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變中顧命八大臣做了什么?最后竟身敗名裂
辛酉政變中敵對的雙方——懿貴妃對肅順的不滿,早有伏筆。
“初,詔謁陵出都,實辟夷兵,而諱其行,行日之期,猶有詔言:‘君死社稷?!毭C順先具行裝,備路赍。自都啟行,供張無辦,后妃不得食,惟以豆乳充飯,而肅順有食擔,供御酒肉。后御食有膳房,外臣不敢私進,孝貞、孝欽兩后不知其由,以此切齒于肅順?!?/p>
肅順身為內務府大臣,在咸豐熱河逃難之時,行程的準備打點都是由肅順負責的。但由于臨行匆忙,肅順安排不周,讓咸豐的后妃們餓了肚子。連皇后都得喝豆?jié){充饑,肅順自己卻大魚大肉,引起了后來的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的嫉恨。
上面這則故事,是肅順的幕僚王闿運講的。王闿運還給肅順找了個理由,說是因為外臣不能私進后宮膳房。另外,站在恭親王這邊的李慈銘,也在日記中記錄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上在木蘭,政一出怡、鄭二邸及肅順,行宮有所修樂,皆命肅順監(jiān)之。三人皆便冠服,出入無禁,寢宮亦著籍,嬪御弗避。上有宣索,三人輒先意進奉。而抑制宮眷,供應極薄,中宮上食,不過一羹一胾一器而已,貴妃以下,月給膳錢五千?!?/p>
肅順后來的下場告訴我們,給女人克扣工資和食物,不讓她們隨心所欲地吃吃吃買買買,是多么危險的一件事情。
在這里開個玩笑。慈禧或許因吃飯問題和肅順結怨,但也不至于因此要殺了他。其實,慈禧之所以迫切想要除去“顧命八大臣”,歸根結底,還是不勻的問題。
咸豐駕崩后,肅順等八人奉旨“贊襄一切政務”,自然想“拿著雞毛當令箭”,統(tǒng)攬所有政權,完全架空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如此一來,“顧命八大臣”便成為凌駕于一切之上的存在,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慈禧不是甘居人下之輩,又豈肯過這種仰人鼻息的日子?
所以一開始,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商量了一個折衷的辦法。
在咸豐臨終前,曾賞賜東、西兩宮太后各一枚印章,東太后慈安得的是“御賞”印,西太后慈禧得的是“同道堂”印。因此大家便協(xié)商,在“顧命八大臣”擬旨下發(fā)前,需兩宮太后先在其上用印,諭旨方能生效。
這種“輔政垂簾兼而有之”的做法,表面上看似讓渡了一大部分權力給兩宮太后。但精明的慈禧,很快就看穿了肅順這幫人的歪腦筋。
“女子無才便是德”,慈安太后重德行,卻幾乎不識字。慈禧太后雖曾協(xié)助咸豐批閱奏章,但也只是粗通文墨而已。說到玩文字游戲,她們哪里斗得過八大臣中那幾位翰林出身的軍機大臣。
慈禧想,若要真正手握權柄,必須徹底除去“顧命八大臣”,實行垂簾聽政不可。
但是提議垂簾,是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首先,太后臨朝,等于剝奪了八大臣贊襄政務之權,會引起以肅順為首的朝臣強烈反對。其次,歷史上女主當國,常被視為不祥之兆。如呂雉、武曌奪得大權后,第一件事就是濫殺皇室宗親,愛新覺羅宗室不會輕易表態(tài)支持垂簾。此外,清朝開國以來沒有太后垂簾聽政的祖制,因此就連慈禧的盟友慈安太后,都一度對此提案顧慮重重。
然而,為何到最后,不僅兩宮太后能夠同心同德,就連恭親王以外的其他近支宗室都堅定地站在垂簾聽政這邊,結成一股足以抗衡“顧命八大臣”的力量,成功地發(fā)動了政變?
