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歷史文化

                  粟末靺鞨是怎么降隋的?為什么要降隋

                  2019-10-14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915
                  轉(zhuǎn)發(fā):0
                  評論:0
                  粟末靺鞨是怎么降隋的?為什么要降隋,關(guān)于粟末部降隋的時間,史書記載大體可以分成兩說:大業(yè)說、開皇說。《新唐書

                    關(guān)于粟末部降隋的時間,史書記載大體可以分成兩說:大業(yè)說、開皇說。

                    《新唐書》卷39《地理志三》“幽州幽都縣”下載:“隋于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靺鞨降人”,認為遼西郡之設(shè)是為了安置粟末靺鞨降人,即粟末部降隋是在隋遼西郡始設(shè)之年。《隋書》卷30《地理志中》:“大業(yè)初,置遼西郡”,卷81《靺鞨傳》:“煬帝初與高麗戰(zhàn),頻敗其眾,渠帥度地稽率其部來降。拜為右光祿大夫,居之柳城”,《北史》卷94《勿吉傳》的記載與此相同。既然稱“煬帝初”,顯然也是指大業(yè)初年?!短藉居钣洝肪?1“河北道燕州”條系于大業(yè)八年(612)。但大業(yè)年號共十四年,八年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大業(yè)初”,顯然《隋書》與《太平寰宇記》所載存在差異。但如果我們說,隋遼西郡始設(shè)不晚于大業(yè)八年則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太平寰宇記》卷71“河北道燕州”條雖然稱“大業(yè)八年為置遼西郡”,卻又引隋《北蕃風俗記》:“初,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高麗戰(zhàn),不勝,有厥稽部渠長突地稽者,率忽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護賴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勝兵數(shù)千人,自扶余城西北舉部落向關(guān)內(nèi)附,處之柳城”,認為粟末部內(nèi)附于隋是在開皇年間。卷70“幽都縣”條下載:“其燕州本國,因粟末靺鞨首領(lǐng)突地稽當隋開皇中領(lǐng)部落歸化,處之于營州之界。煬帝八年(即大業(yè)八年),為置遼西郡,以突地稽為太守,理營州東二百里汝羅城?!币舱J為粟末部降隋是在開皇中,而設(shè)遼西郡是在大業(yè)八年。對于粟末部降隋后居住的地點,雖然一說“處之柳城”,一說“處之于營州之界”,但隋開皇十八年以后,營州僅領(lǐng)柳城一縣,二說實際是一回事。《舊唐書》卷199下《靺鞨傳》:“有酋帥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千余家內(nèi)屬,處之于營州。煬帝授突地稽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認為粟末部于隋末降附雖然不確切,但稱“處之于營州”,則與《太平寰宇記》相同,而后稱煬帝授突地稽遼西太守,顯然也是認為粟末部內(nèi)附與設(shè)遼西郡不在同時。參之《隋書·靺鞨傳》:“遼東之役,度地稽率其徒以從,每有戰(zhàn)功,賞賜優(yōu)厚”,而遼東之役始于大業(yè)七年,所以,粟末部內(nèi)附應早于隋遼西郡的設(shè)立。應以開皇說為準。

                    前引《隋書·靺鞨傳》與《太平寰宇記》皆載粟末部內(nèi)附以后,“居之柳城”,而據(jù)《隋書》卷30《地理志中》,營州龍山縣于開皇“十八年改為柳城”,因此,粟末部內(nèi)附是在開皇十八年以后,即598-600年之間。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元率靺鞨之眾萬余騎寇遼西”,導致隋文帝征高句麗,因為“疾疫”,隋軍至遼水而還。粟末部內(nèi)附,很可能就在此時。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能率領(lǐng)靺鞨部隊進犯遼西地區(qū),說明高句麗在此前已經(jīng)穩(wěn)定地控制了松花江流域的靺鞨各部,因此,不甘接受高句麗統(tǒng)治的粟末部才在突地稽的率領(lǐng)下內(nèi)附。

