)優(yōu)勢的魏軍,諸葛亮也不可以己之短待敵之長。司馬懿二日二夜的趕來交戰(zhàn),然而諸葛亮卻率軍離開了,諸葛亮到哪里去了呢?按照蜀方記載諸葛亮割完麥后“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顯然諸葛亮離開上邽后就到了上邽之東。那么司馬懿又是怎么跟部下解釋當時情況的呢?司馬懿說,我軍以雙倍的速度行軍很疲勞,這本來是懂兵之人所貪取的,而現在諸葛亮又不敢據渭水,看來我們是很容易對付他的。諸葛亮從上邽到了上邽之東與司馬懿所說的沒有據渭水的情況確實相符。
其實司馬懿向部下解釋的大意是說諸葛亮不懂用兵之道,居然不趁以逸待勞之利來迎戰(zhàn)我軍,而且還不敢占據有利地形的渭水來抵御我軍,諸葛亮率軍逃跑證明了他不敢與我軍爭鋒,所以諸葛亮是很容易對付,其實就是向部下分析軍情和讓部下安心。按照兵法所說,半渡擊之者利,其實半渡擊之(部分兵力渡水,部分兵力還沒渡)的成功戰(zhàn)法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比如逍遙津張遼追擊孫權就是在孫權半渡之時突然殺到,殺得吳軍勢破膽寒,盡管吳軍當時還有很多將領在場但都不管用。漢中之戰(zhàn)在夏候淵被斬后,魏軍集體退軍,斷后的郭淮就是通過渡水布陣等待劉備的乘勝追擊,只是劉備看了看后就停止了追擊,郭淮因此達到了自我保全的目的??梢娙绻芎芎玫睦煤铀挠欣匦?,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御都能取得有利的態(tài)勢,只要有將才的將領通常都會這么利用,然而諸葛亮卻沒有這么做,顯然諸葛亮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這種情況不是說明諸葛亮智商未達到中等將的水平,就是諸葛亮有令敵人猜不透的謀略。按照魏方記載,司馬懿率軍到漢陽后,終于與諸葛亮相遇,結合蜀方記載,顯然諸葛亮與司馬懿相遇于上邽之東的地方正是魏方記載的漢陽,那么雙方在漢陽相遇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從漢陽回到鹵城的行軍過程:
蜀漢:【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
曹魏:【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p>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遇于上邽之東的漢陽后,諸葛亮斂兵依險,顯然不愿戰(zhàn)是諸葛亮的本意或者諸葛亮認為此時還不是交戰(zhàn)的時機。倘若諸葛亮想戰(zhàn),更應該像司馬懿所說的那樣敢于據渭水,因為據渭水不管攻防都比斂兵依險更加具有進取性。當然諸葛亮不據渭水絕對不是敢于與不敢于的問題,因為諸葛亮都率軍深入敵境,難道還怕據渭水與魏軍爭鋒嗎?然而與魏軍爭鋒不是眾所周知的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嗎?而事實上諸葛亮的部署卻沒有要爭鋒的任何跡象,顯然諸葛亮有自己的意圖,而這個意圖是什么呢?
