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靈瓏
2021-07-14
關于風俗: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jié)?;閱始奕ⅰ⒚袼坠?jié)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制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jīng)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shù)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后再喝干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jié),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打招呼:與藏族人打招呼時,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個"啦"字,以示尊稱,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其次,在飲食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等規(guī)矩。
西雙版納是中國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風俗禁忌大多與佛教有關,到西雙版納旅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遇上傣族群眾在祭祀寨神時,千萬別進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頭。進寺廟參觀一定要脫鞋。 進了傣族群眾家,千萬不能窺看主人的臥室,也不能從或堂的三角架上跨過。蒙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貌。他們以蒙古包為中心的待客禮儀,主客之間都要有許多規(guī)矩,要分別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門外西側(cè);要“淺茶滿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邊界,要扶客人上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應在包房后下馬;勿手持馬鞭進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騎馬闖入羊群,不得追打獵犬和看家犬;不要稱贊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經(jīng)允許不要進入包房;在包房內(nèi)不要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要吐痰,不要從主人的衣帽、枕頭、被褥上跨過;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門欄;不要用煙竿、筷子、剪刀指別人的頭部;禮品要成雙,送接禮品用雙手,忌用單手,更忌左手接禮;告辭時從左側(cè)離開包房,出門后,不應馬上上馬或上車等。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jié)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腿瞬灰Q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jié)。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腿藖碓L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jīng)書、鐘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圣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不得進入。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后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臥。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鮮族有熱情待客、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腿诉M門前,要先干咳一聲,或以“在家嗎?”向主人示問;脫鞋進門,進門上炕;對長者起立讓坐,為長者讓路;讓客人吃飽吃好;客人吃飽,湯匙應放在桌上,或放在湯碗內(nèi);請可、客吃飯,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離席;對稀客、貴客要以酒相待;節(jié)日飲食要與鄰居分享。朝鮮族家庭禮節(jié)嚴格,講究父慈子孝,晚輩敬重長輩。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單獨設席;晚輩要待長者用餐后方可舉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煙,如無法回避也要轉(zhuǎn)身而飲;對六十歲的老人,全家要舉行慶花甲儀式,跪拜敬酒祝壽。朝鮮族的禁忌有:嚴禁同宗、表親通婚;不喜食羊、鴨、鵝及油膩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湯,但婚喪及佳節(jié)時禁止殺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tǒng)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內(nèi)參觀或想體驗當?shù)孛袼锥∵M船形屋,記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風俗。在船形屋內(nèi)有禁忌:不得戴草笠進屋,不得在屋內(nèi)吹口哨,不得在屋內(nèi)扛鋤頭……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據(jù)說是屋場“多陰”“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間,天葬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喪葬形式。對于天葬,民間有許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觀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滿肅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驅(qū)使,想見識一番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應充分認識到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場觀看天葬。
關于民族:
滿族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jīng)過30年的努力,統(tǒng)一了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后來,滿族政權還陸續(xù)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占領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jié),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發(fā)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系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tǒng)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jīng)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主要聚居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區(qū)。
回族的形成與發(fā)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刈逑矚g環(huán)清真寺而居,在農(nóng)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的生活習慣有較深的宗教烙印,嬰兒出生要請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起名字,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去世后要請阿訇主持葬禮?;刈寮墒池i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歡戴白帽或黑帽。
苗族
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東部地區(qū)),后來不斷遷徙,分散到南方各省?,F(xiàn)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qū)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筑。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能歌善舞,蘆笙是他們最喜愛的樂器。苗族的蘆笙舞蜚聲國內(nèi)外。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少數(shù)在廣西。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定期趕集貿(mào)易的習慣。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shù)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
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火把節(jié)最為隆重?!栋⒃姮敗肥侵囊妥迕耖g敘事長詩,在國內(nèi)外廣為流傳。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qū)和四川省東部等地。在唐宋時期,土家人手工生產(chǎn)的溪布、水銀和朱砂遠近聞名,成為貢品?!拔骼士ㄤ仭保ㄍ良忆伾w)是土家族的兩朵藝術之花之一,它編織精巧,色澤絢麗,有100多種圖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藝術之花是擺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樸優(yōu)美,生活氣息濃厚。
土家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fā)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黃果樹瀑布周圍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興義、安順地區(qū)的幾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并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jié)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zhì)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布依族居住區(qū)風景秀麗,除了黃果樹瀑布外,還有被譽為“貴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適宜農(nóng)耕,盛產(chǎn)木棉、劍麻、竹筍、香蕉、黃果以及松杉、青岡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兩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兼營林業(yè)。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jié),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樹建造木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或堆放雜物。飲食以大米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飲米酒,用油茶待客。
