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文化—陜西—珍珠衫
秦隴文化—陜西—珍珠衫,???漢調(diào)二簧傳統(tǒng)劇目。又名《傅楊爭親》、《狀元媒》、《六郎追車》等。事見《楊家
漢調(diào)二簧傳統(tǒng)劇目。又名《傅楊爭親》、《狀元媒》、《六郎追車》等。事見《楊家將演義》第二十九回至三十回。寫北宋時,契丹入侵,搶走柴郡主和番。八賢王趙德芳命楊延昭追回柴郡主,并許之為妻,得其所贈珍珠衫一件為婚證。不料宋王已將郡主許與傅丁奎,使八賢王騎虎難下,遂與狀元呂蒙正商議,下詔書一道,傅楊兩家刀頭爭親。延昭救郡主返回瓦橋關后,其父楊繼業(yè)以目無軍紀,要在轅門斬子。延昭幸有詔書在身,加之佘太君苦苦勸解,方得赦免。楊家一起出動,力勝傅家。呂蒙正為媒,延昭與柴郡主結成婚姻。
楊家將戲中因還有“延昭轅門斬宗保”一劇,故此劇又稱《老轅門》,唱西皮調(diào)。多為戲班及自樂社保留劇目,甚流行。1956年,武漢漢劇院將陜西抄本轉送京劇演員張君秋,略經(jīng)整理排演,已為張派代表性劇目之一。秦腔、西府秦腔亦有此劇目,名《狀元媒》。為武生、正旦、須生、老生唱、做工并重戲。李范、萬成子、李云亭、和家彥演出代表戲。今存1957年長安書店出版謝邁千改編秦腔《狀元媒》本,1958年陜西省文化局《陜西傳統(tǒng)劇目匯編·秦腔》第一集書錄《狀元媒》本,1961年《陜西傳統(tǒng)劇目匯編·漢調(diào)二簧》第四集書錄《珍珠衫》本。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秦隴文化—陜西—漢劇劇目系列《珍珠衫》(節(jié)選)
劇情宋時,北方契丹興兵入侵,擄去柴郡主和番,八賢王趙德芳聞知郡主被擄,無計可施,遂與呂蒙正商議,命楊令公之子六郎楊延昭追趕皇姑車輦,許嫁于延昭,并請蒙正為媒。延昭在殺退番兵的路上深深地愛上了郡主,郡主也鐘情于延昭,贈“珍珠衫”為婚證?;爻?,賢王便將其許婚之事奏明宋王,宋王大怒——原來郡主早已由宋王許與定山王之子傅丁奎。賢王騎虎難下,請呂蒙正計議對策,給楊家下詔書一封命其爭親,延昭回瓦橋關后,楊令公以目五軍紀,要在轅門斬子,幸虧有詔,傅楊兩家刀口爭親,佘太君又苦勸才得到解救。聞知詔書后,楊家一起與傅家爭親,盡誅傅氏家室。最后,延昭與柴郡主結成親眷。這劇還有“狀元媒”、“傅楊爭親”、“老轅門”、“銅臺解圍”、“六郎追車”等名。場次第一場報警第八場出走第二場許親第九場盜旨第三場贈衫第十場斬子第四場獻策第十一場接旨第五場限期第十二場圓夢第六場進宮第十三場結親第七場修書人物表報子雜楊令公大凈呂蒙正...
· 秦隴文化—陜西—紅珍珠
漢調(diào)二簧劇目。1979年顧群、劉紀鵬編劇。此劇為唱做工并重戲。1979年安康縣漢劇團首演,同年參加陜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創(chuàng)作乙等獎。導演王道中、張光明。王發(fā)蕓扮方曉紅,來世清扮洪健康,黃賢明扮嵐楓,束文壽扮方明通?,F(xiàn)存1979年陜西省文化局《劇目選編》第二輯收錄本。
· 秦隴文化—陜西—線戲
線戲又名“線吼”、“線胡”、“線猴”,1957年定名為“線戲”。發(fā)祥并盛行于關中東府地區(qū)的合陽,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靈寶等地。民間有“合陽線戲”之稱。合陽線戲的聲腔淵源與形成時代不詳,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動,并成為農(nóng)村春祈秋賽活動的重要娛樂形式。合陽線戲被人稱為“小戲”,它的戲箱很簡單,用一個靴子或一個籠,即可裝著帶走,民間稱為“靴子箱”,或“一籠箱”,合陽縣東王鄉(xiāng)莘里村,舊日有一座專演“小戲”的過臺戲樓,上題“天姝大邦”,戲樓上嵌有明萬歷年間(1573—1619)的小石碑一塊,鐫文云:“每逢春秋重陽節(jié)獻演小戲”。清代初年,合陽南順村明末舉人李灌,因不滿清朝統(tǒng)治,隱居鄉(xiāng)里,常和藝人往來。他善唱線吼,其腔悲愁凄愴,哀婉動聽,念字全用鄉(xiāng)音,開腔先自呻吟嘆氣。并編有《黑山記》一劇,在當?shù)匮莩?,對線戲發(fā)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合陽縣多達七十余家...
· 秦隴文化—陜西—陜北秧歌
分傳統(tǒng)秧歌和新秧歌兩個階段,傳統(tǒng)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長、延川、志丹、吳起、延安、安塞、綏德、米脂、佳縣、清澗、子洲、吳堡等縣;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陜甘寧邊區(qū),包括陜北、關中一部分地區(qū)和隴東、寧東等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隨著延安大批新文藝工作者奔赴全國各地,新秧歌發(fā)展到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躍于延安、榆林等地。從陜北甘泉縣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畫像磚雕證明:陜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時代,已在陜北廣為流傳(見文物條)。入明以后,繼有發(fā)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記載了當時陜北秧歌的盛況:“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嬌容。男女觀游戲,性醪獻國(皇)”。清代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為傳統(tǒng)秧歌的繁榮時期,陜北城鄉(xiāng),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隊,男女老幼,一齊參加。每遇春節(jié),他們走村串戶,四處演出。村社之間互相比賽,紅火之極,當?shù)胤Q為“鬧秧歌”。清道光《神木縣志·藝文》載有劉喜...
· 秦隴文化—陜西—破寧國
同州梆子傳統(tǒng)劇目。又名《寧國府》、《收朱亮祖》、《天關長》。事見《大英烈》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六回。敘元末,山東連遭三年荒旱,朱亮祖請銀賑濟黎民。奸相哈馬讒言加害亮祖。元順帝終將亮祖貶為寧國都尉。在亮祖離開南京赴任途中,哈馬暗差張龍、趙虎埋伏觀音堂截殺。亮祖刀劈二賊,安全赴任。朱元璋率師北伐,直搗燕京,唯寧國久攻不克。遂遣常遇春為帥,力戰(zhàn)朱亮祖。朱亮祖孤軍無援,戰(zhàn)敗被俘。常遇春為國求才,曉以大義,朱亮祖終歸降。此劇為須生、凈腳唱打工并重戲。前半部為文戲,后半部為武戲,重要人物均配有文、武二腳色。其中《收朱亮祖》可作折戲單獨演出。同州兒、王謀兒、蘭州紅、高陵紅均擅演此劇。1960年有趙伯平、羅明改編本,陜西省戲曲學校同州梆子班首演。藝術指導尚小云、徐碧云,導演郭昆山、惠濟民,音樂設計張醒民等。雷乎良、楊三瑜飾朱亮祖,黨樹仁飾常遇春,杜愛仙飾朱夫人,白岳焰、王銀香飾朱女兒,張惠蘭飾郭英。二弦楊君民...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