                    隨突地稽內(nèi)附的粟末部的人數(shù)史書記載也不一致?!端鍟れ呿H傳》稱有“千余家”,《新唐書》卷110《李謹行傳》:“父突地稽,部酋長也,隋末率其屬千余內(nèi)附”,當也是指千余家。而前引《北蕃風俗記》卻作“勝兵數(shù)千人”,當有幾千家。《李謹行傳》載:“高開道以兵攻幽州,突地稽邀擊敗之”,《舊唐書·靺鞨傳》也有相同的記載。而據(jù)《舊唐書》卷55《高開道傳》,高開道被殺前尚有親兵數(shù)百人,在其被殺時,連同被殺的達五百多人,其聯(lián)合人進攻幽州,兵力至少也有數(shù)千之眾,若突地稽所部粟末人僅有“千余家”,能動員的兵力不過千余人,是不可能打敗高開道與人的聯(lián)軍的。因此,內(nèi)附粟末部人數(shù)當以《北蕃風俗記》為準,大約有幾千家,“勝兵數(shù)千人”。《隋書·靺鞨傳》、《北史·勿吉傳》都記載粟末靺鞨有“勝兵數(shù)千”,由此看來,粟末部的主體部分都隨突地稽降隋內(nèi)附了。

                    《舊唐書》卷39《地理志二》“慎州”條:“武德初置,隸營州,領(lǐng)涑沫靺鞨烏素固部落”,“黎州”條:“載初二年(690),析慎州置,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過去學者多認為,此兩州置于今吉林農(nóng)安以東的松花江流域,這種說法恐不正確。因為《舊唐書·地理志二》下文稱:“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nèi),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這十七州包括慎、黎二州在內(nèi),慎、黎二州顯然在幽州、營州界內(nèi),也就是說,這兩個州是以降唐內(nèi)附的粟末靺鞨烏固素部而置。黎州的“浮渝靺鞨”,參之《宋史·渤海國傳》將夫余寫作“浮渝”,證明此浮渝靺鞨也就是夫余靺鞨,即進入夫余故地的靺鞨。黎州之設(shè)晚于慎州約70年,之所以將后附唐的烏素固部不是稱為“涑沫靺鞨”,而是稱“浮渝靺鞨”,并分為兩州加以管理,當是因為,在這70年中,居于夫余故地的粟末靺鞨與當?shù)氐姆蛴嗳税l(fā)生了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夫余化了,與70年前內(nèi)附的同部人風俗上已存在較大差異。天寶年間慎州有戶250,黎州有戶569,顯然,先附唐的是烏素固部的少數(shù)人,至載初二年(690),烏素固才全部內(nèi)附。前引《北蕃風俗記》載隨同突地稽內(nèi)附的粟末部落共8個,若加上后來內(nèi)附的烏素固部,粟末靺鞨共9個部落內(nèi)附。

                    《舊新書·靺鞨傳》稱靺鞨“其國凡為數(shù)十部”,《魏書·勿吉傳》、《北史·勿吉傳》所載粟末部之外的靺鞨部共12個,則粟末部有9個部落內(nèi)附,雖然不是粟末部的全部,但肯定也是其主體部分。內(nèi)附的部落數(shù)也可以證明,粟末靺鞨的主體離開松花江流域進入遼西地區(qū)了。

                    不甘受高句麗統(tǒng)治的8個粟末部落,大約在隋開皇十八年(598)降隋內(nèi)附。而《舊唐書·地理志》記載,以突地稽部所置的燕州,“戶五百。天寶戶二千四十五”。根據(jù)凍國棟的研究,《舊唐書·地理志》中所列的兩個戶口數(shù)字,前者是貞觀十三年(639)的情況,后者是天寶十一年(752)的情況。自隋開皇十八年至唐貞觀十三年,在大約四十年中,粟末部人口由幾千戶降至五百戶,減員十分嚴重。究其原因,當是戰(zhàn)亂所致?!端鍟れ呿H傳》:“及遼東之役,度地稽率其徒以從,每有戰(zhàn)功,賞賜優(yōu)厚。十三年,從帝幸江都,尋放歸柳城。在途遇李密之亂,密遣兵邀之,前后十余戰(zhàn),僅而得免。至高陽,復沒于王須拔。未幾,遁歸羅藝?!睋?jù)《新唐書·李謹行傳》的記載,粟末部遷居幽州昌平以后,還曾擊退高開道與對幽州的進攻。可以說,隋唐之際,粟末部幾乎一直處于戰(zhàn)爭和流離之中。

