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文化—儺俗崇拜—安徽祁門縣的《游太陽》
汪華,隋末保衛(wèi)故里,免除戰(zhàn)亂災難十余年,后封歙州刺史、趙國公。鄉(xiāng)里立廟祭祀,稱他為大神。傳說汪華有九子,各村除祀主神汪華外,尚分祀汪華各子,對其父子統(tǒng)稱“太陽菩薩”。社景村供汪華及八靈王(華之八子),蓮花塘供汪華及九相公(華之九子)。每年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祁、黟兩縣交界地的鎮(zhèn)村舉行。
社景的程序是:六月十二日入廟請?zhí)柶兴_,謂“接神”。晚,東家設供,世巫傳罡斧給四跳童,操練習儀。十三日晨,抬菩薩進祠。跳童沿途揮罡斧,東家喊:“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撒五谷送神。菩薩入祠,村民跪拜,祈愿。拜畢,世巫念咒行術(shù)降神,跳童舞跳若狂;罡斧刺額流血,謂之“開天門”。置煎油大鍋,將油煮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鍋,先取出沸油中少許豆腐贈東家。爾后再將沸油中所有豆腐用手撥出,眾人搶食,傳說可免災疫,而世巫手不灼傷。其時罡斧撞擊聲、鼓樂、鞭炮、儺儺之聲大作。十四日社景所祀八靈王,與蓮花九相公各被抬出。村民門前掛圓筒狀紙傘,傘下掛鞭炮,菩薩路經(jīng)門前燃炮,跳童起舞,稱“跳火炮傘”,驅(qū)邪納吉。世巫、跳童、樂工、儀仗及雜役,世代由雜姓小戶佃仆充當。
此儀最初舉行之目的,《四志》記載明白:“元·大德正元年間(1297年),婺、祁蝗災疊見,祁人迎神驅(qū)蝗”。后演化為祈求“五谷豐登”之儺儀。此儀衰落較早。《四志》稱:至明季已無出,民國初年“猶循而行之”。
祭祀汪華的廟原稱大王廟,后改為太陽廟。一說當?shù)啬睢巴酢保亍瓣枴币?。《說文解字》稱:“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故大王廟稱太陽廟。另說,據(jù)《五石脂》載:“汪氏源出汪芒之后”。汪芒氏為禹之夏部,后裔崇敬太陽,應有其遺風。演進的結(jié)果大王終而與太陽復為一神,完成了對祖先、英雄的崇拜與自然物崇拜的過渡與統(tǒng)一。
皖南祁門縣金字牌鄉(xiāng)和黟縣漁亭鎮(zhèn),有祀汪華的《游太陽》祭儀民俗。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