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起源
( 鄭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1 | 2018年 | 21 | 2014年 | 21 |
2013年 | 21 | 2007年 | 21 | 2006年 | 21 |
1995年 | 21 | 1987年 | 23 | 1982年 | 22 |
明朝 | 15 | 元朝 | 13 | 宋朝 | 20 |
北宋 | 7 |
鄭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陜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鄭,以統(tǒng)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陜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國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后,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陜西漢中地區(qū),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并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5、源于改姓而來:
①朝鮮族改鄭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zhí)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②蒙古族改鄭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蒙古族寶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③裕固族改姓鄭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于繁復,后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鄭姓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shù)氐耐了臼褂茫嶙鍙拇瞬庞辛肃嵤?。后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的新成員。
⑤滿族改姓鄭姓: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qū)、占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鄭氏;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逐漸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鄭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鄭氏。
得姓始祖
鄭桓公(?-前771年),西周時鄭國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當政時,鄭桓公預感到西周將亡,聽從太史伯建議,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屬等東遷到雒邑以東,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宋朝時期,鄭姓大約有75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為鄭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這三省鄭姓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蘇、廣東、江西、湖北等。中國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豫鄂兩塊鄭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鄭姓大約有1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為鄭姓第一大省,約占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這三省鄭姓大約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等。中國鄭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以浙江為中心的鄭姓聚集區(qū)開始形成。
當代鄭姓人口分布頻率,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浙東,每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東部、安徽中部、江蘇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達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5.9%,鄭姓人口大約181萬;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46%,鄭姓人口大約608萬;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52.5%,鄭姓人口大約148萬。鄭姓在浙江、福建、臺灣,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5%以上,這部分高比例地區(qū)的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2.8%;在廣東東部、湖南北部、贛鄂豫皖蘇五省、山東南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陜西南部、內蒙古中部、陜甘寧北部、東北三省,鄭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34.9%;其他廣大地區(qū),鄭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國土面積的25%。
洛陽郡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因在洛水之陽而名,屬于三川郡。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
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
雍州郡
東漢時期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關中、隴西地區(qū),包括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西北部一帶地區(qū)。
隴西郡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
南陽郡
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
滎陽郡
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將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設置滎陽郡,轄地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zhèn)一帶,即鄭地區(qū)。
滎陽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稱北海相孔融敬重鄭玄,在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xiāng)”,稱之為“通德門”,因以為堂。