                    除主體部分降隋以外,粟末部也有一部分依附于高句麗。直至高句麗滅亡以后,這部分粟末人才直接隸屬于唐王朝。為區(qū)別于隋代內(nèi)附的粟末部,史書才將這部分粟末人稱為“粟末靺鞨附高麗者”。

                    高句麗滅亡以后,以渤海王室大氏為代表的“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徙居營州,并在697年東遷建立渤海國?,F(xiàn)在史學界一般認為,隋代內(nèi)附的粟末各部也隨大氏一起東遷,成為渤海開國的重要力量??贾芳梢园l(fā)現(xiàn),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粟末靺鞨織女

                    《新唐書·地理志》“幽州幽都縣”條:“隋于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靺鞨降人。武德元年(618)曰燕州,領(lǐng)縣三:遼西、瀘河、懷遠。上貢豹尾。是年省瀘河。六年(623)自營州遷于幽州城中。以首領(lǐng)世襲刺史。貞觀元年(627)省懷遠。開元二十五年(737)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寶元年(742)曰歸德郡?!ㄖ卸?781)為朱滔所滅”。《舊唐書·地理志》“燕州”條的記載與此大體相同。武德六年(623)粟末各部就已經(jīng)離開營州了。

                    《舊唐書·靺鞨傳》載:“劉黑闥之叛也,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似在平定劉黑闥的戰(zhàn)斗中粟末部已經(jīng)南下。對劉黑闥的戰(zhàn)爭,至武德五年十二月戰(zhàn)局已定,六年正月劉黑闥已經(jīng)被擒。如此,則粟末各部南下應在武德五年以前。與前引《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不符。而《新唐書·李謹行傳》對此事的記載是:“劉黑闥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書秦王請節(jié)度。以戰(zhàn)功,封耆國公,徙部居昌平”,即他個人率少量部隊至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參戰(zhàn),而部落仍留在營州,在叛亂平定以后,突地稽因功受封,而后才“徙部居昌平”的。前引《舊唐書》稱“突地稽所部”,當指其率領(lǐng)的參加平叛戰(zhàn)斗的粟末部隊,而不是指其所統(tǒng)部落,據(jù)此可證《新唐書·地理志》系粟末各部南下于武德六年是正確的,《舊唐書·靺鞨傳》的記載不準確。

                    《新唐書·李謹行傳》:“高開道以兵攻幽州,突地稽邀擊敗之”,據(jù)《舊唐書》卷1《高祖紀》,武德六年九月,“高開道引寇幽州”,突地稽能打退高開道與對幽州的進攻,說明,武德六年九月以前,其所統(tǒng)各部已來到幽州了。突地稽所統(tǒng)粟末各部于623年離開營州南遷,此后一直活動在幽州,主要居住地在幽州城和昌平(今北京昌平南)一帶。沒有史料可以證明,此后粟末各部又遷回營州。

                    有的學者根據(jù)《新唐書·李謹行傳》“累遷營州都督。家童至數(shù)千,以財自雄,夷人畏之”認為,李謹行任營州都督時,粟末部又遷回營州。但此后李謹行任“積石道經(jīng)略大使”,“上元三年(676),破吐蕃于青?!保绻谀┎吭冯S首領(lǐng)李謹行遷回營州,那么,在李謹行改任之后,他們也勢必追隨李謹行離開營州了。李謹行生前曾封“燕國公”,顯然是因為他是粟末部“世襲刺史”的首領(lǐng),而死后“贈幽州都督”,表明其所領(lǐng)部落當仍舊留居幽州,而不是隨李謹行遷徙。據(jù)《舊唐書·靺鞨傳》的記載,在李謹行去世(682)以后,其部“或有酋長自來,或遣使來朝貢,每歲不絕”,顯然并未隨大祚榮東遷。自623年以后,突地稽所統(tǒng)粟末各部未再回到營州,那么,697年自營州東遷的靺鞨人中當然不包括這部分粟末靺鞨。

