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文化—古跡建筑—哈密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為清代所建。這些烽燧因其地理環(huán)境、氣侯特點不同,在構(gòu)筑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突出特點為:在干旱、炎熱、多風的哈密市,烽燧多為土坯壘砌;而較為濕潤,呈草原景觀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處于山巔或崎嶇山道附近的則多以塊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壘砌或以塊石修筑。在營造烽燧時,往往還夾有一些木棍、葦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為方形,少數(shù)呈八角形。
在巴里坤縣境內(nèi),從漢城向東,每10里一墩,漸遠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肅境內(nèi),一路折南入哈密。從巴里坤縣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壘。三塘湖鄉(xiāng)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沿途亦有烽燧遺存。
烽燧用以傳遞軍情。若有敵情,白天燃煙,夜間點火。若有百余犯敵,白天舉一煙(若在夜間便放一火);犯敵若在千余,白天舉三煙(夜間放三火);犯敵若在五千以上,白天舉四煙(夜間放四火)。這樣,三四百里外的敵情很快就會傳遞到各衙屬。
邊關墩烽燧位于哈密市以北偏東20公里,海拔1022米,系清代遺存。
烽燧平面呈長方形,殘高12米,底基東西長11.6米,南北寬9.4米,系土坯、木棍夾筑而成。上小下大,縱剖面呈梯形。東壁下有房舍兩間,四周土筑圍墻,南北長25米,東西寬22米殘高0.4-1.2米,門向南開,門寬3.8米。地表可見少許青花瓷片。
烽燧為古代時遇敵人來犯,用以傳遞軍情的設施。夜里點火叫烽,白天燃煙叫燧。若有百余犯敵,舉一煙(或一燧);犯敵若有千余,舉三煙(或三燧);犯敵若在五千以上,舉四煙(或四燧),這樣,三四百里外的敵情很快就會傳遞下去。
哈密地區(qū)共有烽燧51座,并沿絲綢新北道而延伸,其中邊關墩烽燧為保存較完好的一座。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