細究起來,肅順的一幫豬隊友,算是幫了倒忙。
辛酉政變這場戰(zhàn)爭,有兩個主戰(zhàn)場。一個在熱河行宮,一個在北京。
咸豐在世時,奕訢曾想赴熱河面圣,稟報與洋人議和始末,但遭到肅順等人阻攔。如今皇兄駕崩,奕訢以親弟身份前往奔喪,沒有理由再受阻攔。但八大臣中的杜翰認為,恭親王叩謁大行皇帝梓宮即可,不能讓他與兩宮太后見面。并且杜翰還提出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叔嫂當避嫌疑,且先帝賓天,皇太后居喪,尤不宜召見親王?!?/p>
但是怡親王、鄭親王和肅順覺得奕訢在這里也攪不起什么風浪,因此不以為意,讓奕訢單獨覲見了兩宮太后。結果這一見面,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就達成了一筆大交易。
這次密談的具體細節(jié),我們不得而知,但大致內容,可以猜測。雙方約定奕訢先回京準備,再迎大行皇帝梓宮回鑾,里應外合,一舉拿下八大臣。而后兩宮垂簾,親王議政,各取所需,共治天下。
在奕訢奔赴熱河期間,北京也不平靜。肅順雖然大權在握,但還沒到一手遮天的地步。過去因被肅順排擠的政客,剛好想趁這個機會反咬一口,順便撈取一些政治資本。在這里有一個重要人物,叫做周祖培。
周祖培是嘉慶進士,后來接任了翁心存的體仁閣大學士一職,在咸豐后期是朝廷里的重量級人物。周祖培和肅順有過兩段共事的經歷。兩人共掌刑部時,肅順就非??床黄鹬茏媾?,嘲笑他文章寫得不好,還給周祖培起了個外號,叫“老八股”。后來周祖培和肅順分列滿漢戶部尚書,周祖培已經簽發(fā)的公文,肅順覺得不滿意,嘲諷道,“唉!若輩憒憒者流,但能多食長安米耳,焉知公事?!敝苯佑弥旃P將周祖培的審批意見和簽名抹去,自己重新審核簽發(fā)。
前面我們說到,不給女人錢花,是犯了女人的大忌。而嘲諷一位內閣學士沒能力沒才華,周祖培自然懷恨在心,肯定要伺機報復。但周祖培比較狡猾,先不親自出馬,派了自己的幕僚和學生去打頭陣。
第一個出場的,是周祖培請到家中給自己兩個兒子當家庭老師的李慈銘。
李慈銘科舉之路不順,在當時還是個秀才,但其才華出眾,又敢于發(fā)聲議政,對當時政界的有一定影響。受周祖培的委托,李慈銘收集了“歷代賢后臨朝故事”,寫了一本《臨朝備考錄》,來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吹風造勢。
“余隨舉漢和熹、順烈,晉康獻,遼睿知、懿仁,宋章獻、光獻、宣仁八后,略疏其事跡,其無賢稱者,亦附見焉,并為考定論次,并條議上之,其稿別存?!?/p>
李慈銘列舉了歷史上八位賢后臨朝的故事,試圖論證如今兩宮垂簾的合法性。同時,李慈銘還對“顧命八大臣”為載淳擬定的“祺祥”年號,進行了一番炮轟,指責八大臣不學無術。
“國朝即位改元,尚由大學士及軍機大臣,各擬數號呈進,天子擇而用之。今茲未告即位,先議改元,已為奇事,而元號又用‘祺祥’二字,無論文義不順,且‘祺’字古無用者,‘祥’字唯宋少帝‘祥興’用之。嗣子幼沖,自不知所揀擇,而廷臣亦無有言者,豈真國威所劫乎?不學之弊,一至于此。嗚呼,國家可無讀書人哉!”
等李慈銘的清議在京中慢慢發(fā)酵后,周祖培的另一位幫手也粉墨登場了。這次出場的是周祖培的學生,山東道御史董元醇。董元醇一出馬,就丟出了一枚重磅炸彈,上疏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現(xiàn)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沖齡踐阼,所賴一切政務,皇太后宵旰思慮,斟酌盡善,此誠國家之福也。臣以為宜明降諭旨,宣示中外,使海內感知皇上圣躬雖幼,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預,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術?!?/p>
這句“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術”,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幾乎就是指著“顧命八大臣”的鼻子罵了。除此之外,董元醇還有所請。
“現(xiàn)時贊襄政務,雖有王大臣軍機大臣諸人,臣以為當更于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p>
言下之意,乃是要拔高恭親王的地位,與“顧命八大臣”分庭抗禮。
董元醇這份奏疏,甚合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心意,同時也不出意料地觸怒了肅順。兩宮太后接董元醇奏疏后,召見八大臣商討垂簾之議。太后要奪權,八大臣自然不會應允,只是在爭辯的過程中,八大臣似乎有些忘形,反應有點過度。
關于此次召見的情形,《熱河密札》中透露,“探知是日見面大爭,老杜(杜翰)尤肆頂撞,有‘若聽信人言,臣不能奉命’語,太后氣得手顫?!?/p>
而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更是如身臨其境一般,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及董御史疏上,三人(怡親王、鄭親王、肅順)糾黨忿爭,聲振殿陛。天子驚怖,至于蹄泣,遺溺后衣。”