諸葛亮自相矛盾的行為至少是讓司馬懿讀不懂和猜不透,諸葛亮趨于保守的防御部署很容易令司馬懿對蜀軍是否畏懼魏軍的兵鋒產生疑惑,作為統(tǒng)帥的司馬懿看不清敵人的意圖就很難作出決斷,就會變得縮手縮腳。我們從司馬懿八日可襲孟達,月余可破外圍擒斬孟達來看,顯然司馬懿的察勢和把握戰(zhàn)機的能力也是不一般的。然而這次司馬懿之所以沒有發(fā)揮上庸之戰(zhàn)的果斷和造勢能力,也沒有像首出祁山時張郃和郭淮那樣做到主動攻擊馬謖和高詳,顯然是因為諸葛亮的設防很嚴密,使得司馬懿無機可乘,如果硬攻的話可能只會讓自己作戰(zhàn)不利。司馬懿在魏明帝的眼中是個能“臨危制變”之將,對此時是否適合進攻的察辨能力相信司馬懿是具備的。在面對諸葛亮據守不戰(zhàn)而自己又無法進攻的情況之下,司馬懿采取的行動是列陣待敵,隨時做好應敵的準備,因此在漢陽魏蜀雙方是不得交戰(zhàn)而呈對峙狀態(tài)的。后來顯然是諸葛亮打算撤離漢陽了,這時司馬懿馬上采取了行動,使牛金率輕騎在前面引誘諸葛亮來戰(zhàn),可結果諸葛亮與金牛只是淺戰(zhàn)就率軍離開,說明諸葛亮沒有上司馬懿的當,當然看破這種餌兵也沒有什么難度。司馬懿誘敵不成,眼看著諸葛亮率軍從上邽之東又撤回到祁山去,而司馬懿卻只是跟著諸葛亮的后面尾追。那么在諸葛亮行軍的時候,具有優(yōu)勢兵力的司馬懿為什么沒有抵御?為什么沒有采取誘敵迂回截斷包抄等等的積極行動呢?
我們看司馬懿遼東之戰(zhàn)調動公孫淵軍就很積極很湊效,司馬懿想在哪交戰(zhàn)就在哪交戰(zhàn),公孫軍總是按照司馬懿的意圖而行動,公孫軍之所以處于被動其實是因為公孫軍的任何舉動和部署情況都在司馬懿的掌控之中。在祁山的道理是相同的,首先諸葛亮在行軍的過程中自我防御依然嚴密而沒有漏出任何破綻,而且諸葛亮善于排兵布陣,作為有軍事能力的司馬懿必能看出其中的鋒芒,再者既然司馬懿無法理解和猜測諸葛亮的行為和意圖,估計連諸葛亮的下個目的地都猜不透,否則張郃就不會說司馬懿尾追諸葛亮是“進前而不敢逼”,這樣就談不上通過先行部署來改變諸葛亮的行動,而且倘若未能判明敵情就冒然進攻,反而導致失敗的可能性更大。司馬懿無法掌握諸葛亮的行動而陷入被動,相反的諸葛亮卻很清楚司馬懿的行動,成了主動調動的一方,占有控制戰(zhàn)場的主動權,“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的一方當然是根據有利而行動,而有利體現在哪里呢?下一步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鹵城南北山之戰(zhàn):
蜀漢:【宣王尋亮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zhàn)不得,謂我利在不戰(zhàn),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zhàn)。賈栩、魏平數請戰(zhàn),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zhàn)。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jiān)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俊揪拍?,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曹魏:【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谷,宜及冬豫運?!?/p>
諸葛亮從祁山到上邽,經上邽之戰(zhàn)后到漢陽,如今又從漢陽回到祁山,最后諸葛亮選擇了屯鹵城。諸葛亮在魏國境內面對著魏軍如入無人之境,其實這是兵鋒所向的外在表現,就如諸葛亮首出祁山時隴右三郡望風而降是同樣的原因,但是分兵后的蜀軍顯然就沒有這樣的威力,比如街亭的潰散和列柳城的破走。諸葛亮為什么要把目標選擇了在鹵城呢?
