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倉胡同道倉趣
朝陽門內北小街的路東,緊貼著馬路,有一道高墻,圍出一個極大的院落,這就是歷史上米倉的遺存基址。
當年這座米倉,在咱們北京可是一座特別有名的大倉。它每邊的長度足有一里多地,四個大倉使用一個倉座,東面的叫南新倉,西面的叫富新倉,北面的叫興平倉,南面的為舊太倉。后來因為叫著麻煩,把倉名簡化了,全都以倉門的方向來稱謂,就有了南門倉、北門倉、東門倉和西門倉。跟著環(huán)繞著這座大倉形成了街巷。除了西面因為有南小街,沒改名稱外,其他三面,都采用倉的名稱作為胡同名稱,這樣就有了南門倉胡同,北門倉胡同和東門倉胡同。
南小街的這個四面開門的倉是存儲由南方云過來的俸米,以供應政府官員食用。這就有了故事——
清代時,朝廷百官憑著米票,到這里來領取政府配發(fā)給自己的大米。領米領出了怪事。官員們幾乎都不吃領回去的米,反過手低價賣給京城米店,然后再從米店買高價米吃。領了賣,賣了買,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其實這里有難言之苦。
原來是倉里的官員與米店的老板勾結在一起,做投機生意。倉官把米摻上黃土—— 北京黃土好找,就地挖坑就能鏟出黃土。把黃土揚到倉米上,再灑上水,就成了裹黃土的米了。想一想這米牙磣得還能吃嗎?所以朝廷百官領了米之后,不得不賤價賣給米店,然后再從米店買干凈的米吃。米店干賺,倉官從中分贓。有的官員因為深知內情,索性根本不來領米,這份米也就樂得被倉官收下,賣了錢,落進自己腰包。
倉官真是了不得,連朝廷命官都敢坑。
據(jù)《 光緒順天府志》 記載,北京當年有糧倉17 座,包括前邊說到的這四座,這些糧倉主要分布在城的東部。
像祿米倉,在朝陽門內南小街。它有三座倉門,均朝南開,門前那條東西方向的大胡同就稱祿米倉街。正對著這三個倉門形成三條南北方向小胡同,分別稱作東、中、西龍鳳口。
海運倉在東直門內南小街宋姑娘胡同,也在南小街的路東。宋姑娘胡同后來改稱頌年胡同。海運倉也成了胡同名,就叫海運倉胡同,西口直抵南小街。
北新倉,在海運倉的對面,也就是東直門內南小街的路西,距離北新橋很近。后來也成了胡同名稱,叫北新倉胡同。
太平倉,在朝陽門外南城墻根。這個倉因為靠著護城河,特意建了一個水門。河水嘩啦啦由水門流淌過去。
恩豐倉,在東華門內,是皇室消耗的。
內倉,又名火倉。在皇城內,大清門里東朝房,倉門朝東開,門正對著戶部。十幾個倉,僅這個倉不受倉場侍郎管轄,而是由戶部直管。所蓄之糧,由各糧倉提供。專門供給皇家寺的和皇家各壇廟的太監(jiān)食用。
火倉對面,即西朝房的位置上,建有木倉。門向西開,對著西皮市,專儲柴炭。有這么兩個帶著“火”、“木”字樣的倉相對峙,當時被稱作“東火西木”。與五行不符,因為五行講的是“東木西火”。
裕豐倉:在東便門外,雍正六年建。
儲濟倉:在東便門外裕豐倉北。雍正六年建。
萬安倉:在朝陽門外北城墻根,雍正元年建。
安東倉:舊萬安倉改為萬安西倉。
本裕倉:在德勝門外清河,康熙十五年建。
豐益?zhèn)}:在德勝門外安河橋,雍正七年建。
以上這些倉都被稱之為京倉,另還有兩個通倉,建在通州。
1900年以后,通惠河停止?jié)撨\。南方來的糧食由鐵路轉運,為方便糧食運人倉,曾經在東便門外,跨通惠河筑橋修建鐵路,火車直達城墻根下的太平倉。直到1921 年,糧倉被改作別用,鐵路便也跟著作廢。
倉雖然已經隨歲月逝去而不復存在,但不少倉的名稱卻作為胡同的名稱保留在北京的地名里,讓人們重溫著倉的故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