                    另外,自貞觀十三年(639)至天寶十一年(752),113年中,突地稽所部人口從500戶增長到2045戶,增4.09倍。貞觀十三年的全國人口為12351681人,天寶十一年的全國人口為49975543人,增4.05倍。突地稽部人口增長幅度與全國人口增長幅度一致。也證明在此期間,突地稽所部沒有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失,認為其部隨大祚榮東遷顯然是不正確的。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以粟末靺鞨烏素固部所置的兩個州,黎州于萬歲通天元年(696)南遷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慎州于萬歲通天二年(697)南遷淄(今山東淄博市南)、青(今山東青州市),神龍(705-707)初,兩州都改隸幽州,僑治于良鄉(xiāng)縣的故都鄉(xiāng)城。也沒有隨大祚榮東遷。

                    附唐的粟末靺鞨9個部落都留居幽州。據(jù)《舊唐書·地理志》:“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nèi),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之亂,一切驅(qū)之為寇,遂擾中原。至德之后,入據(jù)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即都逐漸漢化,融入漢族之中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粟末部的主體部分未參與大祚榮的東遷建國。雖然渤海王室是“粟末靺鞨附高麗者”,但這只是粟末部的一小部分。兩唐書的《契苾何力傳》都記載,在唐滅高句麗之戰(zhàn)中,高句麗曾“引靺鞨數(shù)萬眾據(jù)南蘇城”,從人數(shù)來看,高句麗應當控制了黑水、粟末兩部以外的靺鞨五部?!杜f唐書·靺鞨傳》:“其白山部,素附于高麗,因收平壤之后,部眾多入中國。泊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后奔散微弱,后無聞焉,縱有遺人,并為渤海編戶。唯黑水部全盛,分為十六部”,顯然,作為渤海建國主力的是伯咄、安居骨等靺鞨五部,雖然起領(lǐng)導作用的是“粟末靺鞨附高麗者”,但粟末部在東遷靺鞨人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小的。粟末靺鞨后逐漸演化為今日的滿族。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回復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粟末靺鞨
                  史書中的粟末部肅慎(挹婁)人曾與高句麗發(fā)生沖突而高句麗將肅慎六百余家遷往夫余南烏川。《晉書·肅慎傳》說:“肅慎一名挹婁,在不咸山(今長白山)北?!睍x朝時挹婁人已到達今延邊地區(qū)。又據(jù)考古界提供的資料看,高句麗于東晉時期在今延邊地區(qū)的東南部修筑了為防備挹婁人南侵的“邊墻”、“長城”,其中一段位于琿春平原北部山丘上,東自哈達門鄉(xiāng)太平村西山始,向西延伸橫跨琿春北部山區(qū),直到英安鄉(xiāng)關(guān)門咀子西山,總長約25公里;另一段位于和龍和延吉市北部山區(qū),西自和龍八家子鎮(zhèn)豐產(chǎn)始,東至龍井長安鎮(zhèn)雞林北,總長100余公里。挹婁人晉朝時已經(jīng)控制今延吉、琿春以北地區(qū)。挹婁發(fā)展到南北朝的勿吉時期。據(jù)《魏書·勿吉傳》載,在公元475年(北魏延興五年、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三年)勿吉就已奪取了“高句麗十落”,并密謀與百濟“從水道并力取高句麗”?!案呔潲愂洹苯瘳q春和延吉市地區(qū)。勿吉人已對高句麗在圖們江流域的統(tǒng)治區(qū)發(fā)起了進攻。勿吉與百...
                  · 粟末靺鞨—渤海篇
                  渤海國是粟末靺鞨首領(lǐng)大祚榮,以隋末唐初先后遷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qū)的兩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麗余種”為基礎(chǔ)建立的國家。后來,高麗國的“逋殘”,以及靺鞨伯咄、安車骨、號室等部的遺民都歸順渤海,也成了渤海國的主要居民。他們在長期共同勞動和生活過程中,逐漸凝聚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史稱之為渤海人。渤海又在發(fā)展進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婁、拂涅、鐵利、越喜等部,并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下;但這些部族,直到渤海國滅亡,始終保持著原有的稱號,未成為渤海共同體的成員。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高麗和唐王朝對粟末靺鞨的影響與民族壓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談到,靺鞨族至唐初,眾多的部落結(jié)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個部落聯(lián)盟,如果沒有外來影響,他們也會隨著自身內(nèi)部的發(fā)展進入文明社會。然而就在這兩個部落聯(lián)盟形成的前后,發(fā)生了兩件促進粟末靺鞨歷史發(fā)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