從諸葛亮的部署來看,鹵城有南北兩座山,兩座山的中間還有河水隔斷,諸葛亮把軍隊一分為二,分別背靠南山和北山駐扎,諸葛亮作為主力軍駐在北圍,王平作為偏軍駐扎在南圍,若在這樣崎嶇的地形里交戰(zhàn),顯然具有戰(zhàn)車和騎兵優(yōu)勢的魏軍會相對的弱化,而蜀軍輕銳顯然在這里交戰(zhàn)相對有優(yōu)勢??傊趹?zhàn)場上把握主動權的諸葛亮把目標選擇在這里必然有其用意,因為這里不久就發(fā)生了一場大戰(zhàn)。后來司馬懿追隨著諸葛亮也到了鹵城,這時張郃提出了看法,其大意是蜀軍遠道而來,我軍不迎戰(zhàn),會被認為我軍采用持久不戰(zhàn)使敵自退的消極戰(zhàn)術,再者諸葛亮出軍也有一段時間,軍糧漸少,相信不久就要撤軍了,這樣的話魏軍就會失去威名,不如現在就采取行動,以正兵屯在此處,分出奇兵襲其后。顯然司馬懿在無法確定諸葛亮的意圖之前仍然不敢冒然行動,所以沒有聽從張郃的意見,而是登山掘營繼續(xù)作實地考查,終不肯輕易出戰(zhàn),可是這樣下來,魏國諸將開始沉不住氣而燥動起來,賈栩和魏平因為屢次請戰(zhàn)不得,直言司馬懿“畏蜀如虎”,結果司馬懿還是不為所動,最后發(fā)展到“諸將咸請戰(zhàn)”的局面。“諸將咸請戰(zhàn)”說明魏軍有強烈的迎戰(zhàn)蜀軍的愿望,也同時反映此時的魏軍已經鼓足了勁要與蜀軍爭鋒,再者魏軍若繼續(xù)等下去,就真的如張郃所說諸葛亮糧盡自退而坐失民望,況且魏軍再等下去自我消耗也是對己不利,顯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司馬懿終于在五月對鹵城的蜀軍發(fā)起了進攻。
由于蜀軍分為南山和北山兩個戰(zhàn)場,這兩個戰(zhàn)場都是背山依水防御而又各自獨立,正因為是并列而各自獨立的防御部署,所以魏軍面對的是兩個獨立的攻堅戰(zhàn),于是司馬懿也制定了相應的進攻方案,兵分兩路,使張郃進攻南圍王平,自己率軍延道向諸葛亮的北圍進軍。諸葛亮在南山和北山兩處的防御部署并無差別,然而兩個同時開戰(zhàn)的戰(zhàn)場的戰(zhàn)況卻截然不同。諸葛亮作為施號發(fā)令的最高統(tǒng)帥,很明顯王平是受到諸葛亮的指示采取堅守不出戰(zhàn)的策略,這次王平不負諸葛亮所望守住了張郃的進攻,沒有再現街亭和列柳城覆轍的狀況,顯然諸葛亮把交鋒的職能放在了北山戰(zhàn)場,因為這里才發(fā)生了真正的大戰(zhàn)。在司馬懿率軍向諸葛亮進軍時,按照蜀方記載,“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很顯然北山采取的是積極的反攻策略。“赴拒”說明蜀軍是從另外地方趕赴迎戰(zhàn)而不是在原地據險抵御或在原地出戰(zhàn),“亮使”說明諸葛亮已經事先計劃好并讓他們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另外諸葛亮在北山的部署明明是據高壘防御,既然不是就地遣將抵御,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諸葛亮把戰(zhàn)場從北圍轉移到別處去了。
按照魏方記載,“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司馬懿進軍之后馬上就攻破了北圍,很明顯在拔營的時候諸葛亮沒有做出有力的抵抗就棄營逃跑了,接著司馬懿自然是追擊。北圍與南圍有著同樣的背山依水的防御部署,也就是說北圍與南圍有著至少同等的防御力,作為魏軍首席先鋒將張郃攻南營王平不克,而魏軍攻拔北營卻異常輕松,兩者的抵御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說有兩種解釋,其中一種解釋就是作為主營的北圍是虛營以設,那里不但沒有可御敵的精銳,估計連守兵都沒有多少,所以抵御力才會如此薄弱。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北圍有主力軍,但是在魏軍攻擊的時候佯敗逃跑,顯然第一種解釋即北圍虛兵以設比較合理,因為很明顯在司馬懿攻拔北圍時,魏延吳班高翔等主力軍不在北圍現場,他們是后來才“赴拒”的而不是在原地出戰(zhàn)反擊。既然北圍是虛兵以設,那么蜀漢的實兵被諸葛亮部署到哪里去了呢?
