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信仰佛教的西域哈密,宋時為西域望族。元太祖(應(yīng)為元世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屢從征伐。有哈勒者,嘗從太祖征西夏部落,屢戰(zhàn)克捷,以軍功封折沖將軍。自是族屬東徙,世仕元代,是為翦氏先世東徙之始。
二: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翦蠹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翦蠹氏,亦稱翦蟲氏、剪蟲氏,亦簡稱剪氏、翦氏,為西周時期所設(shè)置的官職,隸屬秋官所轄,專職負責(zé)翦除農(nóng)業(yè)、林業(yè)、家居害蟲。在翦蠹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翦氏、剪氏、蠹氏、蟲氏等,與剪氏一樣,皆世代相傳至今,其翦氏史稱正宗。
三:源于佛教回鶻族,出自明朝時期佛教回鶻族將領(lǐng)哈常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記載:“明有剪成,曾任衛(wèi)千戶?!奔舫桑敲骱槲湮迥辏ü?372年)受明太祖朱元璋調(diào)遣率軍南下、時任常德指揮使的佛教回鶻族將領(lǐng)哈勒·八十的后裔。傳說,因哈勒·八十守邊有功,剪除了許多前朝敵對勢力,因此明太祖賜他姓氏為‘剪’,并改“八十”為“八士”,還封給他湖南桃源縣良田一千一百七十畝,此后稱剪八士,世代定居桃源,繁衍后代。經(jīng)湖南省圖書館研究推斷,實際上,剪氏是哈勒·八十的后代哈常黎以居住地名稱改為剪氏。其兄長哈常蒲依然稱哈氏,后返回新疆原籍(今新疆庫爾勒),“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桃源縣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特別是桃花源,因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文意幽深奧美,引多少墨客騷人尋求其處,吟詩作賦。哈常黎忘情于桃源山水,尋幽探勝,始居桃源鄒溪,即后來的左千戶所駐地。鄒溪臨沅江,溯江而上,船行三十余公里,就到了桃花溪,與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今湖南剪市)。剪刀溪,是因為有兩條溪流于此合流入沅江,溪流分岔似剪刀,故名。哈常黎到了風(fēng)景如畫的剪刀溪,流連忘返,筑廬于此。為了更好地融匯到當(dāng)?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決心,于是改哈氏為剪氏。以邑為氏,乃取氏的通例。該支哈姓翦氏初為剪氏,傳說其族后因以“剪”作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為“剪”的正字“翦”,到現(xiàn)在為止,湖南還有些地方“翦”、“剪”皆作為姓氏通用字,如在華容縣就如是。該支翦在何時改“剪”為翦?湖南省圖書館的學(xué)者認為,最早也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后,因為在清道光三年的《桃源縣志》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還是“剪八士”、“剪敗著”等,其中的“剪敗著”也因為“敗”字不雅,改記為“剪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