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為便于活動,袒出右肩或雙臂,兩袖系于腰間。男子將發(fā)辮盤于頭頂上,女子將發(fā)辮披在肩上。農(nóng)區(qū)女子大多在腰間系一條圖案絢麗的圍裙。農(nóng)區(qū)以糌粑為主食,喜歡喝酥油茶;牧區(qū)以牛、羊肉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區(qū)不吃飛禽和魚。獻哈達是藏族一種獨特的禮儀。哈達是特制的絲織長巾,一般分白、黃、藍三色,在拜訪謁見時雙手獻上,表達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臺灣島的山地、東南沿??v谷平原和蘭嶼上。由于地區(qū)、語言的差異,內(nèi)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誘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稱。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各地語言差別較大,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并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繪畫。
高山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種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魚為主,同時飼養(yǎng)雞、犬、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并佩戴其它銀質(zhì)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huán)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zhì)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diào)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里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jié)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發(fā)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qū)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后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zhì)地細膩,經(jīng)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制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制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注:硨磲音為車渠,一種蛤)
佤族:佤族服飾有地區(qū)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fā),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fā),佩戴銀、竹、藤制的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畬族:畬族男子過去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qū)不同,款式各異。畬族婦女服飾以象征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畬族對自然之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除此,紅、黃、黑也是畬族婦女服飾常用的顏色。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景頗族: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xiàn)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飾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nóng)區(qū)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nèi)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qū)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飾。
土族:土族男子現(xiàn)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jié)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繡花布鞋。男服習慣繡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布缍嘁院凇⒆匣蜩傔叺乃{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彩帶。下穿緋紅色鑲白邊的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未婚婦女著紅色,已婚婦女穿藍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繡花長筒鞋。姑娘梳根發(fā)辮,已婚婦女梳雙辮,末梢綴珊瑚、松石,外面戴織錦氈帽。土族婦女的傳統(tǒng)頭飾最講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huán)串在一起,長長地垂在胸前。婦女的傳統(tǒng)手工藝為刺繡、盤線。
滿族: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后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布缡菨M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還繡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fā)、結辮。而婦女的發(fā)型則富于變化,不僅留發(fā)、結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繡,服飾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羌族:羌族的傳統(tǒng)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羊皮坎肩兩面穿用,晴天毛朝內(nèi),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腰帶和綁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織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歡在腰帶上佩掛鑲嵌著珊瑚的火鐮和刀。女子衫長及踝,領鑲梅花形銀飾,襟邊、袖口、領邊等處都繡有花邊,腰束繡花圍裙與飄帶,腰帶上也繡著花紋圖案。婦女包帕有一定的講究,姑娘梳辮盤頭,包繡花頭帕。已婚婦女梳髻,再包繡花頭帕。腳穿云云鞋。喜歡佩戴銀簪、耳環(huán)、耳墜、領花、銀牌、手鐲、戒指等飾物。羌族婦女挑花刺繡久負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過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綠小條繩腰帶,膝下系黑藤,裹紅布包頭。婦女上穿花衣,下著筒裙,崇尚黑、藍色,發(fā)式為挽髻于腦后,戴青綠珠,飾海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環(huán)?,F(xiàn)代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男子頭飾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布朗族很早就會用藍靛染布,用“梅樹”皮、“黃花”根作原料,經(jīng)過一定加工程序,分別染成經(jīng)久不褪的紅、黃色,極具大自然的風韻。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輔以必不可少的刺繡。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婦女穿各種顏色和質(zhì)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繡花布鞋。撒拉族婦女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制的手鐲,銀耳環(huán)等首飾。姑娘從小就開始戴頭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邊褲。上衣的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一寬兩窄,十分別致。毛南族衣料多為青、藍色,以銀質(zhì)的手鐲、項圈、麒麟等裝扮,藍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塊繡著精美花紋的長方形圍腰,更顯得婀娜多姿。“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chǎn)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婦女視為精美、珍貴的裝飾品,帽頂編幾十個蜂窩眼,內(nèi)襯以油紙及花布,使蜂窩眼與周圍花紋相映襯,極其美觀。防雨防曬,美化容顏,兼具實用與裝飾兩種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現(xiàn)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少數(shù)散居在云南、廣西地區(qū)。仡佬族聚居區(qū)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居全國平均數(shù)之首,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于農(nóng)業(yè)與多種經(jīng)營的發(fā)展。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柏盍拧薄ⅰ案鹆拧薄ⅰ埃ㄘ楦铮┝拧?、“仡佬”是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后,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shù)老年人通仡佬語。
錫伯族: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qū)蠖躺?。長袍的樣式是大襟右衽,左右兩邊開衩,喜歡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還喜歡穿紅、綠、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擺處多褶的連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禮服飾特別講究,面料質(zhì)地優(yōu)良、色澤鮮艷,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則喜歡戴各色頭巾,老年婦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頭巾包頭,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繡花鞋。刺繡是錫伯族婦女必備的技能,擅長將花鳥魚蟲等圖案繡在服飾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出門喜歡背“筒帕”和“戶撒刀”。男子包頭和婦女衣飾都有著婚否的區(qū)別。未婚婦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fā)盤于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也有穿對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婦女的銀質(zhì)裝飾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釘四顆銀紐扣,掛銀鏈,拴銀盒,還在銀盒內(nèi)裝著石灰、檳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