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期的城市群落帶古蜀大地的城市群落
四五千年前,也即公元前2500-1700年,一座座城池,作為中國最早期的城市群落帶紛紛崛起于古蜀的成都平原,這是偶然現(xiàn)象,還是勢所必然?
“回”字型的雙重城墻
在寶墩遺址打望一陣,拍了照片,回頭看到一個龐大的臨時挖建搭起的灶臺,幾個農(nóng)民正在忙著殺豬。哦,鄉(xiāng)親們已經(jīng)張羅著過年了啊。帶路的農(nóng)婦及時告訴我們:這里就是以前的真武觀。建于明代的真武觀已不復存在,我們只知道它正處于寶墩古城的北城垣東端。當年考古就是根據(jù)觀內(nèi)城垣的碳標本測定,寶墩古城距今年代上限為4500年,其下限正好與三星堆文化相銜接。
第二站去崇州,那里有兩處:一是紫竹遺址,一是雙河遺址。它們分別在崇州的燎原鄉(xiāng)和上元鄉(xiāng),方向正相反。
紫竹古城只有20萬平方米,只相當于寶墩的三分之一。但它和接下來要去的雙河遺址、芒城遺址一樣,三座城池的城墻都分內(nèi)、外兩圈,呈現(xiàn)為一個巨大的“回”字,顯然防護更加嚴密。是不是城池越小,防備就越嚴呢?這三座城池的雙重城垣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成都歷來有“層城”或“重城”之稱,唐代詩人杜甫來成都的第一首詩中有這么兩句:“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即表現(xiàn)了他眼中這個地方的特點,一是“曾城”即層城,城中有城的意思,二是雖已冬季樹木卻依然一片濃綠。城中有城,城分外城墻和內(nèi)城墻兩圈,這一點在中國筑城史中是別具特色的,而這一特色,看來早已孕育在在數(shù)千年前的史前古城中了。
雙河古城的積水壕
半個小時后我們掉頭去看雙河遺址。
必須先回崇州城,往相反方向去到上元鄉(xiāng)。這個鄉(xiāng)于不久前劃歸了街子鎮(zhèn),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立在公路旁。從石碑旁橫插進去,往里走上一段,迎面是明顯高出來的一長條狀地帶,因為地形端正,上面一排農(nóng)舍也顯得較為齊整。起初我們還沒反應(yīng)過來,并不奢望一眼就能看到非常彰顯的城墻,只顧往遠處打望,四面尋找殘存的城垣遺跡。一位手拿彎刀面目慈祥的太婆見有外人進入,主動上前說話,才得知原來面前那高出來的長條狀地帶就是城墻,而那一排農(nóng)舍就建在城垣上面!怪不得那么整齊有序。太婆八十有六,卻耳不聾眼不花,走路穩(wěn)當?shù)煤?。她帶著我們繞到那排農(nóng)舍后面去,說從另一面看,會看得更清楚。剛繞到村舍后面,一條豐滿欲溢、青碧如藍的河奇跡般地出現(xiàn)在眼前,這里的住戶原來皆傍水而居,頗有水鄉(xiāng)人家的詩情畫意,而且這條豐盈而靜謐的河是多么美麗啊。
我們走過一座小巧的石橋,明顯有下坡的感覺――這是在下古城墻了。眼前是大片平整如畫的田野,雖是冬季依然一片蔥綠。走了足夠了一段,再轉(zhuǎn)回身看,雙河古城城垣果然清晰無比地展現(xiàn)在了眼前。
雙河古城也有內(nèi)外兩層城墻。這種雙重城墻的內(nèi)外墻之間的低洼處是積水壕,大概這就是護城河的雛形了。好玩的是現(xiàn)在城墻上面就有一條十分美麗的河。
第一天的訪古到此為止。晚上回家做功課,查資料才發(fā)現(xiàn),這一天跑的寶墩、紫竹、雙河三個遺址,恰好是被專家認定為當時同時并存的三座城池,而明天要訪的另外三座又屬稍晚期同時并存的。
應(yīng)該說我們的尋訪分兩個部分:白天在路上,晚上在燈下。采集了一堆圖像資料和感官印象回家,再翻檢那些陳舊的史籍古典,進行一一的應(yīng)對印證,居然發(fā)黃的書頁也開始活色生香,不再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死東西了。
往平原遷徙的古蜀先民
一個有趣的問題順應(yīng)而生。
早在四五千年前,也即公元前2500-1700年,一座座城池,作為中國最早期的城市群落帶紛紛崛起于古蜀大地的成都平原,這是一個偶然的現(xiàn)象,還是勢所必然?如何解釋幾千年前這一最早出現(xiàn)的文化景觀?
首先應(yīng)該從成都平原的地理條件說起。
成都平原坐落在長江上游的崇山峻嶺之中,它正處于地理上所說的四川盆地的底部。這個盆地的邊緣由大小不一、連綿起伏的叢山圍繞著,其地貌呈四周邊緣山地向盆地底部逐漸下降的走勢。所以四川盆地有如一個聚寶盆,而成都平原就是鑲嵌在這個盆底的綠寶石。浩浩岷江從高原出發(fā),一路奔騰涌出岷山峽谷,在這個平原自西北向東南形成道道河流,在盆地分割出一條條微微隆起的沖積扇地形。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其實從地勢上說,人也是往低處走的。地勢也好,水勢也罷,到這里都呈現(xiàn)為一種向心力,吸引著周圍邊緣山地經(jīng)營高地農(nóng)業(yè)的人類群體向低地發(fā)展定居。當古蜀先民從西北高原沿著岷江河谷向低地遷徙,歷盡險山惡水的生存磨難,終于來到平原邊際的高崗上時,望見腳下豁然展開的一馬平川,不由得不心花怒放。這里土地肥沃,水網(wǎng)縱橫,旱澇保收,利于農(nóng)耕種植;這里氣候溫潤,冬無酷暑,夏無嚴寒,宜于人口定居??梢哉f,數(shù)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jīng)意識到,天造地設(shè)的成都平原是神靈賜予的一塊福地,是地球上一片最宜于人類居住的地方。因此,六座古城都建立在平原沖積扇河流間的相對高地上,分布于古岷江干道及其支流文井江河道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