肅順等人反對垂簾,大可以坐下來講道理。但對著三位孤兒寡婦大聲呼喝,還把小皇帝給嚇尿了,這就有些過分了。
“顧命八大臣”有擬旨之權,他們之中的筆桿子焦佑瀛,就寫了一份諭旨來批駁董元醇的上疏,但兩宮太后不肯在諭旨上用印。《清史稿》記載,“御史董元醇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肅順等梗其議,擬旨駁斥,非兩宮意,抑不下?!?/p>
太后不用印,諭旨就無法生效,雙方相持不下。這時候,怡親王和鄭親王干了件蠢事,“載垣、端華等負氣不視事”,他們決定罷工了。
《祺祥故事》中記載,軍機處這一場罷工,持續(xù)了三天。最后慈安和慈禧沒辦法,只好給焦佑瀛擬的諭旨蓋章,這幾位大臣才開開心心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這一場爭執(zhí),表面看來是怡親王和鄭親王贏了。但是畢竟在名分上,太后是君,他們是臣。八大臣不僅以下犯上,還敢倚仗手中職權,用罷工的方式來要挾太后,讓原本對垂簾聽政抱有顧慮的慈安太后,徹底下定了要除去肅順的決心。
在《祺祥故事》中,慈安對醇王福晉哭訴,“欺我至此,我家獨無人在乎?”《慈禧傳信錄》亦載,經此事后,慈安太后感嘆,“今尚未垂簾,已若此,他日果出聽政,繁頤尤甚,吾儕徒苦耳?!?/p>
而八大臣的這一波操作,不僅得罪了慈安太后,還讓得罪了其他的近支親王。原因出在焦佑瀛所擬諭旨中的一段話。
“該王大臣等受皇考顧命,輔弼朕躬,如有蒙蔽專擅之弊,在廷諸臣,無難指實參奏,朕亦必重治其罪。該御史必欲于親王中另行簡派,是誠何心?所奏由不可行?!?/p>
焦佑瀛這段話,本來是針對恭親王奕訢,但爆破范圍沒掌握好,讓惠親王綿愉、醇親王奕譞他們躺了槍。這樣一來,宗室也感覺到了八大臣的擅權,便也漸漸往垂簾聽政的道路上靠了。
兩宮太后、皇室宗親、京中大臣已經悄悄達成默契,而肅順等人還對此無知無覺。機關已經布置好,就等著梓宮回鑾之日,讓八大臣回北京自投羅網。
就在回京之前,怡親王等人還做了件很搞笑的事情。一天,載垣、端華和肅順向太后自陳“職事殷繁,實難兼顧”,本來是希望兩宮太后挽留,并嘉勉一番。誰知慈禧將計就計,說既然如此,那火器健銳營你們就別管了。此議本是載垣等人自己所開,如今丟了兵權,也只好啞巴吃黃連,領旨謝恩了。
為確保萬無一失,在回鑾的安排上,慈禧特意將載垣、端華和肅順三人分開。由肅順自己去護送先帝梓宮,載垣和端華則隨扈回程,以免三人在路上聞到什么風聲而互通聲氣。而在回京路上,兩宮太后和幼帝借口先行,比怡、鄭二親王早一天回到宮中。
一到北京,兩宮太后等于是鳳凰還巢,徹底擺脫了“顧命八大臣”的掌控。當著久候在此的恭親王奕訢、奕訢的丈人桂良、大學士周祖培、賈楨、軍機大臣文祥等的面,兩宮太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上諭,歷數八大臣誤國害民和阻礙垂簾之罪。
“載垣、端華、肅順著即解任;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著退出軍機處?!?/p>
此時載垣和端華才得到消息,匆匆趕進宮中,大聲質問,“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可惜為時已晚,在這宮中,載垣和端華反成甕中之鱉。因此這句質問不但沒討得好,反而讓兩宮太后大怒,罪加一等。
“茲于本日特旨召見恭親王及大學士桂良、周祖培、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乃載垣等肆言不見外臣,擅加攔阻,其肆無忌憚,何所底止!前旨僅予解任,實不足以蔽辜,著恭親王奕訢、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傳旨:將載垣、肅順、端華革去爵職拿問,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p>
就這樣,載垣和端華被關進了宗人府。而肅順更慘,當他護送皇帝梓宮行至密云時,被醇親王奕譞,據說肅順當時“方擁二妾臥于床”。從溫柔鄉(xiāng)被丟進監(jiān)獄,肅順的政治生涯也隨之由頂峰墮入深淵。
王大臣對載垣、端華和肅順這“三奸”進行議罪之后,又給他們加了一條罪名,稱其“造作贊襄名目”,相當于宣稱咸豐臨終前那道“贊襄一切政務”的詔書是偽詔。如此欺君大罪,當判凌遲處死。最后還是在兩宮太后的加恩之下,“載垣、端華均著加恩賜令自盡”,“肅順著加恩改為斬立決”。
載垣和端華以白綾自盡,尚無太多痛苦。而肅順臨刑,其情狀則尤為慘烈。過去肅順整飭吏治,“戊午科場案”和“戶部寶鈔案”涉案者眾多,又削減旗人薪俸,得罪了很多的人。押往刑場路上,這些曾經的受害者以瓦礫泥土擲向肅順,致其面目全非。臨刑前,肅順不肯下跪,破口大罵,最后劊子手以大鐵錘敲斷肅順雙腿,才將他斬首。
薛福成《庸庵筆記》中記載,肅順所罵之事,“其悖逆之聲,皆為人臣子者所不忍聞。”黃浚對此的解讀,為肅順痛罵慈禧日后要殺子弒君。又《清史稿》記載,肅順剛被囚禁宗人府時,見載垣、端華二人已在,大聲叱罵道,“早從吾言,何至今日?”似乎肅順事先有什么想做而沒做成的計劃。按《崇陵傳信錄》中的說法,肅順曾建議咸豐效仿漢武帝誅殺鉤弋夫人故事,賜死懿貴妃?;蛟S肅順早已看出慈禧有野心,不可謂不有先見之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