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網(wǎng)
登錄/注冊
置頂
關(guān)注問題
賀榮英
2021-07-15
  北京 傳統(tǒng)文化之飲食

  北京烤鴨

  追溯北京烤鴨的創(chuàng)制 年代,可以遠(yuǎn)及五個 世紀(jì)前的明朝。 15世紀(jì)初, 明代遷都北京,烤鴨技術(shù)也帶到北京。此后,烤鴨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烤鴨逐漸成為馳名全國的一道北京 名菜。

  吃烤鴨最好的季節(jié)是春秋冬三季,因為烤鴨選用的是北京填鴨,冬春兩季,肉質(zhì)肥嫩;秋季鴨子肥壯,體大皮薄??竞玫镍喿映蕳椉t色,因烤鴨時是將鴨子身上刷上麥芽糖;烤出的鴨子趁熱片好,片出的鴨肉講究片片有肉,片片帶皮,大小均勻,薄而不碎。佐料通常用甜面醬加蔥條,還可配上黃瓜條、蘿卜條。甜面醬是 全聚德特別調(diào)配的,是吃烤鴨的最重要的佐料。吃時,用筷子挑一點兒甜面醬,放在荷葉餅上,夾幾片鴨肉,放上幾根蔥條,黃瓜條或蘿卜條,卷而食之。

  既有 名吃,必有名店。著名的 全聚德烤鴨店,就是首屈一指的名店。

  炒肝

  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 特色.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fā)展而來, 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當(dāng)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語。

  吃炒肝時應(yīng)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鋪面者首推前 門外的會仙居。

  北京 天興居制作的炒肝, 1997年 12月被 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首屆全國 中華名小吃稱號。

  灌腸

  明劉若愚《 明宮史》中就有所記載。灌腸的色澤粉紅,鮮潤可口,咸辣酥香,別有風(fēng)味。

  清光緒福興居的灌腸很有名氣,人稱普掌柜的為"灌腸普",傳說其制作的灌腸為西太后所喜。各大 廟會所賣灌腸是用淀粉加紅曲所制。據(jù)說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小腸灌綠豆粉芡和紅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腸心粉紅。后來由于豬小腸與淀粉不相合,就用淀粉搓成腸子形, 上鍋蒸,但保持了灌腸的名稱。再后也不用綠豆粉了,顏色也 不象以前的好看。

   老北京的灌腸以 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爆肚

  爆肚是 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 回族同胞經(jīng)營。

  北京比較有名的有 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 爆肚王、后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于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yīng)已經(jīng)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

  豆汁

  北京久負(fù)盛名的 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

  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 風(fēng)味的冬、春季流食 小吃。尤其是老 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

  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 辣咸菜。

  茶湯

  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xì)膩耐品。 清嘉慶年間的《 都門 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老北京講究喝 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 茶湯李。


  北京傳統(tǒng)文化之 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十二世紀(jì),它符合封建社會 宗法制度的要求,是 北京城百年來的傳統(tǒng)住宅 形式。

  四合,是指東南西北的房子都有, 布局嚴(yán)整,院落敞亮, 使人有雅靜舒服的感覺,而且長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

  從前,北京人住房講究很多,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都樂意住 路北的房子,四角整齊的院子,不喜歡倒下臺階,說那是進門跳坑。北京人有四句話:寧住廟前,不住廟后,寧住廟左,不住廟友。

  院子里不能種 松柏樹和楊樹,因為那是陰宅種的樹木,現(xiàn)在已無所謂。

  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種規(guī)格。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廈,后邊有罩房。東西廂房 南邊的 花墻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 門內(nèi)是四扇木屏風(fēng),東西廂房都有 抄手游廊,與垂花門相通。有的花墻子在垂花門兩旁,鑲上兩三個漏窗。

  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兒,可以從過道到后院去,有的有過廳,可以穿行 。

  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墻,中間是月亮門兒,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fēng),紅斗方字,東邊的是“動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梢詮倪@個門兒到跨院去。

  南房有 穿山游廊,是以 山墻開門,接起來的走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連通的幾個院落。 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時的那王府(在金魚胡同)和恭王府(什剎海西街)等幾個,壯觀 氣派,還帶花園。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間或七間, 屋里有木隔斷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

  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耳房是單開門,所謂“三正兩耳”。

  七間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在山墻開門)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和耳房之間,有個過道兒,可以通后院。

  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墻,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磚地,雨過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墻的正中間有一個月亮門兒,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一眼就看見 里院,就在月亮門兒的后邊,立一個磚砌的或木制的 影壁。有的在 院里擺幾盆花,擺個大魚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涼。

  老北京人說:天棚、魚缸、石榴樹。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東西各有鹿頂一間或兩間。鹿頂?shù)姆孔颖葞可孕∫恍米鰪N房或是仆人們住。

  南房七間的 格局,盡東頭兒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 西山墻。

  盡西頭兒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 旁門。

  全套房子,講究的是 磨磚對縫,黃松木架, 風(fēng)火雙檐,屋里是方磚地,窗明幾凈。除鹿頂、耳房、車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戶。所謂“上支、下摘”就是上邊的是兩扇糊著高麗紙的窗戶,外邊的一扇,可以用兩根細(xì)鐵棍兒支起來。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戶,換上 冷布用以通風(fēng)。到了冬天,外邊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擋風(fēng)避寒。下邊的一扇窗戶,是整扇兒的 大玻璃。外邊另有一扇護 窗板,晚上把它掛上,早晨再摘下來。

  這種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給幾戶人家住用,剛解放時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這種房子,現(xiàn)在 北京人口逐年遞增,大伙兒都興高采烈的住樓房去了,這種房子是越來越少了……

  小四合院:這種四合院布局簡單,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間,屋里有隔斷,分成一明兩暗或是兩暗一明。東西廂房個兩間,南房(也叫倒座)三間,都是臥磚到頂、 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盤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兒的。

  一家子兩三輩兒人,住個小四合院,獨門獨院,非常合適。家長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輩住廂房,南房作客廳后書房。 院子里有磚鋪的十字甬路,通到東西南北房搭理屋門,屋門前都有臺階兒。

  街門都是東南方,很少在正南方開門,因為廟門都是立 在南方的正中,全是 清水脊的門樓兒,兩扇對著關(guān)的街門,各有一個小鐵環(huán)兒,用它敲門使。

  這種明清時代的主要 建筑在今天林立的高樓大廈中越來越少了,不過有一批已經(jīng)被列為 文物保護單位,它們是: 西城區(qū)西交民巷87號、北新華街112號 西城區(qū)西四北大街六條23號 西城區(qū)西四北三條11號 西城區(qū)西四北三條19號 西城區(qū)前公用胡同15號 東城區(qū)東四六條63――65號 東城區(qū)禮士胡同129號 東城區(qū)內(nèi)務(wù)部街11號 東城區(qū)圓恩寺后街7號 東城區(qū)國祥胡同2號 東城區(qū)方家胡同15號 東城區(qū)府學(xué)胡同36號(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號) 崇文區(qū)新開路20號。
0條評論
取 消 確 定
相關(guān)問題互動
沈姓的祖先是誰?
鍾文懿
贊0
微信
QQ空間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