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殿試的三甲是什么?只是狀元、榜眼、探花嗎?
古代殿試的三甲是什么?只是狀元、榜眼、探花嗎?,曾經(jīng)一直以為殿試的三甲,就是科舉中最高考試的前三名,理應(yīng)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
曾經(jīng)一直以為殿試的三甲,就是科舉中最高考試的前三名,理應(yīng)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錯的非常離譜。殿試,雖然在唐武則天時已有,但是到了宋代才成形。在唐朝時,沒有榜眼這個名次,南宋時期,才有了榜眼一說。
到了明代,科舉考試分成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鄉(xiāng)試每三年考一次,參加考試者需要以秀才身份報名,鄉(xiāng)試考核通過的即可稱作舉人,而鄉(xiāng)試第一名則成為解元。這里的鄉(xiāng)試相當(dāng)于如今的省級考試,而解元基本等同于現(xiàn)在的省高考狀元。
而中了舉人的考生,就可以繼續(xù)到禮部報名,參加會試。通過會試考核的考生就可以稱作進(jìn)士了,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進(jìn)士同年可以到紫禁城的保和殿參加殿試,殿試的試卷會交給閱卷大臣輪流查看,用類似于畫“正”字的辦法,找到閱卷大臣支持票數(shù)排名前十的試卷,最后交給皇帝決定名次。
最后,皇帝會根據(jù)成績的高低,分出殿試的三甲,這里的三甲絕對不是前三名的意思,而是“三等”的意思。第一等是一甲,有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jìn)士及第”的稱號。第二等是二甲,有若干名,賜“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第三等是三甲,也有若干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的稱號。由此可見,此三甲絕非彼三甲!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dāng)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古代的科舉前三甲為何要用狀元,榜眼,探花里面的故事又是什么樣的
科舉的前三甲為什么叫狀元,榜眼,探花,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從隋唐開始,一項重要的選人才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那就是科舉制度??婆e制度的出現(xiàn),打破了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壟斷性,使得平民能夠鯉魚躍龍門,當(dāng)官為國家效力,而當(dāng)今的高考都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的革新與翻版。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xiàn)在的高古有著相似之處,那就是要填寫個人的信息,這在古代被稱之為名狀??纪昕婆e的考生一般都會在京城等候發(fā)榜,朝廷公布取士之榜都會用黃色的布告,以彰顯喜慶和尊貴,在榜上有名之人又稱為金榜題名。那么,榜頭就會公布第一名的名狀,因此人們將第一名稱之為“榜首”、“狀頭”等,后來就改為了狀元。成為狀元之人是無上光榮,全國有名的狀元郎,前途必定是一帆風(fēng)順。古代發(fā)榜的狀元名頭是高高在上,往下的左右兩邊是第二、三名,這第二、三名的位置就猶如人眼一般,所以被人稱之為榜眼。這令人非常意外,...
·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么來的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jìn)士的第一名。它為什么叫“狀元”而不叫別的呢?原來,唐朝的科舉考試結(jié)束后,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準(zhǔn),這份狀子里的頭名當(dāng)時叫“狀頭”。這本是朝廷官員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shù)語。后來人們覺得“狀頭”太不雅,于是改稱“狀元”了??婆e考試選狀元開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后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當(dāng)時年齡都不滿18歲;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幾十次,直到...
· 吳姓明朝狀元、榜眼、探花名單
在明朝,殿試開考共88科,清朝112科,金榜題名第三甲賜同進(jìn)士出身共17812名,其中吳姓438名占2.5﹪。第二甲賜進(jìn)士出身共6461名,其中吳姓,171名占2.6﹪。第一甲賜進(jìn)士及第共264名,其中吳姓12名占4.5﹪。各科殿試金榜吳姓名錄如下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殿試金榜第一甲共3名:吳伯宗(狀元)吳公達(dá)(探花)第二甲共17名:吳鏞第三甲共100名:吳權(quán)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殿試金榜第一甲共3名第二甲共107名:吳文,吳謙第三甲共362名:吳盛,吳懋,吳應(yīng)隆,吳庠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戊辰科殿試金榜第一甲共3名第二甲共14名:吳觀玄,吳謙第三甲共78名:吳鑒,吳安生,吳慶,吳輔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殿試金榜第一甲共3名:吳言信(探花)第二甲共12名第三甲共16名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殿試金榜第一甲共3名第二甲共31名:吳仲賢第三甲共66名:吳讓洪...
· 揭秘: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什么文憑?
陳涉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筆者很佩服他的氣概,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答案卻是肯定的。直到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才被打破??婆e制度的出現(xiàn)打破了中國自古選官制度對出生的限制,寒門子弟通過十年寒窗苦讀也可以一躍龍門。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窮苦百姓寒窗苦讀幾十年,一生都在備戰(zhàn)科舉,卻無疾而終。他們的一生都在等待著一個契機,但是寒門子弟那么多,能夠脫穎而出中舉的卻是少數(shù),范進(jìn)中舉喜極而瘋足以見得??婆e制度成熟后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xiāng)試)、進(jìn)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后,殿試第一名稱狀元)。那么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現(xiàn)在什么文憑?大學(xué)生比得上狀元嗎?首先筆者強調(diào)一下,所謂的狀元、榜眼、探花絕不是官職,這只是你考試的一個名次而已。官職和品級還是得看皇帝的心...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都是頂尖人才他們能當(dāng)什么樣的官呢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古代科舉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國家可以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大量可塑之才,全國的讀書人無論出身貴賤,也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婆e分為好幾個階段。學(xué)子們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以取得秀才資格,此時才可以參加正式的考試。正式科舉考試又分三個階段,分別是: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后一關(guān),也是所有參加考試學(xué)子們的終極目標(biāo)。通過殿試被錄取的考生被劃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jìn)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jìn)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jìn)士出身”稱號。獲得狀元、榜眼、探花功名的學(xué)子,是科舉考試這個“金字塔”中最頂端的人物。尤其是狀元,真正可謂是精英中的精英。中國科舉考試共延續(xù)了1283年,期間總共產(chǎn)生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jìn)士,但是狀元只有700多人...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