蜀軍的主力當然不可能在南圍,因為南圍的主將是王平毫無疑問,主力將領不可能在王平麾下,所以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蜀漢主力軍被諸葛亮部署在北圍的不遠處里蓄勢待敵,而這個待敵之處正是諸葛亮率軍逃跑的方向,也就是諸葛亮的逃跑是有目的引誘司馬懿追擊。這樣的話魏蜀雙方對鹵城之戰(zhàn)的記載就沒有沖突了,那就是司馬懿率軍延岸邊攻擊諸葛亮的北營,因為諸葛亮在北營是虛營以設,所以北營幾乎沒有作什么抵抗就被魏軍拔營,這時諸葛亮親率軍隊有目的逃跑,轉移了戰(zhàn)場的同時吸引著司馬懿追擊,當諸葛亮逃跑到事先部署的蜀軍主力之處時,突然使蓄勢已久的主力軍出其不意的借勢圍攻魏軍,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鹵城之戰(zhàn)就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蜀軍大破魏軍,蜀軍取得大勝,魏軍遭受大敗,“宣王還保營”。最后蜀漢獲得“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的戰(zhàn)利品,顯然這些是取得戰(zhàn)爭絕對勝利的一方在清點戰(zhàn)場時的收獲。從蜀軍所獲得的武備來看,顯然都是輕兵而不是重兵所使用的武器,剛好符合與北圍山地沒有戰(zhàn)車的作戰(zhàn)形式。魏軍在前線作戰(zhàn)失利導致損兵折將,也剛好驗證史料記載的魏明帝前后為司馬懿增兵才可以與諸葛亮對峙的事實。
若要判斷鹵城之戰(zhàn)魏軍的參戰(zhàn)兵力和損傷情況,我們可以從軍隊中分別擁有甲首,玄鎧和角弩在整個軍隊中所占的比重來推斷,在這里就不做深入探討。因為鹵城之戰(zhàn)最后清點戰(zhàn)場的是蜀軍,所以蜀漢是唯一的取勝方,很顯然晉書鹵城之戰(zhàn)所記載“俘斬萬計”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首先蜀軍并不是先經歷一場失敗的消耗仗,所以不存在疲憊力盡的狀況,然后蜀軍也不是被抄斷后路夾擊的方式,而是蜀軍自行逃跑在先,魏軍尾追在后,這樣蜀軍被魏軍追到可能性極為低,與佯敗引敵追擊的情況亳無差別,目標是引敵,況且蓄勢已久的蜀漢主力軍很快就迎戰(zhàn),俘斬萬計失實屬于常識性的判斷問題,就如《晉書》作為正史卻收錄了些怪誕的事情一樣不嚴謹,如果按照兵家對諸葛亮戰(zhàn)爭的看法就是“吏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稇?zhàn)爭論》認為在判斷交戰(zhàn)雙方誰是勝利方是以最終取得實際戰(zhàn)利品的多少為準則,這么說是不無道理,在同時間同地點的交戰(zhàn)當然是在最后清點戰(zhàn)場上有用武備的為取得絕對勝利的一方。
諸葛亮的鹵城之戰(zhàn)有什么奧妙呢?其實諸葛亮先運用了以靜致動的戰(zhàn)法,吾不動敵必動,很顯然諸葛亮在魏國境內來回進退已經充滿了挑釁,但是諸葛亮又沒有主動攻擊魏軍主力,這讓鼓足了勁的魏軍上下又怎能沉得住氣,魏軍沉不住氣必然進攻蜀營,這點必然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所以諸葛亮駐扎在鹵城不動是一早就策劃好了的。面對魏軍的攻營諸葛亮要如何御敵呢?
