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戲曲—湘劇
湖湘文化—湖湘戲曲—湘劇,早期主要流行于“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善化、湘陰、醴陵、湘潭、湘鄉(xiāng)、寧鄉(xiāng)、
早期主要流行于“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善化、湘陰、醴陵、湘潭、湘鄉(xiāng)、寧鄉(xiāng)、益陽、攸縣、安化、茶陵)及江西與湖南毗鄰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縣。當時民間習稱為“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或“湘潭班子”?!跋鎰 泵Q最早見諸民間9年(公元1920年)長沙印行的《湖南戲考》第一集。因它是用中州韻、長沙官話演唱的,故一度稱為"長沙湘劇"。湘劇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彈腔(南北路及一些雜曲小調)四大聲腔、現(xiàn)有傳統(tǒng)劇目682個,其中彈腔劇目有500個以上,高腔劇目近百個。新中國成立后,整理、改編、創(chuàng)作的劇目中,有《琵琶上路》、《打獵回書》、《五臺會尼》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還有《拜月記》、《追魚記》、《金丸記》、《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記》等傳統(tǒng)劇目和《山花頌》、《郭亮》、《瑪麗娜一世》等現(xiàn)代戲影響較大。
湘劇《蝴蝶媒》(彈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湖湘文化—湖湘戲曲—湘昆
流行于湘南桂陽、嘉禾、新田、寧遠、藍山、臨武、宜章、郴縣、永興、常寧等縣,以桂陽為活動中心,故又稱“桂陽昆曲”。昆曲何時傳入桂陽,暫無確鑿史料可考。據(jù)昆班老藝人蕭劍昆說:“桂陽最早有集秀班,到過廣東演出?!鼻∥迨辏ü?791年)廣州《梨園會館上會碑記》上載有“集秀班”,可資佐證。民國年間,曾一度衰落。1956年以來經政府的扶植,獲得新生。其聲腔,只有昆腔一種,吐字行腔,以湘南官話為標準。經常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有整本戲40余個,還有一批折子戲。表演藝術既保持了昆曲優(yōu)美、細致的傳統(tǒng)風格,又具有粗獷豪放的地方特色。名藝人有謝金玉、張宏開、蕭文雄、蕭劍昆、匡升平、彭升蘭、蕭云峰、李升豪等。整理、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有《武松殺嫂》、《連環(huán)記》、《荊釵記》等,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戲有《騰龍江上》等,均反映較好。近年來,新編古裝戲《一天太守》,已拍成彩色影片,改名《瘋秀才斷案》。武松殺嫂
· 湖湘文化—湖湘戲曲—侗戲
侗族的戲曲劇種。是在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敘事歌)和\"擺古\"(說故事)基礎上,在漢族戲曲影響下而形成的。\"嘎錦\",演員自彈自唱,夾用說白來敘述故事,內容多半為侗族的傳說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長歌為抒情民歌,長歌為敘述故事的說唱。明、清以來,貴州東南部地區(qū)水陸較為發(fā)達,商業(yè)較繁盛,鄰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常來此演出,在此影響下,大約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出現(xiàn)了侗戲。后流傳到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qū)。用南侗地區(qū)方言演出。
· 湖湘文化—湖湘戲曲—曲藝
曲藝是中國古老的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說唱藝術的總稱。它包括評彈、評書、相聲、鼓曲等340多個曲藝品種。現(xiàn)在流行于全國各民族、各地區(qū)的有300多個曲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
· 湖湘文化—湖湘戲曲—陽戲
民間小戲劇種。流行于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地區(qū)。又常以縣定名,如鳳凰陽戲、吉首陽戲、大庸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等。陽戲形成于清嘉慶、道光之間。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間小調、花燈和儺堂巫師舞唱演變而來。發(fā)展過程中受辰河戲的影響,由沒有行當,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當;由演故事,到唱小戲,演大本戲;由清唱到配打擊樂伴奏,加過場音樂;由矮臺演出到高臺演出,這才正式成了高臺戲班演出的劇種。二十世紀中葉,湘西城鄉(xiāng)穩(wěn)定,經濟活躍,商業(yè)興旺,陽戲也就得到了發(fā)展,逐浙形成上河陽戲(流行于黔陽,懷化、芷江、會同、靖縣、通道等地)、大河陽戲(即辰河陽戲,流行于辰溪、溆浦、麻陽、鳳凰、滬溪、吉首等地)、北河陽戲(流行于大庸、永順、古丈、沅陵等地)。三種路子各有特點: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春華調;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趕板及翻山調等;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宮調、調及陽調等...
· 湖湘文化—湖湘戲曲—苗戲
1954年春節(jié),花垣縣干部石成鑒與麻粟場鄉(xiāng)藝人石成業(yè)等共同創(chuàng)演苗劇《團結滅妖》,苗劇自此誕生。又稱“苗歌劇”、“苗戲”,苗族稱“戲雄”。苗劇以苗族音樂、舞蹈為基礎、吸收地方大戲中表演技藝提煉日常生活動作,熔合武術動作而成。聲腔體系尚未成型,有民歌體、曲牌聯(lián)綴體、戲曲板式體及歌劇式等多種唱腔。50年代,花垣文工團陸續(xù)排演部分苗劇。70年代中期,移植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片斷參加省會演。1979年、1992年,《帶血的百鳥圖》、《逃犯審官》分別在湖南省專業(yè)劇團會演中獲多項獎勵,使苗劇藝術有了較大發(fā)展。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