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
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
民族,主要聚居在
廣西、
云南省
文山,
廣東
連山、
貴州從江、
湖南
江華
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548.96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壯語屬
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分
南北兩大
方言。
南宋時,曾在
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圍不廣,多使用漢字。1955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
壯文。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準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
人民沒有自己合法
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
文學、音樂、
舞蹈、
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
壯戲。
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
民間
樂器。
壯族在
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彳+童)”。解放后稱“僮”。1965年10月12日,經(jīng)廣西僮族
自治區(qū)
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準,改族名為“壯族”。壯族人民曾多次發(fā)動反封建、反壓迫的農民起義,廣西
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國的發(fā)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廣西建立的
左右江革命根據(jù)地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
壯族人忌諱
農歷
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qū)的
青年
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
壯族以
農業(yè)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
茴油是壯族地區(qū)素負盛名的
特產(chǎn)。
甘蔗產(chǎn)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
原始宗教,祭祀
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
節(jié)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jié)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
長者和
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
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后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并送到分手處。
解放后,1952年
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壯族自治區(qū),1956年春改為
自治州。
1958年
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qū)為范圍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1958年
4月1日建立
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962年
9月26日建立廣東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日常食俗 多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習慣于日食三餐,有少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
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
吃干飯,
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qū)盛產(chǎn)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于做飯、
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面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yǎng)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
糍粑、
粽子、
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
節(jié)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
有機玉米與
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于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里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
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面團(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于漢族
元宵、
色味俱美。甜食是
壯族食俗中的又一
特色。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
油菜、
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
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
腌菜的習慣,腌成
酸菜、
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斐鲥仌r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
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qū)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制
米酒、紅薯酒和
木薯酒,度數(shù)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jié)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里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節(jié)慶、禮儀食俗 壯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莫過于
春節(jié),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
鬼節(jié)、三月三、
清明上墳、
八月十五
中秋,還有端午、
重陽、嘗新、
冬至、?;辍?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jié)。過春節(jié)一般在
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jié)后便開始著手準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幾凈,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
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
大公雞,
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
初一喝
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
時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
米花糖等,一直延續(xù)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
正月三十,整個春節(jié)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
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
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并由長者宣講祖?zhèn)?家史、
族規(guī),共進
野餐。還有的對唱
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后,這一
傳統(tǒng)已逐步發(fā)展到有組織的
賽歌會,
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jié)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經(jīng)浸好的糯米
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后再包扎?!鞍恕币卜Q“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旯?jié))許多壯族地區(qū)
人們愛吃的節(jié)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致,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
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
風味。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
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
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
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
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周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一般要有
扣肉、米粉肉、清
煮白肉塊、豬肝、
白斬雞、
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
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
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規(guī)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干凈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
下筷。壯族
喪葬
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后才能吃葷。
祭祀食俗 壯族過去信仰
多神,崇拜自然,認為
萬物有靈,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參天大樹,往往被視為全村的
保護神而加以崇拜,誰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樹前燒香焚紙,祈求保佑;村后有個懸崖
龍洞也被認為是顯靈
圣地或鬼神棲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
祭鬼消災。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壯族地區(qū)幾乎每個村寨都在
離村不遠的
山腳下立一
土地廟,每逢過節(jié)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
豬頭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
家神更是每節(jié)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
供品,祭罷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農歷
七月十五日的
中元節(jié)。過中元節(jié)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旯?jié)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
農歷四月初八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
耕牛吃。過去,桂西南
一帶壯族要在
霜降節(jié)殺雞宰鵝,做糍粑,蒸
糯米飯,聚集在玉音
廟宇供祭。相傳霜降節(jié)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的節(jié)日,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典型食品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有:①馬腳桿,
云南文山地區(qū)壯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
臘肉絲及其他調料制作而成,形壯如馬腳得名;②魚生,過去是壯族節(jié)日或待客的上肴;③烤乳豬,壯族
名菜,用小豬烤制而成;④五色糯米飯,也稱
花糯米飯、
五彩糯米飯,用優(yōu)質糯米和各種
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壯(瑤)族傳統(tǒng)節(jié)令食品,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每逢節(jié)日,
親朋之間都要相互贈送五色糯米飯,以表示
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強身的功效;⑤寧明壯粽,
壯族春節(jié)特制傳統(tǒng)食品,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一種大
粽粑,以廣西寧明一帶的粽粑最具特色,
故名,居住在廣西西
靖西
岳圩、湖潤一帶的壯族,每逢春節(jié)也有吃這種大粽粑之習,當?shù)胤Q“風莫飯”。相傳吃風莫飯之習,始于
北宋,常在春節(jié)前幾天開始制作。做好的寧明壯粽年初一時用以祭祀祖先;⑥狀元柴把,用鹵熟的鴨肉等經(jīng)韭菜捆扎而成。⑦白切狗肉,廣西壯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
佐料而成,朋友聚會,有時僅憑此一菜猜拳敘飲,故有戲稱:“獨腳菜”(壯族有吃狗肉的習慣);⑧壯家酥雞,廣西中部地區(qū)壯族傳統(tǒng)名菜,以雞為主要原料,經(jīng)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壯家逢年過節(jié)常備菜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⑨清燉破臉狗,云南壯族傳統(tǒng)名菜,用破臉狗肉放入砂鍋內隔水燉熟而成。(破臉狗:又名圍子、花白臉,全身毛以黑白兩色組成,頭部黑白紋路突出,故名破臉狗,屬山中小野獸);⑩龍泵三夾,廣西西北部地區(qū)壯族傳統(tǒng)名菜,壯族有用豬小腸釀進豬血制成的食品稱“豬龍泵”;用豬龍泵配上豬肝、豬粉腸制成冷
盆菜,食用時各拈一塊共三件,夾
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當?shù)剞k喜慶
筵宴的壓席菜。此外還有豆腐肴,廣西河池地區(qū)壯族流行菜,也是
仫佬族、
毛南族的風味菜
壯族的聚居地區(qū),風土人情,民俗習慣
民俗傳統(tǒng)
關注問題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629/457b3f89-34e0-4bfb-b1a0-263a579e61c0.png)
2021-07-15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629/0aa651f4-6add-4dc5-b977-143518a405c4.png)
1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701/873d1752-7f4e-4f86-937e-706dfb206ec4.png)
1944
150字
![](https://imgs0.zupu.cn/ask/2021/7/15/70/69404fad-1c09-4cc0-ad44-43815429353a.jpg)
提交答案
1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