諸葛亮遠道而來既然不是略地,那自然是要以擊垮魏軍為目標,所以當然不會采用深溝高壘以自守的下策,顯然諸葛亮把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定在自己駐扎的北圍,所以命南圍的王平堅守不戰(zhàn)。那么諸葛亮在北圍要如何迎戰(zhàn)鼓足了勁的魏軍呢?若直接出營迎戰(zhàn)此時的魏軍,顯然蜀軍是不能得利的,于是諸葛亮采用了避實擊虛的戰(zhàn)術,避開銳氣正旺盛的魏軍,任由魏軍攻拔蜀營,蜀營被攻拔后,諸葛亮就率軍撤退,又任由魏軍追擊,等追擊到目的地之后,再讓蓄勢以待的主力軍迎戰(zhàn)魏軍,結果就大破魏軍。我們從魏軍進軍,然后攻拔,然后又追擊,最后被蜀軍擊破的整個過程來看,魏軍的士氣與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是逐步衰減的,而蜀漢的主力軍卻是士氣充足且以逸待勞,所以蜀軍的兵勢明顯強于魏軍很多,其實諸葛亮是運用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相似的原理,再加上諸葛亮有著名的八陣圖陣法,還有迎戰(zhàn)之時具有攻其不備的功效,蜀軍自然能大敗魏軍,按照兵法來說,顯然諸葛亮在緊張的軍爭中很好的運用和把握了治力與治氣這兩個有力的要素。
另外很顯然諸葛亮還成功的做到虛實的部署,我們知道諸葛亮擒孟獲后帶其參觀蜀營及兵陣時,孟獲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怪T葛亮笑,然后七擒七縱孟獲,看來孟獲雖然參觀了蜀營和弄清了哪里是虛哪里是實的真相后,可還是繼續(xù)中招,足見諸葛亮對這種虛實的布營手法很嫻熟,容易迷惑敵人的判斷力,現在對抗司馬懿也用了同樣的虛實之法不足為奇,顯然諸葛亮是在司馬懿出戰(zhàn)之時才臨時調走主力軍。諸葛亮是怎樣神不知鬼不覺的把實兵調走了呢?在鹵城臨陣部署其實不難,就如先前諸葛亮都可以先發(fā)制人而出奇不意的從祁山到達前軍的后方基地上邽,當前軍知道的時候,后方已經被諸葛亮端掉了。諸葛亮在調走主力的同時繼續(xù)在營里設疑做出蓄勢待敵的樣子,只要諸葛亮本人依然坐鎮(zhèn)大本營,那么司馬懿必然認為蜀軍的主營是實兵以待,這樣在攻拔蜀營之后才會果斷的追擊。由此可見,諸葛亮再次不按常理出牌,諸葛亮作為最高統(tǒng)帥居然統(tǒng)著虛兵留鎮(zhèn)主營,顯然諸葛亮把自己當成餌兵了,而別人通常都是以輕角為餌兵,比如司馬懿在上邽之東就是以牛金為餌,自己率重兵在后待敵。諸葛亮就剛好相反,讓別將率重兵在后待敵,這樣司馬懿就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所追擊的主帥只是餌兵,于是輕敵冒進的陷入蜀漢重兵的反擊區(qū)里。違反常規(guī)戰(zhàn)法
木門伏擊戰(zhàn):
蜀漢:【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zhàn),射殺郃?!俊揪拍甏憾拢翉统鲕妵钌?,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zhàn),被箭死?!俊揪拍甏海┫嗔翉统鰢钌?。始以木牛運。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元豐”。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平恐漕運元豐不給,書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郃至青封交戰(zhàn),為亮所殺?!?/p>
曹魏:【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zhàn),飛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剐醪宦牎`A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fā),矢中郃髀。謚曰壯侯?!俊疚迥?,蜀出鹵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p>
自鹵城之戰(zhàn)后諸葛亮就退軍,鹵城之戰(zhàn)發(fā)生在五月,退軍發(fā)生在六月,按照史料記載,諸葛亮是因為糧盡才退軍的,而蜀軍糧盡的根本原因是“慮糧不繼”,因為盛夏雨水季節(jié)即將來臨,諸葛亮擔心后勤補給會到影響,雨水影響的后果可以參考曹真幾路伐蜀遇雨受阻的情況,現蜀道難再加上天氣的影響很有可能導致后勤中斷,于是諸葛亮寫信給后勤負責人李嚴征求意見,最后才決定退軍的。從諸葛亮六月退軍來看,顯然蜀軍糧草在沒有后繼的情況下可以維持到六月份。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圍祁山的時候已經先發(fā)致人摧毀了魏軍隴右的后方基地,即便諸葛亮取得魏軍基地的糧食,但是諸葛亮從出祁山到鹵城之戰(zhàn)已經過去四個月的時間,相信糧食也很難維持這么長的時間,自然需要后方持續(xù)補給才有可能繼續(xù)與魏軍相持?!皶r宣王等糧亦盡”說明了魏軍也處于糧盡需要從關中運輸的情況。那么魏軍出現糧盡是怎么回事呢?魏方記載“蜀出鹵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因為后勤基地被諸葛亮端掉,所以隴右無谷比較好理解,但是后來郭淮從羌胡平民中借了糧食,于是解決了糧食問題,而借糧的時候正是在諸葛亮出鹵城的時候。那么這個記載是否與蜀方記載相矛盾呢?