博經(jīng)堂:西漢朝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某一經(jīng),鄭玄卻力主博通諸經(jīng),因以為堂。
安遠堂:漢宣帝執(zhí)政時期,鄭吉為侍郎,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后封為安遠侯,派他衛(wèi)戍西邊國境,是為西域都護使。
一、鄭(鄭)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滿、鮮、瑤、京、黎、納西、哈尼、裕固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厲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鄭,在周之畿內,今華州鄭縣是也,以國為氏?!贝水斚党黾?。
2、又,漢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亦有鄭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漢書·南蠻傳》云:“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p>
3、或為魚姓所改。《姓氏詞典》注云:“唐代魚注冒姓鄭,鄭注曾任鳳翔節(jié)度使?!?/p>
4、鮮族之鄭姓,歷史亦頗悠久。《中國人的姓名·朝鮮族》載: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賜姓?!渲Р繛楸颈瞬浚锗?。”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載,高麗族之鄭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為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鄭佳氏后改單姓鄭。見《滿族姓氏錄》。
6、今裕固族之鄭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稱增柯斯,本戶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似之漢姓“鄭”而為單姓。見《中國人的姓名·裕固族》。漢代有鄭眾、鄭玄;宋代有鄭樵;明代有鄭和,現(xiàn)代有鄭律成,鮮族音樂家。
鄭姓古代名人
鄭國戰(zhàn)國,新鄭,水利家
鄭當時西漢,陳縣,歷任侍郎、太子舍人
鄭吉西漢,?-前49年,浙江紹興,將領,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
鄭興東漢,河南開封,經(jīng)學家
鄭眾東漢,? - 83年,河南開封 鄭興之子,經(jīng)學家、官員、名儒,世稱先鄭、鄭司農
鄭崇東漢,山東高密,漢代尚書仆射
鄭弘東漢,?-86年,會稽山陰
鄭玄東漢,127年-200年,山東高密,經(jīng)學大師。
鄭道昭北魏,455年-516年,河南滎陽,書法家。
鄭愔唐代 ?- 710年,河北滄縣(屬滄州) 詩人、宰相
鄭虔唐代,691年-759年,河南滎陽,文學家、詩人、書畫家。
鄭珣瑜唐代,738年-805年,河南滎澤(今鄭州市) 唐代宰相
鄭余慶唐代,748年-820年,滎陽,宰相
鄭絪唐代,752年 - 829年,滎陽,南鄭相
鄭注唐代,?-835年,絳州翼城,工部尚書,鳳翔節(jié)度使。
鄭瀚唐代,776年-839年,滎陽
鄭覃唐代,?-842年,河南滎澤(今鄭州市)鄭珣瑜長子,唐朝大臣,官至太子太師
鄭朗唐代,?-856年,河南滎澤(今鄭州市)鄭覃之弟,宰相
鄭畋唐代,825年-883年,滎陽,宰相、詩人。
鄭從讜唐代,?-887年,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鄭余慶之孫,宰相
鄭延昌唐代,滎陽,官至尚書左仆射
鄭買嗣唐代,?-909年,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大長和國國君
鄭光業(yè)唐代,狀元
鄭谷唐代,約851年 - 約910年,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唐朝末期著名詩人
鄭獬北宋,1022年-1072年,江西寧都,狀元
鄭樵兩宋,1104年-1162年,福建莆田,史學家、目錄學家。
鄭芝秀南宋,南宋,貴溪(今屬江西)人稱文章伯
鄭會南宋,南宋,貴溪(今屬江西)宋寧宗嘉定四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
鄭光祖元代,山西襄汾,雜劇家、散曲家
鄭廷玉元代,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戲曲作家
鄭公智明代,?-1402年,江浙行省臺州路寧海縣(今浙江寧波) 早年師從方孝孺,以賢良被舉薦,擔任監(jiān)察御史有聲名
鄭和明代,1371年-1433年,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航海家
鄭成功明末清初,1624年-1662年,福建泉州南安,民族英雄。
鄭燮清代,1693年-1765年,江蘇興化,詩人、書畫家,即鄭板橋。
鄭之僑清代,1707年-1784年,廣東汕頭,湖廣安襄鄖兵備道。
鄭復光清代,1780年-約1853年,安徽歙縣,物理學家。
鄭姓近代名人
鄭坤清末民初,1885年-1914年,廣東梅州,民主革命義士。
鄭作民民國,1902年-1940年,湖南新田,國民黨將領。
鄭廷珍民國,1883年-1937年,河南柘城,追贈陸軍中將。
鄭少愚民國,1911年-1942年,四川渠縣,抗日英雄。
鄭振鐸現(xiàn)代,1898年-1958年,浙江溫州,社會活動家、作家。
鄭氏宗譜 (62頁)
鄭氏宗譜 (62頁)
鄭氏南莆祖五大房宗親會成立二周年紀念特刊 (76頁)
鄭氏族譜 (99頁)
鄭氏文獻世譜 [2卷] (106頁)
信饒沙溪鄭氏貞房支譜 (160頁)
信饒沙溪鄭氏貞房支譜 (164頁)
鄭氏宗譜 [5卷] (178頁)
信饒沙溪鄭氏貞房支譜 (184頁)
信饒沙溪鄭氏貞房支譜 (212頁)
信饒沙溪鄭氏貞房支譜 (212頁)
湯陰鄭氏宗譜 (240頁)
鄭氏宗譜 (258頁)
白麟溪義門鄭氏宗譜 [22卷] (308頁)
鄭氏宗譜 (308頁)
鄭氏宗譜 (308頁)
鄭氏族譜 [5卷,含卷首] (312頁)
鄭氏宗譜 [5卷] (416頁)
大瑞鄭氏通譜 (1808頁)
五云鄭氏宗譜 [13卷,首5卷,尾4卷] (2580頁)
今有中國大使會見菲副外長 表明中方立場;古有鄭和下西洋七次,明朝輝煌的遠洋航海;無不展現(xiàn)中華名族欣欣向榮歷程
2023-08-08
在明朝時期,鄭和作為著名的航海家和軍事將領,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開展了壯麗的遠洋航?;顒樱瑸橹袊鴰砹司薮蟮慕?jīng)濟和文化交流機會。以下是對這段歷史記錄的整理和概述:
紹興市諸暨鄭氏宗祠——追尋鄭旦的傳說
2024-09-03
在紹興市諸暨苧蘿新村,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鄭旦的故里,越女西施,鄭旦就是在這里被大夫范蠡選中,獻給吳王夫差。如今時間已國千年,浣江水緩緩的流過,只留下一些傳說。和西施相關的遺跡有浣紗石,西施廟,而對于鄭旦,這個史書里寥寥數(shù)筆的,和西施齊名的越女,在當?shù)?,依然有很多鄭姓族人,當?shù)赝跣?,鄭姓人的傳說里,鄭旦比西施還要漂亮。傳說鄭氏宗祠也是其后代的延續(xù)。1,諸暨鄭氏宗祠是浙江省諸暨市的一處重要文化古跡,位置位于紹興市諸暨市苧羅東路2號西施故里內。占地面積:約三畝。建立時間: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公元1466年),歷史悠久。2,歷史背景諸暨鄭氏宗祠是為紀念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鄭玉(人稱“師山先生”)而建。這座宗祠不僅是鄭氏家族的祭祀場所,也是傳承家族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載體。3、建筑特色結構:諸暨鄭氏宗祠采用典型的“連井三透”結構,即前后三排房,兩側有廂房,并帶有萬年臺(即戲臺)。這種結構使得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