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網(wǎng)
登錄/注冊
置頂
對“王氏家譜字輩”的回答
關(guān)注問題
鄂翌萌
2021-07-14
《中華族譜集成》王氏族譜簡介 王氏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黃帝子孫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河南衛(wèi)輝汲郡等地;其二是媯姓王氏,帝舜之后,居于河南陳留、山東北海等地;其三是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畢公高之后裔,畢萬封于魏,為晉國諸侯,至王假為 秦所滅,時人號為“王家”,居陜西京兆、河北河間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靈王太子晉之后,居山西太原、山東瑯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晉為始祖。據(jù)歷代名人數(shù)量統(tǒng)計,王姓名人名列各姓氏之首。瑯琊王氏有王吉、王祥、王導(dǎo)、王戎、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別顯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為兩支:祁縣支有王霸、王允、王凌、王玄謨、王慶父子、王通、王績、王勃;晉陽支有王柔、王澤、王機、王永(右加日)、王沈、王浚、王渾、王濟、王述、王坦之、王蘊、王國寶、王恭,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縉、王涯、王播、王鐸、王溥、宋代王信、王子紹、明王瓊;開閩王氏王潮、王審知;三槐王氏王祜、王旦。今譜按歐陽修、蘇洵的體例編修,此為具有代表的王氏家譜二十種。 1. 《新安瑯琊王氏統(tǒng)宗世譜》,十卷,明(1560年)王應(yīng)斗修,以璧公為一世祖,字大獻,公元845年生,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出為祁門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王導(dǎo)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孫,人才輩出,徽州、池州、饒州、九江、安慶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屬其后。正德十年己亥歲夏四月吉旦,賜進士第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封勅參贊機務(wù)前吏戶禮三部尚書國子祭酒翰林院學(xué)士經(jīng)筵國史玉牒官清潯張燦書,序文略。 2. 《太原王楊氏支譜》,28冊,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際春編修。始遷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時,王杰以開國勛封安康侯,賜國姓曰楊,遂稱王楊氏:“王”不忘祖,“楊”不背君,王杰十世孫王允,由太原遷居豫章,傳至富春公,徙居?陽瓦屑壩,生昌國,昌國生自戎、得戎,分為二支。元末戰(zhàn)亂,渡江來皖(漢置皖縣,元改潛山縣,清屬安慶府),祖二公居潛之東關(guān),祖五公徙居西門,其余子侄兄弟亦相繼而來,或分居六皖,或散處鄰邦,明嘉靖間,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過舊宗廟,攜舊譜歸,與大仕公始修支譜,后,康熙、嘉慶、道光、同治年間,又多次重修。王楊氏徙潛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稱,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為潛之望族。敦睦堂 3. 《王氏家譜》,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間由洪洞縣遷壽陽縣上谷村(后改上裕鎮(zhèn)),生三子:義、和、順,義公復(fù)歸原郡。舉人王道彰等遠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譜。 4. 《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譜》,27卷,清嘉慶二年(1797年)王楷蘇、王揩歐等修。一世祖子文公,明初自陜西西安府三原縣徙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澗水東南漢太后故里薄村。名人有誥授光祿大夫鎮(zhèn)守江南江寧等處地方總兵官前后府都督同知王璽。 5. 靈石《王氏族譜》,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爾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夢鵬、王中極父子修,歷經(jīng)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誠齋公,名實、字誠齋,元仁宗時人,望出太原,世居靈石溝營村,元仁宗皇慶年間遷本邑靜升村,成巨族。 6. 《王謝世家譜》,6冊,王謝譜系、瑯琊、太原正派、太原支派、太原別派、陽夏、瑯琊世家譜。天啟二年(1622年)刻本,天啟壬戍端月西吳韓昌箕甫題《王謝世家序》,已人物傳記為主,六朝望族,爵位蟬聯(lián),文武相繼,東南半壁,力保正始;兩家私譜,俱有國史,價值很高。 7. 《牛皋嶺下王氏宗譜》,26冊,民國25年王念學(xué)等修,一世祖漢五公,以太子晉為開宗始祖,明永樂年間奉太夫人由梓里遷牛皋嶺,將荒無人煙、不通舟揖之地開成沃土。 8. 《黃縣太原王氏族譜》,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王基鴻、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遷徙直隸長蘆,元末與大公同遷黃,后大公懷舊土旋歸,二公生敬禮,敬禮生勝,勝生友、信、忠、誠四大支。明中葉傳抄,清乾隆、嘉慶、同治、道光年間重修。
0條評論
取 消 確 定
當(dāng)前問題最新回答
相關(guān)問題互動
沈姓的祖先是誰?
鍾文懿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