很顯然諸葛亮給后勤負責人李嚴書信道明魏軍無糧是在發(fā)生鹵城之戰(zhàn)之后六月退軍之前。我們知道在鹵城的時候,司馬懿遲遲沒有出戰(zhàn),說明雙方在這里對峙過一段時間,若郭淮向平民借糧是在鹵城之戰(zhàn)前,即諸葛亮剛駐扎在鹵城之時,那么魏蜀雙方對糧食的記載實際上沒有沖突的。魏軍后方基地一早就被諸葛亮毀了,而魏軍糧草供給卻能堅持到諸葛亮到鹵城之時,其實原因很簡單,從郭淮向羌胡平民私人借糧來看,說明自基地被毀后,隴右各郡行政區(qū)糧草也被大軍征調完,已經到了無可調用的階段,因此出現“隴右無谷”的窘境,所以就剩下從關中運轉和向平民借糧兩種方式可以緩解燃眉之急。作為隴右最高負責人郭淮利用個人的影響力向羌胡平民借糧,顯然已經到了最后的手段,但是從羌胡平民手中借來的糧食是不可能維持多久,最終的渠道還是只有從關中運轉才能滿足大軍的后續(xù)需求,這樣的話就不僅跟諸葛亮書信沒有矛盾,而且跟魏明帝增遣兵力護糧的史實記載也相符,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書信的時候,隴右上下乃至平民都已經到了徹底無糧可繼的地步。兵法上說打蛇要打七寸,顯然只要諸葛亮能夠截斷關中糧道,隴右的大軍就將陷入出戰(zhàn)而不能贏,自保而又無糧的絕境,最后就只能坐以待斃,很明顯與白起的長平之戰(zhàn)有異曲同工之效。顯然諸葛亮在書信上的上中下三計就是根據魏軍隴右缺糧需從關中運轉的背景之下提出來的致敵之策,其核心策略正是斷魏軍的糧道,使關中無法增援隴右,這樣隴右的大軍就陷入戰(zhàn)不能勝和軍中無糧的危機,這也正是魏明帝要加派兵力護糧的原因。當然諸葛亮斷魏軍糧道的這個策略因為自身后勤問題而沒有實施,所以斷糧道的具體實施手段也就只有諸葛亮自己心里知道,魏軍也不可能知道諸葛亮的下一步棋子,因為整個戰(zhàn)場的控制權都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從后勤問題來看,顯然劉備遺命李嚴在軍事上作為諸葛亮的副手協(xié)助諸葛亮的工作是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明顯涉嫌失職之罪,想當初趙云在箕谷其實沒有被敵偷襲成功但依然因為有不戒之失而受到降職的處分,顯然李嚴也會被的可能性很大。那么李嚴是做到像趙云一樣坦誠接受上級的盤查和勇于承擔職責呢,還是想著如何推卸責任或者想辦法掩蓋職責上的問題呢,很明顯李嚴選擇了后者,從而加重了自己的罪責,最后被諸葛亮貶為平民。
鹵城之戰(zhàn)魏軍屬于輕敵被諸葛亮巧妙設計戰(zhàn)敗,戰(zhàn)敗后的魏軍還保營觀望,經過一個月的休整,很顯然在這個休整的期間魏明帝增派過兵力充實了前線,前線因此才有實力與諸葛亮繼續(xù)相持對峙,而現在眼見諸葛亮就要退軍了,那么魏軍上下會有什么想法呢?經過重整后的魏軍是否應該再迎戰(zhàn)蜀軍作最后的抵御呢?顯然對任何人來說,吃了敗仗心里多少有些憋屈和不服,洗刷恥辱,重建兵威,挽回之前失利的顏面是人之常情。況且鹵城之戰(zhàn)之所以戰(zhàn)敗,很明顯是因為諸葛亮蓄謀已久而有充分準備才會中了諸葛亮的計謀,但現在應對的是出戰(zhàn)已久的歸軍,顯然比起據鹵城之時的蜀軍在備敵方面顯得不足,再者由于蜀軍出軍已久,其作戰(zhàn)能力和士氣顯然減弱很多。其時在最后的一次北伐雖然魏明帝給前線的最高指示是堅守不戰(zhàn),但魏明帝還是作出“走而追之”的指示,這也算是消極防御中較為積極的反擊手段了。