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
族人之公共事、
家族之歷史也。
余雖知之不廣,識之不博,但經(jīng)史
典籍,仿佛略記一二。縱觀諸譜,矛盾尚多:訛脫遺漏,莫衷一是。先以年代論之:從黃帝至叔
大心
食邑,
史記有記錄者四十五代,以有記載年份起,源自公元前1620年天乙(湯殷)至宋捷公(公元前691年)歷二十九世,平均三十二年一代(因其傳位有
兄弟相遞之故,所以也算合理)。自叔大心至
蕭何為相,歷時不足五百年,相隔
代數(shù)各有歧說:十六代者有之[30年一代],二十一代說有之[23年一代],似乎都合理,但何以為臬圭?自何至望之,時隔一百五十有一年,代間為二十五年也,然自望之至齊高帝道成歷時五百三十三年,代間時隔三十三年,爾后三十八年和三十七年之時間間隔,此皆
史書記載,毋庸置疑。據(jù)此則難定論,然而在各地宗支譜中,似以二十一世說偏多,孰對孰誤,似無
憑據(jù)。順流而下,到馬王之亂時即公元947年(非930年),應約六十代矣。但縱觀諸譜,多有不同。臺灣“蕭氏族譜”網(wǎng)頁上“蕭氏源流”中,以其“奮公”為69世,[于‘書山昭穆’中]是公元
1480年生人,而
蕭詧[錯寫為登](519---562)則是50世,二者僅隔十九世,然
年輪之距卻有九百余年,其疏漏至少十五世之多。此是一; 有的族譜誤將皓仰換位、把
皇帝
祖父[順之和道賜]顛倒、唐時
名人置于宋后,以至
人倫輩份與史不符。此為其二。有的掉代,有的錯宗,凡此種種,各地族譜均無
定規(guī)。這些問題,非有識之士不可與語,然吾蕭氏,堂堂
世家,皇皇兩朝,綿綿十相,代代聞名,于史有據(jù),于譜有乘,出此錯謬,余亦慚愧。故爾期望同仁能達成共識,在此
盛世,
同修族譜。郫訛彌舛。
倘從另一角度言之:昔日“或翱翔仕途而不克修;或勵志功名而不暇修;或有志無力如稽阮之謀生而不及修;或有才無年等屈賈之薄命而不能修”之諸因籍口至無統(tǒng)譜,今則蕩然無存矣。此時不修,又俟何時?我等不為,誰來為之?慎終追遠,見賢思齊,正本清源,昭穆有序,此乃
大綱要領也。族譜雖為
后人思念前輩之物,但更關鍵則是為
后代服務。自應與時俱進;同步發(fā)展,豈能墨守陳規(guī),一如既往?昔日科技空白,雕版梓工,族譜來之不易,自當束之高閣,以盡愛惜之責,備俟
后世查而知之;如今電腦興起,后代皆會,修譜應成共識,且宜盡善盡美,進而上網(wǎng)聯(lián)之,便尋易檢有利
同氏是也。
追根朔源,求蕭氏族譜
2021-07-15
1
463
現(xiàn)居四川資中縣,家譜遺失。老人相傳是蕭何之后,南蘭陵蕭梁(蕭衍)后裔。清初自江西湖北填四川?,F(xiàn)在我只知道這一支班輩排序:"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F(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最后四個了,我是“書”字輩。
提交答案
1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