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涵土
2021-07-14
廳堂不是祠堂。
廳堂即客廳,堂屋,用于聚會、待客等的寬敞房間。
廳堂分為“前廳、中廳(正廳)、后廳”或者“前廳(正廳)、后廳”或者“偏廳、正廳”。
前廳
接待普通客人
中廳
接待關系較好的客人或者身份較高的客人,比較正式。
正廳
同上。
后廳
隱私性較大,接待親如一家的客人。大多數時候僅僅是自家人喝茶、談家務事的地方。(附:自家人在后廳里“旁聽”前廳、中廳、正廳的動靜這種事情早已屢見不鮮)
偏廳
同前廳、后廳。
建造在建筑組群縱軸線上的主要建筑,常作為正式會客、議事或行禮之所。《營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廳堂、余屋三類建筑,規(guī)定各種構件材份。殿堂材份最大.廳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標準建筑,廳堂次之,余屋又次之。在建筑構造上.廳堂按橫架豎直劃分結構層次,其內柱一般都隨檁生起,室內空間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內柱控制,鋪作僅僅起調節(jié)檐部高度與聯結內外柱的作用。廳堂房屋每—間縫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網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為因果的。每一座房屋的每1間縫,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組合形式,所以廳堂除每間前后用一根檐柱外,屋內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南北朝以前廳堂屋面下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種方法,第一種在柱頭之上用拱承檐枋及橫梁,第二種是在柱頭之上用頭拱承通聯數間的縱架。第三種是在柱頭之上用斗拱直接承托縱架,使縱架與檐柱的聯系加強。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里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办籼谩边@個名稱最早出現于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
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
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guī),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
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規(guī)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了。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制成金字匾高掛于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guī)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
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guī)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0條評論
當前問題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