從兵法致力的角度來看,顯然追擊疲敵是有利可圖的,所以作為前線最高統(tǒng)帥的司馬懿作出迎戰(zhàn)蜀軍的決定,而這個決定正好也符合魏明帝四伐開戰(zhàn)之前所提倡的積極應戰(zhàn)和反對被動消極應戰(zhàn)的思想,雖然在前面的爭鋒中失利。但是作為司馬懿首席先鋒將張郃也提出自己的見解,“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這在兵法上是什么意思呢?顯然還是從致力的角度來判斷利弊,所謂圍城必闕,是指如果在圍敵的時候把城圍死而不留缺口的話,會使敵人誓死奮力抵抗,這樣顯然對己不利。歸軍勿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去追擊要返回的軍隊必然也會遭到頑強的抵抗,再說為了保證退軍的安全性,通常都是以精銳斷后,這時候追擊與敵爭鋒必然吃虧。兵法上提倡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之力,以充沛的力量去迎戰(zhàn)疲困之敵,顯然張郃的看法是蜀軍雖然退軍但還是保持著很強的戰(zhàn)斗力,因此張郃的看法與司馬懿認為蜀軍疲困有機可乘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那么司馬懿和張郃的看法誰更為符合事實呢?
皇甫嵩和董卓的例子與司馬懿和張郃的情況極為相似,王國圍攻陳倉,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合兵四萬抵御王國。皇甫嵩沒有馬上迎戰(zhàn)王國,而是待王國圍攻陳倉八十余日不下之后才主張迎戰(zhàn)和追擊王國,【國眾疲敝,解圍去,皇甫嵩進兵擊之。董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迫,歸眾勿追?!贬栽唬骸安蝗弧G拔岵粨?,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斗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彼飒氝M擊之,使卓為后拒,連戰(zhàn),大破之,斬首萬馀級?!繌倪@個史料可以看出,皇甫嵩主張追擊的理由與司馬懿是一樣的,董卓不主張追擊的理由與張郃的相同,而本質上諸葛亮出戰(zhàn)五個月后退軍比王國出戰(zhàn)兩個多月的時間更長,若論疲憊程度蜀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司馬懿因魏明帝的兵力補充和重整棋鼓后士氣必然得以恢復,所以兩者的背景也是極為相似。結果是皇甫嵩的計劃取得成功,皇甫嵩自己率軍作為前鋒追擊,使董卓率軍在后,連戰(zhàn)大破王國軍。諸葛亮圍攻陳倉二十余日退軍的那次,蜀軍談不上是疲兵,而是屬于歸眾之軍。王雙之所以果斷追擊,顯然是因為魏軍的各路援兵相繼到達陳倉和南鄭后變得有優(yōu)勢,純粹是與諸葛亮爭鋒,而這個爭鋒的結果是被諸葛亮正面破斬。這次司馬懿不認同張郃的看法,于是實行追擊蜀軍的計劃,使張郃作為追擊的前鋒,顯然司馬懿自己作為后拒,其部署模式與皇甫嵩的完全相同,只是皇甫嵩和董卓連戰(zhàn)大破王國,而張郃卻在后軍未到之時就在前鋒遇難,顯然諸葛亮沒有給張郃反擊的機會。