                  · 天門嶺之戰(zhàn):契丹與粟末靺鞨的對決
                  自南北朝以來就有大批靺鞨部族遷往內(nèi)地,尤以幽州、盧龍為最多。據(jù)《北蕃風俗記》記載:隋代開皇年間粟沫靺鞨與高句麗發(fā)生戰(zhàn)爭,粟沫部敗北。為避高句麗兵禍,酋長突地稽率矢賴、窟勒突、悅稽蒙、越羽、布忽賴、普稀、布布括利八部近兩萬靺鞨人放棄夫余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內(nèi)遷至遼西柳城(今遼省寧阜新市東南)。唐初武德年間粟沫靺鞨烏素古部內(nèi)遷遼西慎州(今遼寧省建昌)。628年又有粟沫靺鞨愁思嶺部內(nèi)遷遼西黎州(今河北省撫寧)。唐滅高句麗后大搞強制移民,因此又有大量曾經(jīng)臣服于高句麗的粟沫靺鞨、白山靺鞨被驅(qū)至營州一帶,而渤海大氏即在其中。約到696年之前幽州以東遼河以西的靺鞨人口已達6萬人以上。696年秋營州之亂爆發(fā),李盡忠自號無上可汗屢破唐廷官軍,一時聲威赫赫。居于遼西一帶的靺鞨各部與高句麗遺民自然不得不臣服于李盡忠,為其馬首是瞻。當時營州的靺鞨酋長大.乞乞仲相,乞斯比羽先后率部臣服叛軍,李盡忠還加封大.乞乞仲相...
                  · 粟末靺鞨的歷史起源是什么?渤海國是怎么建立的
                  渤海國是粟末靺鞨首領(lǐng)大祚榮,以隋末唐初先后遷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qū)的兩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麗余種”為基礎(chǔ)建立的國家。后來,高麗國的“逋殘”,以及靺鞨伯咄、安車骨、號室等部的遺民都歸順渤海,也成了渤海國的主要居民。他們在長期共同勞動和生活過程中,逐漸凝聚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史稱之為渤海人。渤海又在發(fā)展進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婁、拂涅、鐵利、越喜等部,并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下;但這些部族,直到渤海國滅亡,始終保持著原有的稱號,未成為渤海共同體的成員。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高麗和唐王朝對粟末靺鞨的影響與民族壓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談到,靺鞨族至唐初,眾多的部落結(jié)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個部落聯(lián)盟,如果沒有外來影響,他們也會隨著自身內(nèi)部的發(fā)展進入文明社會。然而就在這兩個部落聯(lián)盟形成的前后,發(fā)生了兩件促進粟末靺鞨歷史發(fā)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
                  · 靺鞨
                  歷史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漢時稱為肅慎,東漢至魏晉時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各部分布在今長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廣大地區(qū),東臨日本海。漢以來臣屬扶余國(挹婁是在黃初中脫離扶余),自北魏延興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貢后,與中原關(guān)系日益緊密,并逐漸興盛起來。包括扶余、高句麗、百濟在內(nèi)五十余國遣史向北魏朝貢。478年,勿吉人曾朝貢北魏,要求準許其和百濟配合,南北夾攻高句麗。北魏朝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屬,令彼等“宜共和順,勿相侵擾”。勿吉聽從北魏朝廷的諭令,停止對高句麗的進攻。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滅亡鄰近的扶余,領(lǐng)土擴展到伊通河流域松遼平原的中心,為東北一支強大勢力。高句麗滅亡后,唐統(tǒng)治了高句麗之前在東北控制的土地,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和高句麗人被移居至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一帶。后唐代設(shè)營州上都督府與饒樂都督府,掌管東北邊疆民族事務。公元696年(武則...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