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guān)于成語的來源(小學(xué)生應(yīng)該了解的)應(yīng)從這幾方面入手:
1,寓言成語,如杞人憂天,愚公移山,
(主要出現(xiàn)在我國古代文獻(xiàn),如《莊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韓非子》濫竽充數(shù),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2神話傳說中的成語,如夸父追日,女媧補(bǔ)天,精衛(wèi)填海,海市蜃樓,天衣無縫,牛郎織女等
3歷史故事成語,漢語成語中,來源于歷史事件名人傳聞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傳》《史記》《后漢書》有許多著名戰(zhàn)爭或歷史事件概括而來的成語,如草木皆兵,完璧歸趙,紙上談兵,破釜沉舟,指鹿為馬,這類成語要注意這個成語的主人公,考試會考到,(后面有專門練習(xí))
4名言警句成語(可做了解)如,自強(qiáng)不息,天行健君子一自強(qiáng)不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來源于宗教的成語:(佛)立地成佛,借花獻(xiàn)佛,降龍伏虎,當(dāng)頭棒喝,(道)雞犬升天點石成金,靈丹妙藥,脫胎換骨,長生不老
6來源于民諺俗語的:投鼠忌器,唇亡齒寒,城門失火,秧及魚池
二、從構(gòu)詞形式分析及內(nèi)容特點分,
1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兩截用對對子的辦法,聯(lián)在一起遠(yuǎn),如走高飛,四分五裂低三下四驚心動魄
2數(shù)字成語
從一到十到百千萬(含有夸張性)關(guān)于二打頭的補(bǔ)充如下“二分明月二三其德二桃殺三士二姓之好,不二法門,接二連三一石二鳥天無二日心不二用”
3重疊成語,
(1)AABB式大都是形容詞和動詞的重疊:郁郁蔥蔥戰(zhàn)戰(zhàn)兢兢吞吞吐吐
(2)ABAC式間隔式的重疊成語1、3字重疊2、4同義近義或反義相關(guān)的詞善始善終戒驕戒燥
(3)AABC式首字重疊對后面的詞語起修飾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滔滔不絕搖搖欲墜
(4)ABCC式后面兩字重疊對前面的陳述與說明,如文質(zhì)彬彬得意洋洋威風(fēng)凜凜生氣勃勃
(5)其他重疊成語數(shù)量不多僅列舉ABCB心服口服以牙還牙倚老賣老微乎其微ABBC不了了之
4成語中的近義詞與反義詞
反義詞深入淺出前俯后仰舍近求遠(yuǎn)、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異
近義詞甜言蜜語想方設(shè)法胡思亂想、爭分奪秒、翻山越嶺、奇形怪狀
5成語中的修辭
(1)比喻如魚得水如膠似漆穩(wěn)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湯
(2)夸張度日如年歸心似箭一日千里日里萬機(jī)聞風(fēng)喪膽天崩地裂云消霧散霧里看花冰清玉潔(3)借代汗馬功勞巾幗須眉(了解)
三個字的成語
鴻門宴安樂窩鐵公雞冷不丁莫須有東道主
6容易寫錯的成語
換然一新()變本加利()再接再勵()不記其數(shù)()走頭無路()汗流夾背()擠擠一堂()鬼計多端()輕歌慢()舞來勢兇兇()免為其難()弱不經(jīng)風(fēng)()舍生?。ǎ┝x奮不顧生()名落深山()迫不急待()山青水秀()隨聲附合()永往直前()仗義直言()至理名言()星羅其布()名符其實()如火如茶()半徒而廢()惹事生非()
7、生肖成語(動物成語)
鼠目寸光牛刀小試虎口余生兔死狐悲龍飛鳳舞畫蛇添足老馬識途亡羊補(bǔ)牢聞雞起舞狗仗人勢猴年馬月
8、成語中的人體知識:心想事成三頭六臂
9、成語中的花草樹木;桃紅柳綠柳暗花明
10、成語中的顏色紅顏薄命燈紅酒綠赤膽忠心青紅皂白黃粱美夢潔白無暇萬紫千紅
2成語的四字性
前面已經(jīng)說過,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較少;尤其少與于四字的成語,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講漢語,就有"四字漢語"這種說法(見一九七八年版,吉田?N等編著的《中學(xué)校現(xiàn)代國語》),也有的稱為"四字熟語"(見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義等編的《中學(xué)校國語》)。不過他們列入"四字漢語"和"四字熟語"中的例語,在我們看來,有的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達(dá)""執(zhí)行猶豫""質(zhì)疑應(yīng)答"之類。又如他們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東西南北"也都認(rèn)為是"四字熟語",我們也未便茍同。"春夏秋冬"這是氣象學(xué)名詞,"前后左右"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xué)上常用的方位名詞。
盡管這樣,成語之顯然有四字性是無可否認(rèn)的。例如下列的成語,就它們的出處來看,都不是四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成語都是把非四字的話加以提煉、形成四字成語,試看以下成語與其出處的關(guān)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當(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證,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丑》上篇)
(4)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5)黔驢技窮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題目是《三戒》,其中有一個小題為《黔之驢》。"黔驢技窮"就是從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中提煉出來的。
(6)敝帚千金(或說"敝帚自珍")"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
從上文看來,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蛘甙驯人淖譃槎嗟脑捒s減為四字,如"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或者把兩句話合并為一句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蛘甙岩粋€用字較多的故事,編寫為四字,成為一個成語,如"刻(契)舟求劍""黔驢技窮"都是。
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yōu)樗淖郑容^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dǎo)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jǐn)?shù)較多的關(guān)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文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字,就成了成語。
成語為什么四字者為多?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來初學(xué)讀的三、百、千《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兩種即全為四字句?!端难噪s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xùn)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
不過把四字成語縮短為二字的也頗不少,如:
畫蛇添足蛇足
東施效顰效顰
墨守成規(guī)墨守
杞人憂天杞憂
囊螢映雪螢雪
以上都是從四字成語縮寫為二字的例子。在某種場合,也許有宜于用二字者。又如"矛盾""推敲"之類常用的成語,都是來源于有名的故事,但都不是由四字成語精簡為二字的。這種與一般詞匯又有所不同,我們不妨認(rèn)為是成語中之二字者。
關(guān)于成語的知識
2021-07-15
1
389
提交答案
1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