按照蜀方記載,“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zhàn),被箭死”,這里交待張郃與諸葛亮交戰(zhàn),而這個交戰(zhàn)沒有提到蜀軍大破魏軍,顯然與王雙追擊的正面交戰(zhàn)先大破魏軍,然后再擊斬主將的情況不同。那么魏蜀雙方交戰(zhàn)的方式是怎樣的呢?張郃又是怎樣被箭射死的呢?魏略的描述比較具體,“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fā),矢中郃髀”,這樣就比較明了,“蜀軍乘高”說明蜀軍處于有利的高勢,魏軍難以做到仰攻,由此可見魏蜀雙方是沒有進行短兵交接的對戰(zhàn)。“布伏”成功說明諸葛亮的這個軍事行動屬于出奇不意,完全在張郃的意料之外,不然張郃不會落入諸葛亮所設的伏擊圈?!肮髞y發(fā)”說明在張郃落入諸葛亮圈套后的蜀軍應敵手段,這個手段不是乘高攻下殺個措手不及,也不是截斷后路或腰斬進行短兵圍殲,而是乘高向下弓弩亂發(fā),足見張郃就是這樣被有針對性的射殺,而不是一種軍事意外。另外主將張郃既然都陷入伏擊圈,顯然整個追擊的魏軍一起陷入伏擊圈,所以蜀軍乘高弓弩亂發(fā)的對象就是山下的這些魏軍,這些魏軍顯然是兇多吉少,而蜀軍卻可以做到零損傷,所耗費的不過是弓弩器材。蜀軍在弓弩亂發(fā)和射殺張郃后顯然就退軍了,為什么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張郃只是作為追擊的前鋒,后面還有司馬懿的后軍作為前軍的策應,諸葛亮當然沒有必要駐留等待與后軍作正面交戰(zhàn),因為這樣交戰(zhàn)蜀軍未必能取得絕對優(yōu)勢,況且擊殺了前將已足以威震魏國,所以當司馬懿后軍來到的時候,諸葛亮已經率軍走了,而司馬懿是來收拾殘局的。那么張郃為什么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呢?伏擊有誘伏和待伏,待伏是在偵察到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后,預先設下埋伏,然后待機殲敵。誘伏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設伏,然后用少數部隊誘敵上鉤,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后再給予沉重打擊。張郃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追擊諸葛亮,因此張郃的必經之路必然以蜀軍退路為導向,所以這是誘伏。其實張郃具備一定的察地形的能力,否則怎么會在街亭一眼就能看穿馬謖自己看不到的漏洞呢,很顯然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誘導,張郃是不可能陷入像木門這種對己不利的地形,而諸葛亮的誘導必然基于張郃的作戰(zhàn)思想,然后才能設陷戌功。那么張郃對追擊諸葛亮的作戰(zhàn)思想是什么呢?戰(zhàn)前張郃提出過“圍軍必闕,歸軍勿追”這個不追擊蜀軍的理由,而這個理由正好反映了張郃對蜀軍的判斷,這個判斷也決定了張郃即將的軍事行動。從“歸軍勿追”來看,很顯然張郃的看法就是追擊蜀軍之時必然遭到蜀軍強有力的抵抗,與皇甫嵩追擊銳氣和斗志都減弱的王國軍隊不同,再者通常正常的歸軍都必以精銳斷后來保證大軍的安全,所以按照這個思想,張郃必然鼓足勁應對蜀軍,但實際上諸葛亮沒有以精銳斷后與張郃交鋒,而是巧妙設伏,這必然是諸葛亮誘導了張郃,使張郃以為有利可圖而陷入諸葛亮的圈套,設伏乘高射殺顯然比雙方短兵交戰(zhàn)我們只能說采用布疑的虛實之法向來是諸葛亮的拿手好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