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歷史上經(jīng)常有人要改姓?是什么原因改的?
中國姓氏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仍在使用的就有5000多個,既有單姓也有復姓和多字姓氏;既有“李”“王”“劉”“張”等大姓,也有“黑”“祭”等稀有姓氏;既有姬、姜、姒、嬴、妘、媯、姚、姞這樣的上古八大姓,也有多源流姓氏。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來源,有的姓氏只有一個來源,有些大姓則有眾多來源。在姓氏來源中,有一種情況十分特殊,那就是改姓。
改姓的原因有很多種:
最典型的是從上古八大姓改為以官職、封地為氏。比如嬴姓趙氏,羋姓熊氏、羋姓屈氏等。有些家族是因為遷徙而改姓;有的則是在漢化中改姓,譬如拓跋氏改姓元氏,以及清朝滅亡后滿人將自己的多字滿族姓氏改為單字漢姓。
因無法識別而被迫改姓
大部分姓氏都在歷史源流中被合并與失傳了。不過還是有很多罕見姓氏保存下來。有這樣一個姓氏,在戶籍登記時因為無法識別而被迫改姓。
這個姓氏就是——爨姓(念cuàn)。
什么?這么復雜的字也是姓氏?反正阿族用拼音是打不出來。
爨不但是個姓氏,還非常古老,據(jù)說是從幾千年的圖騰中演化來的,變成圖的話是一個生火做飯的場景。
《水經(jīng)注》中就有“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fā)”的描述。
實際上,包括姓氏在內(nèi)的很多漢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為了準確地表達意思,開始時筆畫都比較復雜,后來為了書寫方便才逐漸簡化,從繁體字到簡體字。
“爨”字無疑是沒有簡化而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有學者考證,爨姓祖先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東漢末年,班超、班固所在的班氏家族被封在“爨地”(今山西忻縣),后來班氏被誅殺,一部分后人為了避禍就以封地“爨”為姓氏。
云南也有一個爨氏家族,自稱為顓頊、祝融氏的后裔,東晉時還出了一個叫爨琛的人,趁天下大亂割據(jù)獨立,建立爨氏政權,割據(jù)云南長達四百多年。隋朝時爨氏政權分裂成東西兩部,在唐玄宗時被攻滅。西爨余部分裂成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小國。最后由蒙舍詔統(tǒng)一六詔,史稱南詔。
爨姓在歷史長河中頑強的生存了下來。但是這個字太復雜太難寫了,連讀得出來的人都很少,更別說電腦上的輸入法系統(tǒng)了。于是,爨姓家族中的大部分人只能選擇改姓。當然也有一部分老人堅持用老祖宗留下來的姓氏。
被皇帝強迫改姓
還有一種改姓的情況就不那么光彩了。這就是歷史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詔改姓”。
所謂“詔”,就是皇帝下詔書,下命令。
對中國人來說,姓氏是祖先留下來的印跡。除非不得已,沒有人會去更改姓氏。改姓是極為辱沒祖宗的丟臉的事情。
那么皇帝為什么要下命令強迫別人改姓呢?大部分是因為某人犯了極大的罪過,必須予以處罰。
東漢末年,孫堅有個叫孫朗的庶子,在一次抵擋魏軍的戰(zhàn)斗中,主將呂范命令孫朗去火攻魏軍,誰知孫朗操作失誤,一把火把本方的糧草燒掉了。呂范就把孫朗送回孫權那里,交給孫權定罪。
孫權當即取消了孫朗姓孫的資格,把他起來,還讓孫朗這一支改姓丁,逐出孫吳宗室。為什么要改姓丁呢?是因為孫朗的母親姓丁,所以給他留了點面子,沒有改成其它更難聽的姓氏。
