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文化—古跡建筑—巴州索合拉房
索合拉是語,土塊房子的意思,是用土和泥砌筑的房子,泥稍干,兩邊夾模板固定,中間填泥,人上去反復(fù)腳踩壓緊,每隔0.3米放一層拉筋材料,拉筋材料一般為蘆葦和紅柳枝,墻的底層放1厘米蘆葦防潮層,墻砌高至2.5~3米架檁條,墻的檁窩約0.5米,干土塊找平,架十余根木檁后,鋪上一層葦席,葦席上鋪直徑10厘米的葦把,抹上3厘米草泥,待干后,再抹2厘米的草泥。墻圍無窗,房頂有一至兩個天窗,用以采光通風(fēng)。屋頂沒有屋檐,也不上瓦,因巴音郭楞地區(qū)屬于旱區(qū),平均降水量僅200毫米,尤其若羌、且末、輪臺、尉犁、庫爾勒市南4縣1市,甚至常年無雨,所以屋頂既無檐也無瓦,這種房子冬暖夏涼,居住舒適。
索合拉房內(nèi)砌有土坑,上鋪葦席毛氈,坑頭四壁都掛壁氈,墻上留有放置被褥的壁櫥,巴音郭楞在七八十年代曾流傳這樣的諺語:上海人的財富鋪在路上(上海男女知識青年未婚1年探家1次,已婚4年1次),的財富掛在壁上。
家家門前均有小院,大都種植葡萄、果木、花卉,房門的右側(cè)設(shè)有土臺,上鋪氈席,供夏季納涼之用。
五六十年代,族建筑的索合拉房已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雖然全部采用土塊,但是承重墻已改為1跑坯1頂坯的55墻。隔墻和非承重墻采用38墻,即1頂坯即可,每10厘米用濕泥砌筑。墻留大窗,里外抹草泥或石灰沙漿,房內(nèi)噴白,庭堂明亮。
七八十年代,農(nóng)牧民向三室一廳發(fā)展,即正門在中屋,然后左右各開兩大間,大間一般20平方米左右,房頂為了裝飾也砌檐頭,前高后低于10厘米,房后安裝水漏子,已由土塊房向磚房轉(zhuǎn)變,而墻體仍比其它民族房墻厚實,常用兩頂磚50墻做承重墻,常用1跑磚1頂磚的37墻為非承重墻。前后開窗,高窗大欞,門高亮漆,座北朝南,頗有氣勢,大部分房內(nèi)也開始使用木床。
90年代至今,的房屋更與其它民族房屋相比別具一格,開始修一排多間房屋,墻體有了根本性的變革,承重墻一般為1跑磚1頂磚的37墻,非承重墻為1頂磚24墻,拉筋材料為鋼筋,外飾瓷磚,內(nèi)抹水泥砂漿或貼墻紙,或貼壁畫,睡席夢思床,擺設(shè)現(xiàn)代化民族家俱。
至今仍有部分農(nóng)民在住泥砌索合拉房,土塊索合拉房和六七十年代的老磚房。到巴音郭楞來,索合拉房就象一座座房屋博物館,給你一本歷史教科書閱讀。你還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些殷實人家的房屋內(nèi),墻體四周雕龍繡鳳,花卉流芳,花樹環(huán)繞,房子的墻體就象花園一般美麗。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