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州文化—徽州戲曲—古徽戲目蓮戲
目連戲,戲曲劇種。一稱“還愿戲”,源于唐代目連變文,以“目連救母”故事為主要情節(jié)。明、清時流行于皖南等地。九華山及青陽、石臺、貴池一帶均為其流行地,且極為興盛。明萬歷年間,徽州祁門人、劇作家鄭之珍(1518-1595)根據(jù)民間流傳的變文和說唱“目連僧(俗名‘傅羅卡’)冥間救母”的故事編寫出《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記》),分上、中、下3卷,計108折(出),歷敘傅相之妻劉青褻瀆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卡救母心切,遍歷十殿地獄,終于母子團圓的過程。劇中吸收了許多民間傳說和故事,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演出中將“唱、做、念、打”融為一體,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壇等雜技表演,在戲曲表演藝術(shù)上獨樹一幟,對其他劇種產(chǎn)生較大影響。劇中集儒、釋、道三教思想為一體,融會貫通,流布廣泛,在中國戲劇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相傳,今石臺縣“大演”(鄉(xiāng))地名,即因明末吳應(yīng)箕回故里見目連戲演出盛況,當(dāng)即書下“大演”2字而得名。在青陽縣及九華山一帶,目連戲演出形式有二:一為演員直接扮演,謂之“大目連”;二為演員操木偶演唱,謂之“托目連”。一般以春、秋兩季為盛,有“稻旺戲”(秋收)、“堂會戲”(公堂辦,每5年或10年一屆)、“廟會戲”(朝九華山)、平安戲、香火戲(還愿)等名目。演唱時間1、4、7、10日不等。唱腔多保留青陽腔“滾調(diào)”特點;角色分生、旦、未、凈、雜、襟;臉譜有鬼臉、標(biāo)臉、花臉等5類。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