隋煬帝楊廣也給人詔改過姓氏。
楊廣率百萬大軍第二次遠征高句麗時,負責遠征軍后勤的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叛亂,圍攻洛陽。楊廣匆忙從遼東撤軍,擊敗叛軍。逃跑途中,楊玄感見大勢已去,就讓弟弟楊積善刺死自己。楊積善殺了楊玄感,自殺未遂被俘。楊廣回到洛陽后,憤怒于楊玄感讓大軍功虧一簣(如果不是楊玄感叛亂,隋軍極有可能一戰(zhàn)滅了高句麗,也不會有第三次遠征引發(fā)天下大亂,讓隋朝分崩離析。楊玄感確實于國家有大罪),先讓人把楊玄感亂刀分尸后再焚毀,誅殺楊玄感親族后,還把楊玄感改為梟氏。
梟,便是斬首示眾的意思。
這是從肉體到文字的雙重毀滅。
唐朝也有詔改姓。
武則天即將取代李唐稱帝建立武周前夕,一部分李唐宗室在越王李貞的長子瑯琊王李沖的串聯(lián)下打算起兵討伐武則天。結果事與愿違,李沖戰(zhàn)死,李貞自殺。武則天大怒,將參與叛亂的李姓諸王全部從宗室中除名,不許他們姓李,強迫他們改姓“虺”?!膀场本褪嵌旧摺?/p>
此外,武則天在斗倒王皇后和蕭淑妃后,還強迫王氏改姓蟒氏,蕭氏改姓梟氏。要知道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蕭淑妃出身蘭陵蕭氏,這兩個家族都是隋唐時的頂級貴族。另外,開國功臣李績(徐茂功,因功被賜姓李)的兒子李敬業(yè)也因為討伐武則天被剝奪李姓,改回原來的徐姓。
武則天死后,王皇后、蕭淑妃、徐敬業(yè)的家族被平反,都把姓氏改了回來。
這些都是武則天在位時為了打擊所改的姓氏
唐玄宗李隆基繼登基后,為了鞏固權力,立刻鏟除了曾經(jīng)并肩作戰(zhàn)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黨羽中有個叫竇懷貞的人,通過續(xù)娶了韋皇后的乳母王氏來巴結韋皇后;韋后垮臺后立刻殺了王氏去跟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表忠心,暗中則投靠太平公主陰謀廢掉李隆基。李隆基當上皇帝后,竇懷貞畏罪自殺。李隆基沒有放過這等無恥小人,讓人開棺戮尸,還命令竇懷貞的族人改姓“毒”。
名聲太差被迫改姓
中國歷史上有些人物原本不是惡人,卻因民間傳說而被丑化。譬如一人滅三國,俘虜三位國王的大唐名將蘇定方,以及因《楊家將》被罵了上千年的北宋名將潘美。
潘美在民間也叫潘仁美,干過最大的壞事就是殘害忠良,害死了楊老令公楊業(yè)。
實際上潘美是北宋的開國功臣,不僅沒有陷害過楊業(yè),還追隨趙匡胤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
后來楊業(yè)之死的原因被查清,主要責任人是監(jiān)軍王侁。要不是王侁出言相激,又事后搶攻破壞既定計劃,楊業(yè)也不會陷入重圍,兵敗而死。王侁因此被革職流放,潘美作為西路軍主將也被處分。實際上楊業(yè)跟大宋的將軍關系都不好,因為他是北漢降將,歸順北宋前帶著兒子們和契丹人一起先跟后周打、再跟大宋打,前后打了三十年,楊家一門在北漢都被封侯;楊無敵的名號不是契丹人起的,而是宋軍起的,意思是這一家子打仗太猛了。楊業(yè)為大宋效力不過七年,被小人排擠再正常不過。
可老百姓不管啊,以為是潘美跟王侁一起害死了楊業(yè)。潘美也從負連帶責任變成了負主要責任,在民間評書話本中被刻畫成一個十足十的小人惡人。甚至到了《水滸》中,那些不受作者待見的角色也都姓潘。比如,潘巧云,潘金蓮。
潘美后人為了生存,只好被迫改姓。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